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重組、不信命,轉戰港股的京東科技值得看好嗎?
新年伊始,京東集團便開始尋求新的一輪資本運作。
證監會官網顯示,京東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京東科技”)于1月21日,向證監會遞交了《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審批》,1月24日的進度為“接收材料”,這意味著京東科技或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有消息稱,京東科技正在與美國銀行、中信證券和海通國際合作推動在香港上市事宜,計劃于2022年在港IPO,募資10億至20億美元,京東科技可能會在上市前進行一輪上市前融資。
截至目前,劉強東已手握京東物流、京東達達、京東商場、京東健康4家上市公司,如果京東科技赴港IPO成功,它將成為劉強東旗下的第五家上市公司,估值高達2000億元的獨角獸也即將出籠。
那么,去金融化的京東科技真的能夠美夢成真嗎?京東科技至今發展又面臨怎樣的困難和挑戰呢?
01
折戟科創板,京東科技卷土重來
京東科技成立于2012年9月,法定代表人為李婭云,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通過多渠道持股,以近30%的持股比例,為京東科技的實際控制人。
京東科技與螞蟻集團類似,前身都是金融出身,2013年,京東集團將金融科技業務分拆出來,成立京東金融,至此開始獨立運營。
在此十年間,京東科技經歷了三次改名,從“京東金融”到“京東數科”再到“京東科技”,相對應數字金融、金融科技和數字科技三個發展階段。
踩著金融的風口,京東科技的業績比較亮眼。根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京東數科(京東科技前身)營業收入分別為90.70億元、136.16億元、182.03億元及103.27億元,保持高速增長;凈利潤分別為-38.20億元、1.30億元、7.90億元及-6.70億元。
這給了京東數科極大的信心,準備奔赴資本市場。京東數科最初瞄準的上市地是科創板。2020年9月,京東數科闖關上交所科創板,當月就回復了上交所第一輪問詢,擬計劃募資203億元,發行不超過5.38億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目標估值高達2000億元。
但2020年下半年,因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監管部門密集地針對網絡貸款、數據安全、平臺反壟斷等方面加強監管,對消費金融、金融科技行業內的公司來說,上市已經不是明智之舉。僅六個月后,京東數科又撤回了IPO申請,上市計劃被擱置。
根據京東數科當時遞交的招股書,其主要營收來源中,金融科技相關業務所占比例極高。
從營收占比看,京東數科一共服務超過600家銀行、保險、基金、信托、證券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帶來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收入占總營收比例高達41.48%,已經接近京東數科營收的一半。
為了突破政策性枷鎖,京東數科做了一個決策,那就是去金融化。
02
去金融化,京東科技的破局之道
回看京東科技的發展史,金融業務是其繞不開的基本盤。
2013年12月,京東科技發布了創新保理產品“京保貝”,面向中小微商家,首創秒級放款、隨借隨還、按天計息的普惠金融體驗。
2014年2月,京東科技推出了業內首款信用消費產品“京東白條”,開創了互聯網信用支付的先河,迅速成為行業效仿的目標。
2015年10月,京東科技在行業內首次提出“金融科技”定位,致力于為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向“金融科技”升級。
2018年11月,京東科技提出“數字科技”的定位和戰略規劃,致力于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數字化。京東數科CEO陳生強在京東金融內部員工大會上表示:“金融回歸金融,科技回歸科技。”
直到2021年1月11日,京東正式官宣成立京東科技,全面融合了京東云與AI業務和京東數科的技術服務能力,在統一的云底座上,依托于AI、數據技術、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科技能力,走上了產業數字化改革之路。
針對此次整合,京東集團表示,京東科技定位于最專注產業的數字合作伙伴,致力于為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等客戶提供全價值鏈的產品技術解決方案。
目前,京東科技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全球獨角獸排行榜”榜單中以2000億元的估值排名中國企業第4名。
除此改名和業務模式調整之外,京東科技還進行了高管大洗牌,盡可能降低科技金融業務可能給自己帶來的風險。
2020年12月,原京東集團首席合規官李婭云接任京東數字科技CEO,主要負責日常經營管理;而原CEO陳生強則被任命為京東數字科技副董事長及京東集團幕僚長;被譽為“白條之父”的京東科技金融機構負責人許凌也轉崗至集團CSO業務部,擔任戰略規劃部負責人,原京東金融科技群二級部門企業金融業務部負責人李波接替了許凌的職務。
在此期間,京東科技也在不斷提升科技含量。公開資料顯示,京東科技的專利申請量已經達到1527項,其中發明專利占據90%以上。
招股書顯示,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京東科技的研發投入占比從原來12.8%,一路提升到了15.67%,京東科技擁有1萬多名員工,其中70%以上為研發和專業人員,并且擁有多位入選IEEEFellow的科學家,已經符合我國科技公司上市的標準。
截止2020年底,集團累計申請專利3540個,在AAAI、IJCAI等國際AI頂級會議上共發表相關論文近350篇。
去金融化、增強科技屬性,是京東科技在監管趨勢趨嚴的大環境下想出的破局之道,那么,這條路能助京東科技實現上市夢嗎?
03
京東科技道阻且長
時隔9月,在經歷沖刺科創板IPO受阻、業務模式大調整、核心高管出走等一系列沖擊之后,京東數科整裝待發轉戰港股。
但不得不說,京東數科依然面臨嚴峻的政策風險。
隨著《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出臺,金融科技公司在注冊資本、聯合貸款等各方面的合規成本更高,螞蟻金服已經跌了一個大跟頭,在上市前被臨門一腳叫停,而京東科技似乎也很難逃開這一劫。
京東科技的消費信用業務,也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京東數科旗下有“白條”及“金條”業務,白條主要屬于賒銷服務,金條業務和螞蟻借唄相似。
據2020年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京東金條業務實現的科技服務收入分別為9.2億元、20.88億元、36.6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99.41%;京東白條產品科技服務收入分別為14.73億元、27.34億元、32.1億元,同樣增長迅速。
2020年上半年,京東數科總營收103億元,其中,京東金條和京東白條兩個信貸產品的收入分別為26億元和18億元,合計占總營收的43%。
截至目前,京東科技沒有公布新的營收數據,但可以確定的是,京東科技在去金融化后,其收入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樣來看,京東的轉型陣痛尚未過去。
與此同時,京東科技的運營、研發成本高企,給營收帶來了很大壓力。根據京東發布的財報數據,過去4年多的時間里,京東體系已經累計投入了近750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并入京東科技的云計算和AI業務更是燒錢大戶,京東科技面臨不小的壓力。
眾所周知,在劉強東的商業王國里,“三駕馬車”出力不少:京東零售、京東物流和京東科技,分別立足零售電商、快遞物流和數字科技三大領域,多年來一直是引領京東業績增長的引擎。
一旦京東科技上市成功,也意味著劉強東的“三駕馬車”將齊聚港股。
依托京東集團整體深厚的生態平臺與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京東科技的IPO注定備受矚目,在反壟斷政策趨緊的大環境下,京東科技此次上市能否成功還需觀望,但在資本市場上,“科技為王”依然是第一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