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三倍增長,股價創新高,基本面向好的中芯國際值得期待?
8000億芯片巨頭再創新高。
作為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中國集成電路制造業領導者,中芯國際憑借在CIS(圖像傳感器)、PMIC(電源管理集成電路)、物聯網和DDIC(顯示驅動集成電路)等細分市場表現優異,業績大幅好轉。
11月8日,中芯國際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56.09億元,同比增長3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6億元,同比增長56.4%。而今年上半年,中芯國際凈利潤同比下滑45%。對于第三季度的大幅好轉,中芯國際稱,“主要是由于晶圓銷售量同比增加和產品組合變化所致”。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三季度中芯國際收入環比上升14%,達到21.7億美元,首次站上單季20億美元臺階,創歷史新高。此外,四季度中芯國際給出的指引是收入環比持平至增長2%,毛利率介于 18%至 20%之間。也就是說,中芯國際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有望達575億元,創下新高。
如此優異的業績表現,自然有市場在支撐。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受AI需求的強勁推動,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圓代工業市場營收環比增約9%。其中,臺積電以62%的市場份額繼續穩居首位,中芯國際則連續兩個季度穩坐全球第三的位置。這也表明,即使中芯國際所在的半導體產品與半導體設備行業競爭激烈,面對臺積電、三星電子、英偉達、博通等國際巨頭,但依舊可以憑借在中低端消費電子和智能手機領域的突出表現,不斷提升行業內的競爭力。
多家券商也給予了中芯國際很高的評價。其中中金認為,“中芯國際收入及盈利表現勝預期,主要是由于第三季消費電子需求旺盛,加上海外客戶更愿意提前拉貨,令期內產能利用率得以提升,看好中芯作為中國行業核心龍頭的長期成長空間,目標價上調至33港元,維持‘跑贏行業’評級。”同時展星發布研報稱,“由于消費電子產品復蘇浪潮及智能手機終端市場需求改善,及中國推出更多新產品,如人工智能、SoC及汽車晶片,中芯國際預期產能利用率及毛利率將會回升,因此維持中芯H股的‘買入’評級,料其短期復蘇前景穩健,目標價由24港元上調至37港元。”
“錢”景廣闊的中芯國際,也贏得了投資者的認可。在二級市場上,中芯國際的股價無論是在A股還是港股,均呈現大幅上漲趨勢。截止11月14日收盤,A股股價96.87元/股,2024年以來已上漲約九成,市值超過7700多億元;H股股價超過26.55港元/股,2024年以來已上漲約四成,市值超過2100億港元。按照最新匯率計算,中芯國際“A+H”市值近1萬億元人民幣。
01
穩步上升的K線背后,是穩固的護城河
極高的稀缺性,是中芯國際最大的法寶。
內行的人都知道,集成電路產業鏈各環節可分為設計、制造、封測、IDM(垂直整合制造)、設備、材料七類,這在股票市場里統稱半導體或芯片概念。而所有芯片的產生都離不開制造這個環節。幸運的是,中芯國際是目前在A股里唯一一家制造芯片(晶圓代工)的上市公司,具有極高的稀缺性。
同樣,廣闊的市場需求也很重要。
中芯國際所在的半導體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產業鏈各環節逐漸向好。晶圓代工作為產業鏈前端的關鍵行業迎來一定的需求反彈。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最新數據預測,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總規模將升至6112億美元。同時,中芯國際介紹,中長期來看,行業向好的格局不變。伴隨可穿戴、家居、商業、交通、工業、醫療、教育、科研等各領域應用設備的互聯需求與智能化需求持續上升,終端電子產品的半導體含量將逐年增長。
當然,中芯國際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政策支持。
國家政策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中芯國際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將受益于政策紅利。例如,為了解決半導體芯片進口依賴問題,我國現在對半導體企業的扶持力度空前。據相關報道,我國芯片自主率到2030年要達到70%,而現在自主率只有30%左右。這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為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即使身處競爭激烈的半導體產品與半導體設備行業,中芯國際還是憑借其在中低端消費電子和智能手機領域的優異表現,以及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能擴張,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中芯國際還受益于中國市場的本土化需求和地緣政治帶來的供應鏈變化,部分客戶獲得了進入產業鏈的機會,帶來了新的需求。
02
研發費用累計高達300多億,扣非凈利潤實現逾三倍增長
除了外部因素外,中芯國際自身也很“努力”。
首先,具備豐富產品平臺和知名品牌優勢。中芯國際多年來長期專注于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的開發,成功開發了0.35微米至FinFET等多種技術節點,應用于不同工藝技術平臺,具備邏輯電路、電源/模擬、高壓驅動、嵌入式非揮發性存儲、非易失性存儲、混合信號/射頻、圖像傳感器等多個技術平臺的量產能力,可為客戶提供智能手機、物聯網、消費電子等不同領域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通過長期與境內外知名客戶的合作,形成了明顯的品牌效應,獲得了良好的行業認知度。
其次,與國際化及產業鏈布局密不可分。中芯國際基于國際化運營的理念,為全球客戶服務,組建了國際化的管理團隊與人才隊伍,建立了輻射全球的服務基地與運營網絡,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設立了市場推廣辦公室,在中國香港設立了代表處,以便更好地拓展市場,快速響應來自客戶的需求。同時高度重視與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的合作,積極提升產業鏈整合與布局的能力,構建緊密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態,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集成電路解決方案。
此外,研發平臺優勢也助力更快成長。中芯國際的研發中心根據總體戰略,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提升工藝研發和創新能力、強化平臺建設、升級產品性能。研發項目在初期即充分對標產品的技術要求,有效利用研發資源、確保產出質量與可靠性、積極縮短研發到量產的周期、滿足市場對產品創新與快速迭代的需求,力爭提供新的業務增長點。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持續增長。自2018年有可查數據以來,中芯國際每年的研發費用均超過40億元,2022年和2023年研發費用分別為49.53億元和49.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0%和0.78%,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達到38.95億元,同比增長7%。也就是說,中芯國際近八年研發費用累計高達300多億。
業績高速也在情理之中。據歷年財報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中芯國際凈利潤每年都是一倍以上的增長,而從扣非凈利潤來看更加可觀,2019年是-5.221億元,2020年是16.969億元,2021年達到53.2542億元,實現了三倍以上的增長。2024年以來,中芯國際的業績持續向好,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18.79億元,同比增長26.53%;凈利潤27.06億元,同比下降26.36%(主要是受到折舊費用增加和晶圓代工價格降低的影響),其中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2.5%,凈利潤同比增長56.4%。
但應該清醒的是,與臺積電和三星電子相比,中芯國際在先進制程技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7nm及以下制程領域。另外市場上還有聲音表示,“特朗普上臺后,對中國出口管制收緊的趨勢不會有太大變化。”當然這也有研報做支撐,建信基金的投研專報認為,“特朗普當選后,對中國半導體、國防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科技產業的限制可能很難有緩和,這也會使得中國半導體(特別是中上游材料和設備)等科技產業鏈的國產替代進一步深化”。
其實對于中芯國際而言,影響不算大,畢竟“主戰場”還在中國。據最新財報顯示,按地區來看,第三季度,中芯國際在中國區、美國區和歐亞區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86.4%、10.6%和3.0%。
中芯國際未來發展到底如何,還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