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醫通停運風波背后,誰該為不賺錢的商業模式買單
4月20日過去了,北京3000萬用戶賴以進行求醫掛號的“京醫通”仍可使用。
4月19日晚間,京醫通線上系統的建設和運營方北京怡合春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怡合春天”)發布公告稱,經相關部門協調,公司與北京銀行進行了溝通,后續雙方將以理性態度對“京醫通”線上系統的歷史投入和未來運營經費等相關問題進行協商,以推進所有問題的最終解決。文中承諾“協商期間,我公司將保障京醫通線上系統的正常運行”。
京醫通的“停運風波”此前引起了各界的關注。4月18日,網上傳出一份怡合春天發布的停運通知,其中稱,北京銀行作為京醫通線上系統的出資方,因為一直拒絕履行出資義務,導致怡合春天獨自承擔數億元成本長達七年之久,目前公司已“不堪重負、彈盡糧絕”。因此,怡合春天將于4月20日9點停運京醫通線上運行系統。
在京醫通微信小程序上顯示,京醫通是由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聯合北京銀行推出的實名制IC就診卡,具備線上掛號、線下取號、門診繳費、報告查詢等功能,并可實現小額支付。
京醫通當前合作了22家在京醫院,正在開通中的醫院還有6家。作為各聯網醫院間的“一卡通”,它正逐步替代原來各醫院自行發放的各類就診卡。根據怡合春天2021年在微信公眾號“本木醫療”中的介紹,目前“京醫通”線上平臺已覆蓋了6萬余名醫生、4萬余張床位、3000多個臨床學科,付費用戶群體超3000萬,已累計為近6億+患者提供服務,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公立醫療在線服務平臺。
因此,京醫通停運風波傳出后,在微博上,不少網友表示,京醫通超級方便,服務也非常人性化,“怎么能因為經濟糾紛就沒了?”
4月19日,北京衛健委也對此做出回應稱,已與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緊急通知了事件雙方,將進一步督促指導雙方從維護公眾利益出發,使廣大群眾能夠繼續獲得便利的線上預約服務。
(圖源:京醫通微信公眾號截圖)
運營方:已彈盡糧絕
據Boss直聘平臺上該公司所顯示的地址,記者實地探訪了怡合春天所在的辦公地點。這是一家位于北京東三環的高檔寫字樓內,一樓大廳內由身著職業套裝的物業人員管理,需要刷卡才能進入樓內。
記者向一名物業人員表明了來意,但對方表示,上午物業領導已有通知,要求加強管理,不允許來訪怡合春天的人員進入。同時該工作人員還透露,目前該公司“并不叫怡合春天”。根據樓層指引上的公司名顯示是三醫互聯。
三醫互聯與怡合春天是關聯公司。據天眼查,三醫互聯全名三醫互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其法人代表兼經理李若晨,持有天悅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天悅投資”)的10%股份。而天悅投資也是怡合春天的參股方。
同時,三醫互聯的參股股東上海波朗輩爾科技合伙企業(下稱“波朗輩爾”),其執行事務合伙人是李若晨。根據股權穿透圖,天悅投資也持有波朗輩爾95%的股權。但總體看來,三醫互聯與怡合春天兩者之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圖源:天眼查)
寫字樓的物業工作人員展示并提供了該公司的聯系電話。這與“怡合春天”公開的聯系電話是同一個號碼,但撥打該號碼一直無人接聽。
公開資料顯示,怡合春天于2014年成立,法定代表人為馬駿,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等。
據悉,早期的京醫通主要載體是一張實名制的就診卡。2012年,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與北京銀行合作簽約,并舉行了“京醫通”的揭卡儀式。2015年,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社保卡納入了京醫通系統。也就是在這一年,北京銀行、騰訊、怡合春天三方簽署了《智慧京醫通戰略合作協議》,京醫通實現了微信預約掛號,并可進行微信支付。
