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的芯片市場,初創(chuàng)公司如何才能彎道超車?
最近芯片產業(yè)不僅一如既往地熱鬧,甚至超過了以往。
這個熱鬧,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方面是資本層面,比如資本端,高瓴今年半年出手80多次,重點布局芯片和自動駕駛產業(yè)鏈,比亞迪不僅自身做產業(yè),同時也開始出手投資,美團宣布通過關聯公司投資芯片企業(yè),國家大基金更是頻頻出手。
至于企業(yè)端融資的消息更是不勝枚舉,僅最近以來,訊芯微、愛芯科技、容芯半導體、聚芯微、芯馳科技、同光晶體、飛驤科技、埃瓦科技、杰華特微電子、伏達半導體、得瑞領新、芯啟源、曦華科技、朗力半導體等都毫無例外地得到了數億融資額。
相關數據顯示,單單一級市場,2021年上半年芯片融資事件就高達兩百起以上,總金額近3000億元,遠超2020年全年的一千多億元。
同樣作為連鎖反應,熱鬧的另外一個層面表現在產業(yè)端,在國內芯片行業(yè)迎來黃金投資機遇期的同時,包括英特爾、英偉達等在內的巨頭和眾多產業(yè)相關企業(yè)都在不斷地進行并購、合作,擴大產能,以占據更大份額的市場。
先是英偉達欲以400億美元收購ARM,后者是全球最重要的芯片設計企業(yè)之一,95%的移動芯片都采用ARM的芯片架構設計而成;即便是視線轉回國內,近日,聞泰科技也發(fā)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安世半導體已經完成了對英國最大晶圓制造商Newport Wafer Fab母公司全部的100%股權收購。
早就開始實行自主研發(fā)與海外并購雙軸聯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且順利量產基于DPU的智能網卡產業(yè)線的芯啟源創(chuàng)始人盧笙表示,“高端芯片的研發(fā)投入大、周期長、門檻高,如果沒有一個有過往成功案例的團隊主導,風險太大。于我們而言,本身已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且有智能網卡的量產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對標的基本是國際巨頭,相關動作也會看齊。”
自主研發(fā)+合作并購,大大提升芯片研發(fā)量產速度
近日,博通、聯發(fā)科、美滿電子紛紛表態(tài),表示支持英偉達并購ARM,且不說英偉達的收購最終能否如愿以償,而收購帶來的好處卻顯而易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芯片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ARM研發(fā)的芯片設計架構壟斷了手機芯片95%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此之前,英偉達還以69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芯片制造商Mellanox,且是在和英特爾、賽靈思的競爭中勝出的。
為什么英偉達會對這么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花費如此之大的力氣?究其原因,目前全球前500的超級計算機中,超250臺都采用了英偉達的計算平臺和Mellanox的互聯解決方案,通過這次收購,英偉達在數據中心業(yè)務中可謂“如虎添翼”。
畢竟,在芯片的不同領域,即便市場再大,前景再好,也只有數一數二的企業(yè),才有機會贏得市場和利潤,后面的企業(yè)連喝湯的機會都很難得。
要想短時間解決問題,收購無疑是鞏固英偉達行業(yè)地位最好和最高效的辦法之一,AMD花了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花了54億美元收購了ATI等等,先例在前。
業(yè)內人士也直接向投中網例證,從設計開發(fā)驗證,對團隊的執(zhí)行速度以及穩(wěn)定性要求都很高,一旦有任何閃失,都會影響到整體研發(fā)進程,比如之前英偉達、英特爾都會選擇不同的團隊一起齊頭并進去開發(fā),因為重新開發(fā)的成本過高,且制程越先進,所付出的成本就會越高。
浦東科創(chuàng)投資總監(jiān)周鑫也表示:“這些巨頭公司直接選擇收購,就是已經達成了共識,即大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資金實力和產業(yè)資源,一旦并購成功,可以直接充實并做強自己的產品線,英特爾是這么干的,英偉達是這么干的,AMD也是這么干的,高端芯片巨頭公司們的成長路徑,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個模式。”
