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挨槍”,騰訊“調倉”
騰訊拋售美團是不是空穴來風?我看未必。
為什么? 我們先看威力:15分鐘股價下跌近10%,小1000億市值被蒸發,美團下跌甚至帶崩了港股。一切盡在不言中。
那傳言究竟是什么?來自路透社的消息稱,騰訊計劃出售美團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權,而且如果市場條件有利,將在今年內開始出售。敲重點,傳言越短事兒越大,當然,緊接著,接近騰訊人士稱,傳聞并不屬實,騰訊目前沒有計劃出售美團股份。
只是,空穴未必不來風。我們來破破題:
馬化騰之前對外發聲很能點題,“不要在需求里迷路,我們還要結合自己的長處去解決關鍵問題。形成長處也要專注,長時間專注,把優勢兵力集中在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上,才能不斷突破。”
出售方面,騰訊確實在不斷大手筆地持續地出售和減持手頭上的股票,海瀾之家、京東、知乎、sea、新東方在線、步步高等,眾多前車之鑒已經非常明晰;
投資方面,騰訊當然也在不斷投資,不過投資方向不斷收窄,金融、企服、文娛位列其投資標的的前三,以游戲為例,2021年騰訊收購和投資了超過100家游戲公司,且幾乎可以稱之為每3天就投資一家游戲公司。
所以傳言之所以能成為帶動投資者情緒的傳言,說明是有群眾基礎在的。至少騰訊堅持社交+文娛主業,拓展產業互聯網半條命的戰略早已深入人心。此次“東興局”的分崩離析正是騰訊戰略轉身的最好注解。
騰訊不斷套現減持
其實,自京東大手筆之外,騰訊就被猜測,持續調倉的究竟是哪家?尤其以美團和拼多多的傳言為多。
畢竟,在騰訊投資系中,美團17.2%,拼多多15.6%,貝殼11.5%,滴滴6.4%,快手21.49%。這其中,騰訊是美團、58同城、快手的第一大股東;是拼多多、B站、蔚來的第二大股東。
這也是為何騰訊減持美團僅僅傳聞就引起股價動蕩的原因:騰訊曾經在美團2016年E輪融資、2017年的戰略融資和2018年Pre-IPO輪次的融資中深度參與,乃至最近2021年4月騰訊投資還參與了美團的定向增發。
當下,即便現在減持或者出手,騰訊的賬面回報已經有了,而且從中獲得了大筆可以騰挪的流動資金。這一點,在騰訊之前的動作中非常明顯:
2021年12月,騰訊大幅減持京東,持股比例由17%縮水至2.3%,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卸任京東董事;對應的是,2014年3月,騰訊以2.14億美元獲得京東IPO前15%的股份。
今年6月,騰訊迅速以“清倉”的方式出手了占自己持倉總數的82.5%,持股占比從9.04%降至1.5%,套現7.20億港元。
其他更有騰訊小幅減持Sea,持股比例從21.3%降至18.7%;從步步高套現約8423萬元;以及最近的減持華誼兄弟8163.8萬股,占華誼兄弟總股本的2.94%。
具體到美團,據公開信息,騰訊一共投資了美團大概40億美元,當下持股價值約合1600多億人民幣,即便美團股價下行,騰訊的投資也翻了6倍左右。
第二個層面,騰訊也在不斷大手筆地回購自己的股票,今年年內,騰訊已經累計回購1776.44萬股,累計耗資約70.03億港元,遠超去年全年26億港元的回購規模。
騰訊2021年年報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騰訊營收為1441.88億元,同比增長8%,創下近16個季度以來的歷史最低增速。這也間接推動騰訊選擇和部分投資公司切割,來止盈或是止損。
美團的王興此前就曾對內表示,美團要以未來三年融不到新錢的預期做準備。而在這個極端假設中,王興也認為,企業自身的經營現金流才是美團未來過冬的方法論。騰訊當然也同理可證,總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第三層面,財報相關,騰訊一季度包括投資收益在內的其他業務凈收益“只有”131億元,而僅處置冬海集團股份所得收益就高達185億元。騰訊總是要考慮業務協同之上的長期回報,才會在號稱“投資公司”時不會只是徒有其表。
這是為何?美團一直長期堅持的路線是,以投入換增長再換利潤,這是其所在生活場景所注定的,也就是用虧損促增長,只不過,加注新業務后,美團的虧損從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已持續好幾個季度。
尤其是,美團的新業務包括美團閃購、美團買菜及美團優選等零售業務及其他,需要前期補貼和大額投入的業務,十分燒錢,過程還很漫長。
除了財務回報之外,另一輿論層面,早在騰訊減持京東之時,就有分析人士表示,騰訊減持與監管不無關系,監管層對互聯網公司的反壟斷監管措施逐漸嚴格,京東很有可能不是最后一個被騰訊減持的互聯網公司。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減持,騰訊和美團的戰略合作應該還會繼續:去年減持京東之后,騰訊表示京東仍將是重要戰略伙伴,京東也在今年發布公告,已經與騰訊續簽了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而作為開始就在微信支付上擁有三個不同入口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相信騰訊美團合作應該一如既往。
