華為的B計劃,鴻蒙
如果說海思是華為的“A”計劃,鴻蒙就是華為的“B計劃”。
距離美國禁令生效的9月15日還有五天,在這節骨眼上,9月10日,華為發布了鴻蒙系統2.0和建設“軟硬件雙輪驅動的全場景智慧生態”的目標。
面對美國對海思的制裁,據報道,華為已經做好了“最壞”打算,放棄“幻想”,按照既定節奏繼續加大其他領域的研發和推進。而這個“B計劃”鴻蒙操作系統便是重點。
畢竟,“缺芯少魂”,“芯”是芯片,“魂”是操作系統。這次美國對華為的封殺,重中之重,一是禁芯片,二是禁操作系統。
不過,操作系統的特殊性讓鴻蒙的前進分外謹慎,至今仍未出現在華為手機中。現如今,面對全球第一大手機生態安卓系統,鴻蒙這張牌,華為會怎么打?
為什么選中操作系統?
“在去年美國制裁后,華為加大力度發展應用生態?!痹陂_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開門見山說道。
余承東還說,華為鴻蒙2.0是全球第一個基于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操作系統。華為的目標則是建設一個軟硬件雙輪驅動的全場景智慧生態。
據介紹,鴻蒙系統通過最關鍵的分布式架構,將硬件能力與終端的解耦,可以連接不同的終端,做到全場景、跨設備的無縫體驗。
在設備方面,余承東介紹,華為的手機、可穿戴設備(腕帶)均做到了市場第一,其他可穿戴設備也實現了大幅增長。除了華為自有設備,目前華為的智能硬件生態,共有800個以上的合作伙伴、超過三千個產品。
在這些設備之上,華為建立了兩大互聯平臺:智能家居平臺“HiLink”,APP已裝機4億;華為車聯網平臺“HiCar”,已獲得二十多個車廠支持,2021年計劃預裝超過500萬臺汽車。
這兩大互聯平臺的底層系統,就是鴻蒙OS?;邙櫭?,不同設備之間可以進行互動。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在現場展示了利用鴻蒙系統進行多設備協同的例子。
在教育領域,與VIPKID合作,利用兩個設備互動進行遠程教育,學生的一舉一動都將同步顯示在大屏中。
如果將芯片比作人的心臟,操作系統就是人的大腦,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對于鴻蒙的應用進度,市場分外關注。
去年,華為曾稱2020年鴻蒙2.0應用于國產PC、手表/手環和車機,2021年鴻蒙OS3.0將用于音箱和耳機,2022年有望應用于VR設備上。
但在此次發布會上,余承東表示,2020年12月將發布手機版本,明年華為智能手機將全面升級支持鴻蒙2.0。
但搭載鴻蒙系統的華為手機仍未有明確的誕生時間。目前華為手機搭載的,仍是基于安卓系統的EMUI。此次華為對EMUI進行了更新,還發布了基于EMUI的多屏互動方案,最新版本也將在包括P40的10款機型中搭載。
這或許表明,華為在短期內還不會在手機上用鴻蒙替代安卓。
與海思一上來就自用不同,承載著華為軟件夢的鴻蒙系統,為何遲遲不應用于華為手機?
余承東曾說,現在鴻蒙系統體驗一直在改善,每天、每周、每月都有改進,華為鴻蒙系統已經能夠達到安卓系統70%-80%的水平。
但他也坦言,在Android和iOS壟斷的手機市場,鴻蒙OS想要突圍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畢竟,一個手機操作系統是否能成功攻占市場,并不僅僅涉及技術問題,更大程度上是如何突破Android和iOS建立的壁壘的問題。
當然,余承東也表示,如果華為不能再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統,華為可能會在1-2 天內將鴻蒙遷移到智能手機。
“我們想能夠不依賴于別的公司,因為我們過去的一些操作系統都是某個公司擁有的,這樣就沒有完全(開放),不必被某一家公司所局限,也讓我們國家科技更加自立,自立自強,也讓華為更加領先,”華為在官網寫道。
鴻蒙,比海思更難
在此次演講最后,余承東重點感謝了每一個開發者,將他們比做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根據余承東所說,鴻蒙2.0把華為的核心技術開放給生態合作伙伴,包括世界一流的通信傳輸能力、AR能力、隱私保護能力、AI能力、全球化網絡。在這些能力加持之下,開發者可以使設備更加智能。
最新數據顯示,鴻蒙生態已聚集180萬開發者,集成9.6萬個應用,擁有活躍用戶4.9億,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
華為鴻蒙之所以選擇開源、開放能力,背后是手機操作系統的壟斷格局,安卓生態難以撼動。
目前,在主流消費電子領域,不論是手機(安卓和IOS)、服務器(歐拉、win、lunix),還是電腦(win、macOS),操作系統都處于國外廠商壟斷狀態,與國產廠商差距巨大。只有在物聯網還有一些嵌入式操作系統領域,華為、阿里、小米的操作系統才現出身影。