在周鑫看來,國內芯片企業(yè),不論大小,要想后發(fā)先至,取得真正的后發(fā)優(yōu)勢,到先進國家挖掘創(chuàng)新資源和積累并擇優(yōu)合作或并購,以較快的速度實現彎道超車,也不失為一條優(yōu)選之路。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當下各行業(yè)的芯片需求十分旺盛,路透社認為:“需求達到了頂峰”。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0年7月至今,全球已宣布的芯片大規(guī)模并購已有5筆,并購額高達1150億美元,創(chuàng)紀錄新高。
單以數據中心這一賽道而言,隨著后摩爾定律時代的到來,CPU計算能力增速滯后于網絡傳輸速率,激發(fā)DPU市場需求不斷激增,單單應用的激增使得當代數據中心中的網絡流量以每年25%的速度急劇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通用服務器新增出貨量為1,210萬臺,同比增長3.1%,預計未來增長率維持在每年3%左右。2027年,全球數據中心加速器的市場就可能從2020年的42億美元上升為53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接近44%。
在擁有大規(guī)模服務器的數通和電信廠商中,數據中心帶寬2-3年迭代一次,且服務器在網周期3-5年,一般情況下每臺服務器會配1塊至多塊DPU,那么每年DPU市場將有著可觀的新增市場規(guī)模。
回看國內市場,DPU市場規(guī)模增長周期與數據中心升級周期契合,到2025年,中國DPU市場規(guī)模將超百億美元。其中,以互聯網企業(yè)和云計算廠商為代表的數通市場和電信市場服務器占比超過一半,均有較高的計算密度和網絡密度需求。
另外,隨著國內無人駕駛、遠程醫(yī)療等應用場景的開拓,底層網絡加速和相關市場的需求增長可能更是遠超預期。
為了更好應對爆發(fā)的市場需求,芯啟源成立之初,就已經堅定地實行自主研發(fā)與海外并購雙軸聯動的發(fā)展戰(zhàn)略,自主研發(fā)的產品不斷升級實現量產的同時,發(fā)揮全球布局優(yōu)勢,在海外并購擴充產品線。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芯啟源還與深耕智能網卡領域近20年的行業(yè)先驅公司通過類收購模式達成全面戰(zhàn)略合作。該公司長期專注于打造基于網絡處理器芯片的智能網卡產品線,且在網絡卸載和加速、網絡安全、網絡可編程等領域建樹無數,還是Linux、OVS、DPDK等開源社區(qū)積極活躍者和貢獻者,在智能網卡領域積累了眾多的客戶和良好的口碑。
當然,所有收購與否,都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判斷的,如果市場在剛開始逐漸起步階段,還是可以自主研發(fā)并推進產品入市的,但如果市場已經到了大量應用的階段,還是要以最快的速度量產并占領市場份額,而此時,并購合作是就非常好的方式。
在收購之后,芯啟源就直接加速了整體智能網卡的研發(fā)進程,一來現有的產品可以馬上售賣,占據產品先發(fā)優(yōu)勢,二來在市場不斷驗證的基礎之上,二代產品研發(fā)會更加快速。
芯啟源方面表示,“我們的并購也不涉及到太多的磨合成本,因為各自產業(yè)線是互補的,但如果是收購競爭對手的產品線,再消滅競爭對手的市場需求,就會有很大的問題,這通常也是很多收并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畢竟,對于芯啟源而言,其創(chuàng)始人和核心團隊皆是在美國硅谷有20多年芯片領域研發(fā)和管理經驗的專業(yè)人才,有全球化團隊管理經驗,和很強的全球化資源整合能力。
和利資本MD王馥宇也表示:“單就DPU而言,技術壁壘和商業(yè)壁壘都非常高,產品能否成功研發(fā)出來,客戶是否愿意試用都是挑戰(zhàn)。對企業(yè)來說,客戶不愿意試用,就得不到反饋和改進,從而也無法對第二代產品進行迭代和提高。沒有任何技術積累和歷史成功量產記錄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被質疑也是正常的。”
在他看來,投資人需要格外謹慎,至少要了解這個團隊憑什么能做出來,是否有可以證明的歷史成績。而此時,看到芯啟源這樣一個團隊--過去一直在堅持做相關的事情,被市場證明的量產經驗,還能批量出貨。對投資人來說的確難能可貴。
“比如,成功研發(fā)一款有市場競爭力的DPU芯片,基本上至少需要200人以上的軟硬件團隊研發(fā)2到3年時間,疊加數十億人民幣的投入。國內有過DPU成功量產經驗的團隊幾乎沒有,還要考慮到研發(fā)成功概率,以及對資金的需求量。”
王馥宇說道,“芯啟源選擇了一個全球范圍內都少有的在SmartNIC/DPU芯片有歷史量產出貨記錄的團隊,且過去數十年專注在此領域,這個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我們看到了芯啟源的選擇,并相信他們的判斷。”
