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理想的基金,DPI破4了

        東四十條資本劉燕秋2024-03-04 15:22 大公司
        “理想汽車殺瘋了”。

        前些日子,底片集中寫了不少黑馬機構,新面孔各有各的絕活。市場劇烈,適者生存是真理,真理之下,不分新舊。比如,今天談的明勢就不是什么新面孔,但在這家成立十年的“老機構”身上,我看到一些新勢能、新方法。

        這次對明勢的關注,源于我前陣子在小紅書看到一張“部分業績最佳國內基金”的照片,雖然來源匿名,基金化名,但我還是從化名里認出了“MS”,并后續確認了一個信息:

        他們美元二期的DPI已經突破4了。

        但或許還不止于此。因為就在本周,理想交出一份“炸裂”的財報,千億營收,百億利潤,股價回到歷史高位,市值一夜漲幾百億。

        以早期投資人來說,誰最先投理想賺大錢了?明勢,它是唯一一家天使輪投了理想的VC;誰如今最長于憑理想賺錢?可能還是明勢,沿著理想生態,已經拿下兩個IPO;

        看來,做投資最有意思的因素還是賺錢,于是我決定認真把明勢當課題,研究一下。

        首先看募資,明勢2022年就拿了中東的錢。現在想抱中東資本大腿的多了,但想之前,先得看看,溝通成本,時間成本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支付的呢?比起當下才回過味來的機構,至少可以說,明勢對大勢的敏銳度不錯,執行力也行。

        想找中東募資的人有個常見的毛病,只瞄準主權基金,但體量又未必在對方射程。明勢呢,當初找的是某主權財富基金全資控股的子基金,可以想見,他們關注中東募資的時間點只會更早,先花工夫把顆粒度搞到足夠細,才能有效匹配需求。

        其次看投資。VC投資越來越吃資源,資源里最重要的就是關系,什么時間點,和誰建立關系,決定了你現在的競爭力。這兩年高校教授人群成了VC香餑餑,而黃明明結識李澤湘的時間呢?2014年——明勢成立那一年,認識張峻彬,是2015年。

        張峻彬是誰?當時是李澤湘的學生,現在是云鯨創始人。這些信息證明了一點:明勢在科技或者說機器人賽道上,從一開始就抓對了人,沒繞過彎路。當然,邏輯是擺脫不了時代性的,所以當初明勢投云鯨投的也不是科技成果轉化,純粹是產業、產品。這倒不稀奇,總結這幾年做得好的VC,運氣是必要條件。

        再看退出。去年底,知行科技IPO,去年初,裕太微電子IPO,一年之內,兩個天使輪項目IPO。再往前數,還有理想和小牛,總數4個IPO,里邊有本壘打,估值超過100億的項目7個。作為早期基金,十分說得過去。

        所以看出來沒?“明勢”這個名字沒白起。不知道這名字算不算黃明明給自己的心理暗示,但這家機構,家底還真是圍繞“勢”打下來的。

        最后看組織,這個有意思。

        早期機構規模小,創始人的邊界往往就是機構的邊界。明勢成立九年,在黃明明之外,還有人能賺錢嗎?還真有,比如在美元最回避不過的大模型賽道上,明勢早在2022年就投到了MiniMax,誰投的?夏令。

        別小看一個項目或者一條賽道,這是邊界擴張和能力演進的重要標志。投資就是要靠結果說話,如果說黃明明靠與“勢”周旋定義了明勢1.0,那么Minimax和相關賽道本身就指向了2.0的端倪。

        想想吧,在這個時間點,前進一步有多難?

        擺脫路徑依賴,生生辟出新的賽道去賺錢,和長期守在科技能源領域,等待時代降臨而開始賺錢,這背后的難度可絕不一樣。

        挑戰客觀上的難度,意味著主觀上的不服。眼下多少VC躺平了?但明勢沒有,還在募資,做研究,扣扳機。去年我在一個會上聽黃明明說,“一周內又投了三個項目”。

        明勢一位LP挺認可,“這幫人天天跟打了雞血一樣”。但LP認可的是態度還是能力?我去進一步打聽了一下,拿到一組數據。

        明勢人民幣一期已投企業總市值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里邊有理想和知行,IRR為34%,動態DPI大約1.9。還有2014年和2015年兩支基金,動態DPI約4.2倍和3.9倍。

        所以,我對明勢的看法如下:環境不好,結果不錯,難度不小,態度不服。

        更進一步的問題就來了:不服,憑什么?

        我們進一步展開談。

        選擇決定命運


        談論明勢資本,必須先談黃明明。創辦明勢資本前,他做過天使投資人,更早之前,他是連續創業者,算不上大成,但成績斐然。

        2000年,互聯網第一波浪潮,在芝加哥商學院讀一年級的黃明明回上海,拉著同學創業了一波;后來第二輪互聯網浪潮,黃明明再次回國創業,這次創辦的265導航網站最后賣給了Google。

        黃總履歷不贅述了。但上述兩段故事擺在一起,至少能說明一點,黃明明對每一波浪潮都很敏感。識別“勢”在哪兒,是做創業投資但先覺條件,但別小看這個東西,它不用學,也學不來,類似天賦。

        在新一輪創投潮來臨時,黃明明還抓住了天使投資這個舶來工具。2005年他參與組織了國內第一次站長大會,來的是李學凌、姚勁波、雷軍、李想。

        這里邊,他投中了李想的汽車之家,后者于2013年在紐交所上市。當然,他和李想的緣分遠不止于此,此處暫且不提。十年后,當黃明明復盤那段經歷時,除了欣慰于投中李想,也不免感慨道,自己低估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年輕創始人的潛力。

        他的心結是,為什么沒有每個都投?

