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萬噸PHA生產基地,微構工場完成A輪2.5億元融資
今日,北京微構工場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構工場”)宣布完成2.5億人民幣A輪融資,由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簡稱“混改基金“)領投,國中資本、GRC SinoGreen Fund(富華資本)、眾海投資和順義區國有投資平臺臨空興融跟投,老股東紅杉中國及SEE FUND(無限基金)繼續追加投資。本輪融資結束后,微構工場在成立未滿1年的時間內,順利完成天使輪及A輪融資,累計融資3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A輪融資完成后,微構工場將在北京市順義區全面建設新一代生物可降解材料PHA國際研發總部,完成千噸智能示范線高效投產,同步在全國啟動尋找年產萬噸PHA及高值化合物綠色智能制造基地。
微構工場創始人陳國強教授表示:微構工場的這個成果,首先要歸功于清華大學,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和化工系、清華-北大生命中心(CLS)和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CSSB)多年的支持,使我在清華28年的研究生涯,可以聚焦PHA的基礎到應用到合成生物學到產業化研究。期間,近百名博士生,數十名碩士生和近百名本科生參與了鹽單胞菌的合成生物學改造、PHA傳統生產技術過渡到 “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過程放大和大規模工業生產優化,貢獻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并使清華大學在PHA這個特殊的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擁有多項核心專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863、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合成生物學重大專項”、“綠色生物制造重大專項”和清華-北大生命科學中心(CLS)提供了持續和充分的資助,才使我們從0到1,1到10走到今天。感謝投資人的信任,使我們可以實現從中試到大規模產業化的夢想。感謝北京市、順義區相關部門對微構工場落戶北京提供的大力支持。最后要感謝微構工場年輕的團隊,一起把 “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推向產業鏈建設。前方仍然有很多挑戰,我們將一起迎接。
混改基金表示:微構工場是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成立的一家創新型合成生物技術研發與生物基材料開發應用企業。微構工場核心產品PHA具有全生物過程、全生物降解和性能多樣化等優點,符合國家禁塑令、雙碳政策和生物基綠色合成材料等發展戰略。混改基金將充分發揮國家級基金引領效應,支持微構工場與清華大學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攜手微構工場助力碳中和和塑料污染治理。
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以及工程學等。通過引入工程化思維,對微生物合成代謝通路的標準化設計和模塊化構建,創造出符合目標功能的全新生命體。微構工場創立于2021年2月,是致力于制造生物材料和高值化合物的初創公司,基于全球領先的“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建立了鹽單胞菌合成生物學改造的技術平臺。目前公司研發管線包括綠色環保生物可降解材料,化工中間體、醫藥中間體、工業酶類等,目前已經完成生產生物可降解塑料PHA(polyhydroxyalkanoates,聚羥基脂肪酸酯)及其系列產品的工業化技術開發。
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
PHA是一種完全可降解的新型生物材料,也是唯一完全生物合成的碳中和生物降解材料,PHA制品進入海洋后,約1-3年即可實現完全自然降解,相比普通塑料動輒數百年的降解周期大大加速。同時,純的PHA產品對海洋和陸地動物無害,甚至可以被動物食用。
在PHA產業化方案中,成本控制一直是一個核心難點。微構工場在合成生物技術平臺的助力下,通過對嗜鹽生產菌株進行全方位的重新設計和構建,開創了一整套全新的PHA生產技術,稱為“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獨特的“新方案”中突顯三大核心技術優勢:“開放、連續培養不染菌”發酵技術、可控形態學工程“自凝絮和自沉降”以及發酵廢水的多次回用下游關鍵技術。嗜鹽生產菌的合成生物學改造產生了多種PHA的結構,帶來多種不同的材料性能和應用場景。
微構工場產品和部分應用
“ 染菌”,是指除了生產菌外的雜菌在培養液中進行生長代謝,它不僅與生產菌競爭生存資源,還會嚴重影響目標產物的產量,給發酵過程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發酵流程中需要利用高溫高壓蒸氣對整個發酵設備進行徹底滅菌,是發酵工程中的能耗大戶。而開放培養不染菌,則可以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去規避這一成本,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全球目前唯一一個制造過程開放、連續和不染菌的技術。
在生產過程中,微構工場的技術能做到“開放培養不染菌”,其關鍵在于生產 PHA 的獨有的鹽單胞菌菌株。通常情況下,細菌喜歡在滲透壓適當、酸性或者弱酸性的環境下生長,而微構工場的嗜鹽生產菌株則與眾不同,它耐高滲、耐高堿,同時還能夠實現快速生長,這些特性都是基于全球領先的鹽單胞菌合成生物學技術改良而成的。清華大學和微構工場研究人員對該菌株進行了多種工程化改造,使其對滲透壓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生長速度更快,其它微生物通常很難競爭,保證了過程的開放但純菌種生長過程。
在發酵過程中,分離和純化也是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菌與細菌之間會通過靜電排斥而各自穩定地懸浮在液體中,不會凝絮到一起。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采用“敲除電荷蛋白基因”的專有技術,使得改造后的菌種不再帶電,不會相互排斥,能夠凝絮到一起。這樣的技術實現了下游產物自動分離和純化,大大簡化了生產流程。
目前,微構工場擁有由學界、商界和產業界所組成的專業團隊,核心成員在其各自領域均有著豐富經驗。申請和獲得專利70多項。
作為合成生物學的創新企業,微構工場致力于將快速迭代的鹽單胞菌合成生物學技術轉化成大規模生產的綠色高值化合物研發制造企業。一方面,公司與清華大學繼續緊密合作,同時利用自身的產業化技術優勢進行多條不同產品管線的推進、擴展與優化;另一方面,公司也將對已經成熟的PHA新型產品(PHA三聚物)進行規模化放大生產,并逐步推進研發的多個PHA家族產品的生產。
猜你喜歡
搭建萬噸PHA生產基地,微構工場完成A輪2.5億元融資
國中資本、GRC SinoGreen Fund(富華資本)、眾海投資和順義區國有投資平臺臨空興融跟投,老股東紅杉中國及SEE FUND(無限基金)繼續追加投資。“藍晶微生物”完成累計15億人民幣B系列融資
藍晶微生物B3輪融資由元生資本(Genesis Capital)和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混改基金)共同領投,中平資本、江蘇黃海金融控股集團、中州藍海跟投,現有股東峰瑞資本、碧桂園創投、高瓴創投和三一創新投資等繼續追加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