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女將”的新華基金權益團隊緣何“馬失前蹄”?
北京的老牌權益類基金公司新華就是其中一家,在經歷了早年的大換血之后,目前公司的權益類基金經理主將是趙強和欒超。從今年到目前的業績來看,其中表現最好的是趙強,他所管理的產品今年業績回撤基本在5%以內,欒超的業績雖然遜色一籌,但是基本也在20%一線可以交代。
對比來看,公司權益陣營中的三員女將蔡春紅、張霖、張媛的業績表現較為凄慘,比如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知名度最高的蔡春紅,目前在管的三只產品年內回撤都在30%一線。
01
業績不佳或拖累管理規模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蔡春紅于2010年7月加入新華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7月開始擔任基金經理,目前累計的任職時間大約為7年零100天,如今的在管三只產品規模僅約為7.73億元,同時任職期間的最佳基金回報也不到70%,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近期內地公募基金三季報披露結束,以她管理時間最長的新華穩健回報混合發起式為例,2022年年初至今的凈值增長率約-32.79%,排在同類基金產品的后兩百位中。即便是反映長線指標的年化收益,該基金也只以最新0.29%排在同類基金的后三分之一。從三季報的十大重倉股展示看,這位擅長消費的女將幾乎將規模翻盤的希望押在了白酒上。
9月30日,在該基金的10大重倉股中,我們發現了白酒股貴州茅臺、瀘州老窖、老白干酒、洋河股份、舍得酒業、古井貢酒、五糧液的名字,再加上她所重倉的兩大啤酒股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光是酒類的上市公司就占據了9個席位,唯一不屬于食品飲料的公司是錦江酒店,從單純重倉酒類的公司數量來看,三季度更超過了二季度。
對此,她在季報中表示,展望明年,出口高基數下,消費有望對全年經濟增長起到較強支撐作用,家電、餐飲、酒店旅游等地位消費板塊仍有較大上修空間。三駕馬車中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最大因此,我們更關注疫情后消費市場的恢復,看好困境反轉邏輯下的疫情修復鏈條和盈利修復鏈,細分子行業,如白酒、啤酒、酒店、醫藥等。但是投資者明顯不想為這樣的押寶單一行業買單,三季度末的規模基本和上一季度末持平。
再看她管理基金中今年表現最好的新華優選消費混合(目前也接近了30%的跌幅),三季度末同樣是前七大重倉股均來自于白酒或啤酒,區別的是后三位的重倉分別是中國中免、錦江酒店、恒瑞醫藥,實現了一定意義上的重倉股分散。從近期的表現來看,恒瑞醫藥是當時10只股票中唯一飄紅的公司。從她管理的三只基金情況來看,對于科技成長類公司基本覆蓋不到,只能僅守價值圈或是她的投資硬傷。
02
管理一只主動一只被動權益,公司任用張霖方法引質疑
再看張姓的兩位女將,任職時間稍長的是現任公司研究總監的張霖,擔任基金經理以來在公司總共管理過四只公募產品,但是從2019年8月卸任后空窗了大約兩年。從2021年三季度再拾基金經理教鞭后目前卻管理著一只主動和一只被動產品,這樣的安排較為少見。
從她在管的主動型基金新華外延增長主題來看,她接手此前離職的明星付偉后目前的任職回報是大約-26%,與前任的輝煌形成巨大反差。從基金的三季報調倉來看,她將二季度幾乎全部重倉科技成長尤其是新能源產業鏈相關公司的思路進行了調整。
當季的重倉中也加入了貴州茅臺、中國中免這樣的價值類公司,同時提升了醫藥股的配置地位,愛美客、安圖生物、昭衍新藥均出現在了最新的重倉名單上,但是無論從年內還是近三個月的漲幅來看, 三季度末的重倉中僅有安圖生物和天味食品年內有一定的正漲幅,不過這兩家公司合計的被持有比例僅約4%,因此它們對組合的貢獻也就微不足道了。
在季報總結中,我們發現產品當季出現了清盤的風險:“基金從2022年7月1日到2022年9月8日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張霖回顧三季度操作時表示:“三季度本基金下跌14.68%,跑輸大盤3.67pct,期間本基金結構布局相對均衡,既配置了科技成長、也布局了部分家電醫藥等相對低估值板塊。”
另一位女將張媛目前還屬于出道不久的新秀,擔任基金經理剛滿1年的她,目前管理著新華靈活主題,這只去年表現尚可的產品今年卻直線滑坡,3季度末的最新規模僅為0.15億元,從最新季報的調倉來看,她也是維持了前兩個季度重倉傳統能源的思路,尤其是以今年能源危機下出盡風頭的煤炭類股票為主。9月30日時,她的前四大重倉股陜西煤業、中國神華、兗礦能源、山煤國際都是煤炭類的股票,今年漲幅也都頗為可觀。但是,該基金站對了行業卻沒能實現良好的業績,主要的原因或許還是可規模的袖珍迷你導致的彈藥不足有關。
在三季報中,我們發現基金提示了更為迫在眉睫的清盤風險:“本報告期本基金從 2022 年 7 月 1 日至 2022 年 09 月 30 日連續六十五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的情形。我司將通過多方面的措施促進本基金的規模增長。”
猜你喜歡
宏利資管權益老將劉曉晨管理多產品“力不從心”
宏利市值優選混合最新其年內的凈值增長率僅約為6.14%,在同類的大約3700只基金中排在3000位開外。朱學華10倍規模神話終結,徐勇掌舵華安基金能否逃過蛇吞象?
當行業從高速增長轉向存量深耕,華安基金的命運已不僅是老牌巨輪的自我救贖,更成為檢驗公募治理轉型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