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映資本靠什么穿越周期?
華映資本是一家怎樣的機構?
用幾個數字代表的話,截至目前,它是累計發行過6期人民幣基金、2期新加坡幣基金及若干專項基金,累計管理資產規模超85億元人民幣,累計投資超200家創業企業,已實現近50家創業企業的退出,且超過一半以上的被投企業完成了后續輪融資。在華映資本的投資階段中,A輪為主,超過90%的項目都是領投。
更重要的是,2020年華映資本對外投資金額累計10億元,被投企業后續輪融資金額累計88億元,為LP創造了30億元的退出回報。2020年中,被投企業實現營收合計超160億元,2021年上半年被投企業實現營收合計超100億元,2021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的企業超過50%,超過17家企業正在做上市方面的準備。
2021年11月5日,華映資本在上海舉辦了它一年一度的投資年會。在這場會議上,華映資本的投資人幾乎無保留的分享了它的投資經驗。
關鍵詞:創新
回顧華映資本的投資歷程,如果只用一個詞概括,那肯定是“數字化”,在他們所投的項目中,沒有一家不跟數字化有關系。無論是從數字內容和線上的信息服務開始,到后來數字化助推整個的新消費浪潮,到現在產業由科技驅動,數字化一直是核心。
但如何把握其中的機會呢?華映資本用三個字總結:新、變、早,即創新、變量和投早。
在華映資本的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看來,創新有四個維度。第一、需求。從需求端去引導創新,比如泡泡馬特就是符合了潮玩人群的需求。第二、打破產業的邊界,橫向上看是讓產業的邊界逐步模糊,擴展產業的邊界,比如小米從手機拓寬到智能家居再到汽車等;縱向上看是要整合,比如百度整合了紡織產業鏈的上下游,運用云工廠模式。第三、生產力工具的創新。比如眾趣科技是內容生產3D化過程必不可少的工具。第四、重構生產關系和生產要素,很多商業模式的創新、互聯網模式都在這個賽道里面,比如滴滴是一種模式的創新等。
創新的方向也有四大類:新技術、新能源、新制造、新消費,這些方向也是華映資本重點投資的賽道。在季薇的判斷中,新技術正在比我們想象更快的速度爆發,什么事情趨勢一旦建立,有時候趨勢的速度會超過我們自己的想象。比如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的產量今年以來都是40%以上的成長,中國的5G基站已經是全球第一,但是它的同比增速還是達到了162%,5G手機在占同期手機出貨量占到四分之三還是快速成長,SaaS五年以來都是30%以上的成長。
華映資本是怎么投消費的?
有一個事實是,和中國所處的經濟地位相比,中國消費龍頭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比如除酒水外,中國消費行業龍頭的市值均與國外消費行業龍頭有相當的差距。其次,中國消費行業龍頭大多面向的依然是國內市場,而國外消費龍頭大多面向國際市場。
因此,華映資本尤其關注寵物、食品飲料、運動、母嬰和服裝等領域,這些行業分別對標了當前中國市場的主流標簽:一人經濟、健康生活、品牌出海和潮流文化。
當前有一個聲音是“消費不行了”,這在華映資本主管合伙人王維瑋看來,并非如此。王維瑋觀察到的市場現象是,第一,主流機構依然在重點關注消費行業,今年更加側重線下,比如餐飲、服裝和日耗品。
第二,王維瑋還觀察到,新消費企業也開始投新消費了。包括喜茶、元氣森林等企業都在做投資,投的也都是相關賽道的項目。重點依然是線下業態。這代表的是,現在業內的整合并購已經開始前移,以往更多的是發生在公司上市后的階段。
在投資邏輯方面,王維瑋認為依然還是要在大的賽道里面找機會。大的賽道有很多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存量市場指對的是傳統的頭部企業、傳統品牌,他們有很多新的契機,比如他們會做一些新的嘗試,做一些新的產品符合年輕人的產品,拓展一些新的渠道。增量的部分,需要看增量的增量,比如寵物就是一個增量的增量,因為寵物本身是個增量,寵物里面線上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增量。另外,王維瑋還強調,篩選目標一定是細分市場頭部;壁壘主要看三大個:一是產業上面的產品和供應鏈壁壘,第二是自由渠道的壁壘,第三是真正能夠做品牌和超級符號的壁壘。
華映資本的科技漢諾塔和產業多米諾
華映資本整個的投資策略,如果用兩個游戲的名稱來比喻的話,一個是科技漢諾塔,一個是產業多米諾。
漢諾塔是益智玩具,玩法是一塊一塊地壘上去,投射到投資上,這代表在科技創新領域,華映選擇投早一點。一旦在這個大賽道里面趨勢確立,或者頭部確立時,華映資本希望通過這個玩法去挖掘第一塊黃金羅盤。這個玩法,適用于底層算力、新型交互技術、量子技術等方向。
產業多米諾則代表的是成長投資。比如當華映資本認為模式確立,在一個產業內已經有比較好的一個落地,產品也打磨的比較完善,而且項目的圈地壁壘也是比較明顯,可以復制到別的行業里面去,華映資本的目標是希望希望成為項目在擴張過程當中的那張推導的那張多米諾的牌,助推企業發展下去。這個策略適用于國產替代、物聯網、先進制造、通用軟件等方向。
投射到具體的方法論上則是,踐行第一性原理,重視概念的定義能力、問題的抽象能力和趨勢的推演能力。因此華映資本通常會從三個維度選擇項目,每個維度上必須回答三個問題。從增量市場的角度,在什么階段?增速未來會不會有增速?規模是有多大?行業的角度,團隊是怎樣的?產品和技術如何?數據建設的怎么樣?從壁壘角度來說,是不是一個長賽道周期?目前在窗口期嗎?是否擁有相對技術上面或者其他方面的稀缺性?
華映資本是怎么投技術的?
對華映資本來說,投技術的三個關鍵詞依然是:增量市場(市場空間大)、頭部前三(行業優勢)、難(極高壁壘)。
在增量市場上,企業必須滿足已有市場規模不低于兩億,未來五年十倍以上增長空間,同時還有一個約束,企業必須產生正面的社會價值。企業需要注意的是,增量市場是增量更要是市場,要找到清晰的市場邊界定義。
在頭部前三上,市場占有率、產品線的完整度和市場增速都是篩選的重要維度。需要注意的是,估值高不一定回報低,估值低不一定回報高。另外,警惕沒有對比過就決策。
在高壁壘上,企業的核心價值點需要做到競品做不到,愿意花極高的時間積累價值(用的越久用戶獲益越高,用的越久替換成本越高),且市場玩家不超過20家。很多企業容易犯的錯誤是,既不愿意花時間搞懂壁壘,當壁壘不清晰時又不愿意放棄。
在華映資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看來,布局策略上,華映資本將科技項目抽象為四個維度,應用技術、中間技術、系統技術、基礎技術。第一,每一個底層都是上一個技術的技術支撐;第二,越往上通用性和底層邏輯更強。比如華映資本擁有數字化基因,在技術基礎層,毫無疑問底層算力是重中之重,GPU、PGA、硅光計算都是重點關注領域。
最后,用簡單的話總結就是,優先布局底層技術(橫向),優先布局行業生態(縱向),量力而行,抓住比不錯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