新“雙反”下,回歸主業是宿命
互聯網巨頭們正在新“雙反”(反壟斷+反無序擴張)之后,不斷瘦身,不斷更加專注和聚焦回到自己的主賽道中,并希望借此尋找到更多的增長曲線。騰訊的投資策略和自身業務發展,都非常能說明問題。
用馬化騰的話來說,騰訊是一家務實的公司,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是以正為本,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面對新形勢下CBS三位一體、跨界創新的藍海,企業需要做的是認真投入,下場去做。
那如何做?就需要“不要在需求里迷路,我們還要結合自己的長處去解決關鍵問題。形成長處也要專注,長時間專注,把優勢兵力集中在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上,才能不斷突破。”
這話可能有點繞,我們來從投資層面說的更清楚些。
此前騰訊的現狀是什么?毫不夸張地說,此前相關數據統計中,2021 年中國 295 家獨角獸公司中,有 59 家背后有騰訊投資的身影,中國20%的獨角獸都被騰訊投資過了,而且不是投的一點半點。
自2011年開始做CVC之后,從2014年起,騰訊連續8年排名國內最活躍CVC投資方第一。此時的投資階段是,涉及領域不斷穩步增加,各種早期和成熟期的企業數量也正在逐步增多,并利用自身業務為有投資關系的合作伙伴貢獻了微信支付頁面的入口。
這其中,包括京東、美團、轉轉、拼多多、貝殼等不同領域的成熟企業都贏得了寶貴的一席,背后是騰訊投資了京東、拼多多、小紅書、唯品會等60余家電商領域相關企業;以及美團點評、永輝超市、萬達商業、餓了么、58同城約50家本地生活領域企業。
但風向在2018年騰訊成立CSIG時有所轉變,騰訊自身指出,“互聯網的下半場屬于產業互聯網,實體產業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主角,騰訊要做實體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工具和助手”。
馬化騰對于騰訊的變革也曾表示:“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略升級,互聯網的下半場屬于產業互聯網,上半場騰訊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下半場騰訊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
因此,自2018年調整戰略之后,騰訊也開始傾向于支持硬科技企業,以及更偏愛支持“科學家創業”,2020年至今,其所投資的科技企業就已經超過了100家之多,以企服為例,騰訊截至如今已經投資了包括boss直聘、深信服、涂鴉智能、東華軟件等在內的100多家企業服務公司,此前投中還專門寫了一篇騰訊愛企服,此次不再贅述。
我們也可以看到,騰訊也在借助投資不斷筑高自己主業的護城河:金融+企服、社交、文娛。以對騰訊2021年眾多的投資回顧為例,騰訊對10來個項目連投兩次。而且在騰訊并購的12項目中,有4個是游戲項目,4個是文娛項目。
以青瓷游戲為例,騰訊連續和阿里兩次合投不說,還在青瓷游戲上市的時候以基石投資人的身份出現。再以今年騰訊對 藝畫開天的投資來看,以一次近25億的估值增持16.22%的股份,投資近4億不說,這也不是一次騰訊對其的投資。
甚至在對動漫堂的并購中,騰訊不斷在1月和4月增持動漫他,甚至7月繼續追加投資,已經基本完成了對該公司的全資并購。
只是在一出一進之中,當下騰訊的傾向更加明顯:
第一,游戲和文娛不減反增,游戲和文娛層面,騰訊都投資了200家左右的公司,且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收購;第二就是更大力度地轉向科技創新以及更多的基礎設施層面的項目。
前者是為了在Web3.0到來之前,抓住下一個流量載體的時代紅利,集中完成流量轉變的核心任務,后者就是為了在更廣闊的中國經濟前進進程中保持和經濟發展脈絡的一致性。也因此,砍掉其他旁枝末節的投資,回籠資金,支持兩者的齊頭并進就在所難免。
關于當下的投資,此前騰訊方面也表示,其投資策略是:投資處于發展階段的公司;支持及分享投資公司的增長;并于投資公司可為其未來計劃自行籌集資金的適當時候退出投資。而且未來,騰訊的投資策略會采取更加均衡的措施。
我們仍以案例來說明,最近見諸報端的,騰訊剛投資了一家名為Hadean的英國元宇宙初創公司,一家汽車智能網聯系統供應商“銀基科技”,一家側重AR顯示光芯片研發的光舟半導體……
所以看來,是騰訊要摒棄掉此前的“東興局”,重新再做一個“騰訊系”。當然,所有一切等騰訊盤后財報見分曉吧。
猜你喜歡
騰訊:2024年總收入6603億元,同比增長8%
騰訊2024年研發投入高達706.9億元;年度資本開支突破767億元,同比增長221%,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