與芯片不同,操作系統作為全社會信息化的底層技術,在這個江湖上,并不是拼技術、拼資金、拼研發,而是拼生態和用戶習慣。
操作系統的生態鏈非常長,對上是應用開發者,對下是各種芯片、驅動等外設。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并不難,難在建設生態和培育用戶習慣。
歷史上,微軟的windowsphone、三星的Tizen和阿里的云OS,都曾嘗試挑戰安卓在操作系統的霸主,但無一成功。安卓在全球強大的應用生態讓硬件廠商無法擺脫。
一旦成功培育生態,操作系統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基本上就是“躺賺”。比如通過販賣許可證收費,售價數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谷歌雖然將安卓系統開源并免費,但依然可以通過附帶的GMS收費,比如提供云服務和通過軟件商店分成。
也就是說,鴻蒙系統一旦普及,將帶動華為的云服務、企業網服務等其他業務。
但與此同時,操作系統特殊的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決定了,與海思芯片一研發成功便用于華為手機不同,鴻蒙系統的推廣必須非常謹慎,其推進策略也成為市場的關注點之一。
為此,華為在推動鴻蒙系統時,對應用內購買減少提成比例,并給開發者提供資金支持,從而吸引開發者為其開發應用App。
同時,在小范圍內試錯,以“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推廣:在物聯網、工業應用等領域進行小范圍推廣,充分試錯、測試、打磨,同時不直接與安卓對抗。
市場也有觀點猜測,鴻蒙系統或許優先在低端手機和華為電腦使用,培養使用習慣和產業鏈。當然,華為曾明確表示,鴻蒙完全達到具備商用的程度了,隨時都可以出鴻蒙系統的手機,但一個開放的安卓系統和生態依然是首選。
安卓作為全球第一大手機操作系統,當年也是用開源的方式花了三四年時間才滲透了塞班用戶。因此,華為選擇了其他智能設備作為突破的方向,5G時代萬物互聯給鴻蒙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承載彎道超車的目標
“每年都是它來了它來了,但每次都是一點點”,在提到物聯網時,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調侃道。
早在2012年,華為推出了針對物聯網市場的輕型操作系統:LiteOS;2017年,在其基礎上,鴻蒙系統研發展開;2019年,鴻蒙OS1.0版本發布并落地于智慧屏。
華為曾說,鴻蒙系統是為物聯網而生的。在二十多年發展后,物聯網依然處于早期階段。
根據最新的數據,在華為的智能家居平臺“HiLink”上,“智能生活”APP已裝機4億;支持超過120個品類;APP每天請求次數超過10.8億次。
但邵洋認為,這還不夠好。物聯網還存在著連接識別難度高、交互差、生態碎片化等問題——物聯網設備不僅品類繁多、廠商繁多,操作系統也有數十種之多。
事實證明,造個燈泡很簡單,難的是打造一個統一的、全場景的操作系統和生態。當前物聯網領域的底層操作系統仍以安卓為主,但鴻蒙系統更加適合未來物聯網場景。
因為物聯網終端眾多且要求快速響應,相對于IOS系統和安卓系統,鴻蒙系統的優勢在于既能滿足多終端對接又能在速度上優于安卓。
在有了現成的鴻蒙系統后,華為的物聯網任務便是爭取到更多的智能硬件廠商,吸引他們到鴻蒙生態來。
在此次發布會上,邵洋發布了智能家居平臺“HiLink”的一些功能升級,還對生態合作伙伴——智能設備廠商拋出了多枚橄欖枝。
邵洋表示,只要產品符合華為的標準,便可納入“HiLink”生態。華為將將一部分線下渠道改造為HiLink生態店,幫助廠商觸達7億華為用戶。
此外,HiLink還將進入傳統的細分渠道,比如家居領域的居然之家,醫藥領域的國大藥房等等。
“做產業的賦能者,不做行業的掠奪者”,邵洋表示。
對于家電領域,王成錄表示,美的和九陽將很快發布搭載鴻蒙系統的智能設備,如果你想按照菜譜做一道菜,可以將菜譜種的參數自動導入烤箱;邵洋也表示,已與海爾、格力等存量設備進行合作。
可以看出,鴻蒙系統和物聯網互相促進:鴻蒙系統的多連接、跨設備特點一定程度解決物聯網的痛點;而物聯網規模的擴大也將助推鴻蒙系統的前進。
對智能硬件廠商來說,華為的優勢在于通信能力、生態能力等,更在于其國產的特點。
隨著物聯網的普及,當用戶和數據達到一定規模,從模組連接的階段升級至數據分析階段,由簡單的智能水表轉向智慧城市、智慧樓宇等發雜應用。當物聯網數據成為社會運作的基礎底層數據,鴻蒙就體現出了國產優勢。
但在物聯網這個兵家必爭之地,競爭難以避免。面對現有的多種標準和生態,智能設備廠商又會如何應對?會發生戰隊的情況嗎?是群雄爭霸還是大統一?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