        我猜,這就是后來做基金的原因,從單槍匹馬的天使投資,轉為更具規模化和體系性的機構化投資。

        2014年7月,黃明明一手創辦的明勢資本成立。一期募資4100萬美元,重點關注科技驅動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其交叉領域,那一期基金里的被投就有理想、小牛、神策、赤子城等案例。

        回頭看,那正是移動互聯網黃金時代的末期。人很難完全跳脫出自身所處環境的限制。當時的投資人都在思考,把互聯網擺在什么樣的場景里才能發揮作用,于是O2O和P2P構成投資主流。與其他機構不同的是,黃明明在看投資機器人和智能出行。

        產業升級,這是他選的站位。第二年,“中國制造2025”提出,顯然又站對了位置。

        多年之后,對比同時期基金,你會發現,有人投中理想,有人押注拼多多,有人賭的是貝殼。開弓沒有回頭箭,最初選擇的方向,以及最初投中什么,推動這些機構在后面幾年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后來有人戲言,“國內的機構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投了EV的,一種是沒投的。”

        你說黃明明當年都看明白了,我指定不信,但你說他選對了十年的方向,還真沒錯。

        擁抱“全村的希望”


        理想成了明勢的壓艙石。這很說得過去:明勢不但第一輪下注,還在后續連投七輪。

        問題是,理想這樣的鏈主企業,憑什么在明勢這里當壓艙石呢?

        所以我想說,投了理想的人多了,但從第一天就在的,肯定不一樣。更何況,縱然李想是已經證明過自己的創業者,但直到產品量產前,他所堅持的技術路線仍然不被很多人看好。假使你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最難忘的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我想展開講講的另一點是,有時你看到不同的人做著相同的事,但因為對這事情的理解程度不一樣,所做的事情對他們的意義便有了差別。這番道理也可以用于闡釋對理想的投資。

        首先,黃明明是真的信李想,而不只是想借他賺錢。

        2020年理想美股上市前夕,黃明明特意發表公開信《相信李想,實現理想》以示支持。他寫道,“無論理想是停留在腦海中的一個構想,還是在那些調整產品推倒產線重來、融資環節多次碰壁不被認可的艱難時刻,明勢始終都是最堅定支持李想的投資機構,原因只有一個——相信李想。”

        注意,相信是一種被低估的能力。《繁花》的開頭,阿寶既然選擇了爺叔,便信到底,哪怕要求離譜,哪怕一度虧錢。至于結果,成就成,敗也不掀桌子,這叫先明后不爭。

        更重要的是,這里不是盲目的信,而是看到了遠景之后的信。

        先厘清一個概念。

        產業投資風頭正盛,“鏈主企業”成了香餑餑。按照學界定義,鏈主企業是指產業鏈上的關鍵企業,多處于產業鏈下游,在整個產業鏈中引領發展方向,并且能夠整合產業鏈中的其他企業,如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科技行業巨頭。

        我和明勢的朋友聊了聊,聽說內部定義了十幾家鏈主企業,取名“全村的希望”。投資團隊定期做互動。

        理想,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鏈主企業。“最重要”這個定義可不能胡下,除了關系近,關鍵得能合作,能賺錢。

        圍繞理想,明勢干嘛了?

        一,孵化投資了一批早期項目,智能駕駛Tier1、激光雷達、車載芯片、AI芯片都有。

        二,帶著投資的產業項目跟理想業務部門互動,對接需求,尋求合作。這對理想并不是負擔,能帶來早期投資視角和信息。

        投資不追風口,就得有一套內在的邏輯。如果將理想汽車視為節點,明勢的投資軌跡可以這么理解。

        從電動車開始,沿著電氣化這條線,不同階段的投資主題各有側重:2015年前的重點在整車;從2015年到2018年,轉向Tier1和激光雷達企業,如知行科技、一徑科技;從2018、2019年開始,投向更底層的芯片企業,裕太微電子、創視微電子等。

        關于VC如何利用好鏈主企業,我曾與明勢的朋友有過交流。對方坦承,如果單純論投芯片,明勢未必比垂直基金有優勢。但如果著眼增量,由于有理想這樣的下游車廠作為抓手,對于未來的需求能夠判斷得更高效。

        舉例來說,原來傳統的汽車只有5%的成本來自于半導體和核心電子零部件,但到了新能源車,預計有25%甚至到30%的成本來自于半導體。從5%到30%,當中有巨大的產業鏈的轉移,明勢抓的就是這個機會,在半導體投了近20家。