相關行業(yè)人士直接指出,并購需要很長時間的行業(yè)背景積淀,在資本極熱的今天,多的是出得起錢的收購方,但是真正能找到有實力的標的,而且雙方能達成一致目標的,少之又少。且并購后如何實現團隊融合,核心技術吸收消化再研發(fā),對團隊的要求都非常高。芯啟源的成功來之不易。
從客戶出發(fā),做市場的驗金石
“即使是收購,團隊的理解消化能力如何?是否具有本土化的能力?有沒有好的服務團隊去提供后續(xù)支持?公司的人才后備隊伍和領軍人物能否在國際化的合作形式中,把原有資源發(fā)揮到最大?這些問題對雙方都極具考驗。”王馥宇說道。
當然,王馥宇看好芯啟源,除了看到技術和商業(yè)門檻之外,也看到芯啟源當下已經拿到了中移動以及其他更多客戶的訂單,已經進入到了正向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中。
“當下芯啟源已有量產出貨記錄,已大幅度降低了技術和商業(yè)風險;市場上其他團隊如果下場開始從零開始研發(fā),從研發(fā)到量產,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顯然芯啟源已經搶占了先機。至于收購后的消化吸收,相關團隊可以內部融合,但如果是沒有經驗的團隊,將需要較長時間的摸索和積累,成功與否,還難以預料。”
而就芯啟源當下發(fā)展來說,“目前國內云數據中心廠商大部分需求都在逐步往智能網卡上轉移,芯啟源正好有相應的產品,而且這樣的產品也可以同國際巨頭相抗衡,就與蘋果此前和微軟競爭之時一樣,我們可以馬上快速占領市場。”盧笙提及道。
據悉,芯啟源智能網卡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基于SoC架構的成熟DPU(Data Processing Unit,數據處理單元)完整解決方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已成熟量產,可以提供從芯片、板卡、驅動軟件和全套云網解決方案產品,具有可編程、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節(jié)能減排等獨特優(yōu)勢。
現如今,芯啟源已為中國移動云數據中心系統(tǒng)建設提供基于先進DPU芯片打造的智能網卡解決方案,還與中國移動正式簽約,成立了移動云聯合技術實驗室。
除此之外,從芯啟源相關人員口中獲悉,在國產自主被愈來愈重視的環(huán)境下,目前,國內幾乎所有主要云服務提供商、OTT互聯網企業(yè)和服務器廠商,都開始與芯啟源的網卡解決方案接觸,客戶需求“撲面而來”。
盧笙也指出,國內的一些應用涉及到定制化的內容比較多,且相對國外而言,國內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也因此,國內客戶很多時候探索比較靠前,幸好芯啟源的發(fā)展與他們是同步的。
“芯啟源可以提供從芯片、板卡到驅動軟件和全套云網解決方案的產品,我們提供的是可編程的DPU智能網卡,具有極高的可擴展性,在基礎架構上可以解決客戶遇到的80~90%的共性難題,剩下的百分之十幾的需求,可以通過編程開發(fā)來個性化滿足,從而可以更快打開市場,贏得更多客戶。一張網卡且不說需要三年左右研發(fā)時間,而且也并不是做完了就可以包打天下,我們是一個可編程的DPU芯片,可以滿足豐富的客戶需求。”
據了解,芯啟源在不斷接觸客戶的過程中,并不是沒有遇到坑,而是在其他初創(chuàng)企業(yè)遇到坑之前已經走過了這段路,從而現在有成熟的、可以量產的產品。
當下,芯啟源也正在積極布局各個行業(yè)的頭部客戶,其四款核心產品已經投入生產應用,比如說其EDA仿真平臺就已經在今年6月實現量產交付,并在智能網卡的需求和應用還沒在市場上形成標準化的定義,芯啟源在時間上已經占據了非常大的先發(fā)優(yōu)勢。
而就具體路線而言,盧笙認為,“未來幾年,網絡還將不斷提速,云數據中心不斷擴容,智能網卡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芯啟源基于DPU的智能網卡可編程、可高度擴展,更易滿足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這種完全開源的技術路線,還是非常有市場競爭力的。我們有信心,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網卡解決方案供應商,具備和世界巨頭競爭的獨特優(yōu)勢,快速搶占云數據中心的市場高地。”
猜你喜歡
榮耀Magic V3正式發(fā)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fā)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