簽署合作協議后,怡合春天也曾迎來業務的“春天”,收獲了眾多北京醫院的導醫項目。北京市政府采購網顯示,2017年7月,怡合春天中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京醫通預約平臺導醫服務項目,中標金額為91.9萬元,合同履行期為1年。2018年7月,怡合春天又中標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京醫通導醫服務項目,但中標金額未披露。
此外,怡合春天也獲得了增資擴股的機會。據媒體報道,為了配合北京銀行,怡合春天需要尋求國資股東身份,為此,北京銀行介紹了中國青旅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青旅實業”)投資,利用其央企身份為怡合春天背書,但是只能平價出資。
之后,雙方簽署了《增資擴股合作協議》及《合作框架協議》。青旅實業以中青中聯(北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青中聯”)的名義將增資款1.02億元打入怡合春天賬戶內,怡合春天注冊資本由5000萬元增至1.52億元,中青旅實業持有怡合春天67.1%的股份。
與此同時,怡合春天改由中青旅實業委派的李興錄擔任執行董事,馬峻擔任經理。但這也為之后怡合春天內部持續多年的股東糾紛墊下了“埋伏”。
天眼查顯示,怡合春天2014年成立之初的法定代表人為馬峻,2017年9月12日,法定代表人變更為中青旅實業董事長李興錄,2021年6月8日,再次變回為馬峻。與李興錄同時退出的還有投資人中青中聯。
在此期間,怡合春天也與中青中聯發生眾多訴訟,而這一切的背后是京醫通項目的虧損。據裁判文書網,在2020年9月2日披露的判決書中,馬峻認為,怡合春天之所以出現重大資金困境,是由于中青中聯延遲支付1.1億元運營資金的緣故。
李興錄則認為,怡合春天經營虧損一直加劇,馬峻作為怡合春天的管理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據裁判文書網,李興錄表示,2017年12月以來,怡合春天經營虧損加劇,而馬峻卻以停運系統為要挾,要求大股東無條件提供資金,拒不履行向執行董事負責的各項責任。
雙方各執一詞,但毫無疑問的是,無論京醫通項目做得多么成功,都暴露了其并不盈利的事實。
北京銀行淡化的“不賺錢項目”?
據《中國企業家》報道,除了網上流傳的停運通知,還有一個名為《關于京醫通合作項目的最后一次緊急情況匯報》的文檔。
據該文檔,京醫通系統在建設之初,北京銀行曾反復承諾其作為京醫通項目的出資方(依據原北京衛生局和北京銀行簽署的合作協議),會承擔關于京醫通線上系統的運營經費。然而,北京銀行除了前期支付了極少量的費用外,近年來一再拒絕支付運營經費,京醫通運營7年來單方面投入超過5億元,導致怡合春天彈盡糧絕。
4月19日,針對怡合春天的指責,北京銀行表示,將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繼續與怡合春天進行積極的溝通,以理性的態度,加強各方協同,確保患者正常就醫。
在網傳的通知中,怡合春天也表示,北京銀行作為京醫通的出資方,一直以來將該公益項目作為其重要社會責任亮點對公眾進行宣傳。
北京銀行愿意投資京醫通,或許也是為了獲得良好的社會口碑。清暉智庫創始人宋清輝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北京銀行之所以愿意作為京醫通的出資方,目的或是為了突出其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業績亮點,能夠樹立起北京銀行的品牌形象和業界口碑。
在《北京銀行2020社會責任報告》中,北京銀行曾提及,京醫通是其惠民金融主線,為北京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診服務項目。
從2012年至2018年,北京銀行每年都會在年報里面提出京醫通的發展現狀。但到了2019年,北京銀行就不在其年報里面披露任何關于京醫通的信息了。
據報道,一位接近北京銀行的人士在接受財新采訪時曾透露,京醫通最開始只有北京銀行參與,資金結算、收款等業務與北京銀行獨家合作,但隨著京醫通覆蓋的醫院范圍越來越廣,其他銀行通過各種渠道參與進來,變成大家一起“分蛋糕”。
在京醫通微信公眾號上,認證主體是北京市醫院管理局。這也意味著,在外界認知中,京醫通更多地是屬于“政府公益項目”。再加上京醫通多年來盈利困難的局面,或許都成為制約了北京銀行繼續投資的因素。
“對于北京銀行而言,如果京醫通一直不能盈利,也不能實現現金流轉正,雖然其支出壓力未必很大,但持續地看不到回頭錢的投入,應該是它不愿意繼續合作的主要原因。”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