        布局歸布局,關鍵是得賺錢,裕太微電子就是個賺錢的例子。

        我之前在明勢AGM上聽黃明明講過,這筆投資起點是多年前李想的一句話,他說,未來汽車上的數據傳輸量將是傳統汽車的上百倍,甚至可能是成千上萬倍,傳統汽車的CAN總線協議肯定無法支持這么大的數據量,一定要有新的范式。

        順著這個思路,明勢找到裕太微,并在幾年后收獲了一個科創板IPO。

        以理想汽車為節點,沿著電氣化,投出了知行科技和裕太微電子,兩個IPO。另一條由理想而來的,是智能化,果實就是MiniMax。

        這里有一段關于投資邏輯的闡釋。

        基于和理想的交流,得到一個結論:端到端的數據驅動已經在電動車領域跑通。因此,當2021年一個團隊說要在NLP領域做端到端的數據驅動,那么可行性就ok。于是,2022年初,他們投到了MiniMax。

        所以,押中MiniMax,是從數據切進來,長成了大模型,又是一次提前布局的成功案例。后來,又循著這條思路,明勢將端到端的數據驅動遷移到機器人,投資了做人形機器人的公司逐際動力。智能電動車——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圍繞理想汽車的另一條投資主線由此形成。

        由此,明勢成為一個“現代性”的樣本。當下投資圈的潮流是什么?浪花中的一朵是,投資機構都在強調自己的產業朋友圈和生態圈。但具體怎么交朋友法?怎么將和鏈主企業的互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投資業績?

        明勢提供了一個比較具象的答案——你得懂人情世故,知道自己在一個什么樣的棋盤上,也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欲望。

        這么說吧,你要和“全村的希望”這些鏈主企業交朋友,就要給對方提供價值。一家VC手里的錢,是無法實現這一點的,那么至少你在認知、資源、信息這些層面就一定要跑在更前邊。也就是說,明勢的方法是,在認知這類軟實力上,不是和VC同行卷,而是跳過這一層,直接和最有勢能的頭部企業和頂級企業家去卷。

        憑什么定義2.0?


        2018年是關鍵年份。這一年,明勢募集了三期美元,金額為1億美元。同時LP構成由最初以新經濟企業家為主,轉變為以慈善基金會、家族基金、母基金等機構化LP為主。

        2018年,算一算,距離理想上市還有兩年時間。重磅IPO還沒來,明勢的募資規模此時并沒有大幅提升,但伴隨LP的機構化,明勢也已經進入機構化的關鍵階段,說白了,不能再指著黃明明一個人了。

        去年的AGM上,黃明明說,“2017、 18年以后,我意識到市場正在發生變化,一個很重要的跡象是,市場最頭部的大白馬基金的認知在開始變化,他們也看到了我們在幾年前看到的趨勢——移動互聯網和消費端的紅利正在消失,中國正在開始從流量紅利驅動的模式,進入到底層科技創新驅動的模式。”

        結果是,科技投資賽道變得擁擠,大塊頭的加入倒逼原有的玩家不得不先升級。

        黃明明當時干啥了?

        首先,分錢。多少機構留不住人是因為老板不舍得分錢啊。當時的做法是,同一個項目分carry,不依據職級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明勢內部這時告別論資排輩,將激勵機制拉平。

        其次,人才。適時吐舊納新。2018年后,先后任命了兩個合伙人,慢慢構建起2.0的team。

        有用沒有呢?數據佐證。第一階段,95%的基金的業績和收入由黃明明個人貢獻,2018年以后,投資團隊已經貢獻了超過60%。

        看看案例,黃明明抓住了理想汽車,團隊抓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投出來的是MiniMax、蔚領時代、神策數據、鴨嘴獸、逐際動力。

        分錢,留人,先決條件是出成績。沒成績哪來的錢分?這可以從IPO和募資去看。

        2020年7月,理想汽車在美股上市。同年11月,明勢宣布新兩期基金超募(早期旗艦基金和旗艦基金),總計3億美金,相比上一期,翻了三倍。

        上規模不難理解,這是當時很多機構的共識。比如,理想上市之后,有投資人在復盤時遺憾于“沒有投進更多”,美元基金因此又做大一倍,增加了對成長期的覆蓋。

        明勢的非共識,就是克制地多募錢。到今天,AUM超過70億。如果算上募集中的美元五期基金和正在首關的人民幣三期,規模估計過百億——但仍然限制在早期的體量。

        但在投資上,明勢不是典型的早期投法,成立快十年,項目不到200個,一年20來個——真不算多。

        慢慢來,但不要停。

        黃明明當初的判斷是對的,今天的科技投資早已是必爭之地。賽道擁擠,如何破局?我很喜歡他的那句話。他說,放在兩三年的維度,今天擁擠的科技投資市場上,所有人都是競爭對手,但如果拉到十年的維度,又有多少人仍堅持在這個領域呢?

        所以,拒絕躺平,干就完了。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博望財經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博望財經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聯系(微信公眾號ID:AppleiTree)。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毛茸茸bbw亚洲人|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91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 色窝窝亚洲av网|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