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啤酒”跌停,是業績差還是強敵多
燕京啤酒、華潤啤酒和重慶啤酒于近日相繼發出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從各家的財務數據來看,表現各不相同。當前,啤酒公司為了獲得年輕人的青睞,在產品方面,不斷研發并推出了高端、低度、具有地方特色的啤酒,在銷售方面,讓時下最火的頂流“小鮮肉”為品牌代言,可謂是“變著法兒”地拓寬渠道,搶占市場。但幾輪“比拼”下來,各公司的表現又如何呢?
財報數據“大對比”
從三家公司的凈利潤來看,華潤啤酒作為“老大哥”遙遙領先,截至2021年6月30日六個月內,實現凈利潤42.91億元,同期增長106.4%,董事會議決派付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幣0.264元,8月18日業績公布當天,華潤啤酒股價隨即上漲4.83%,一度漲至65.45港元/股,截止當日收盤,股價報收64港元/股。
數據來自:2021年半年報,由投中新消費制圖
燕京啤酒則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凈利潤從去年同期2.69億元增長至2.88億元,漲幅7.12%。
而重慶啤酒本期的凈利潤為6.22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減少3.34%,其在8月18日晚間發布半年報后,于今日早間開盤直接跌停,從前一交易日的173.19元/股跌至155.87元/股。
在此之前,重慶啤酒可謂是資本市場的寵兒,2020年大股東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后,將其在中國控制的優質啤酒資產注入重慶啤酒,重慶啤酒“搖身一變”成為嘉士伯在中國運營啤酒資產的唯一平臺。
隨后,被多家基金不斷做多,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重慶啤酒成為了A股市場上唯一一家股價超過百元的啤酒企業,其總市值為754.4億在A股啤酒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華潤啤酒的市值為2024億港元,而燕京啤酒的市值僅為178.7億元。
數據來自:2021年半年報,由投中新消費制圖
但截至2021年6月30日,從這三家公司的凈資產可以看出,重慶啤酒的凈資產僅為12.08億元,同比去年擴大了106.35%,但與同類其他公司動輒上百億的凈資產相比,如此規模的重慶啤酒是如何撐起七百多億市值的呢?
數據來自:2021年半年報,由投中新消費制圖
從其最新公布的營收和總利潤可知,重慶啤酒的營業收入達71.39億元,同比增長27.51%,雖不及華潤196.34億元的營收,但其高達23.4%的毛利率,卻高于華潤的21.88%。這主要是因為重慶啤酒在嘉士伯的助力下,在高檔啤酒品類上的布局明顯加快,本期高檔啤酒營收為25.42億元,同比增長62.29%,而主流產品依然是價格處于6至9元之間的啤酒,實現營收36.02億元,同比增長17.44% 。至于6元以下的經濟型產品也隨著產品結構優化,占比逐漸降低。
截圖來源:重慶啤酒2021年半年報
早盤即跌停,增收不增利,投資人似乎可以更理性地看待重慶啤酒的這次牽手了。
此前,重慶啤酒已經憑借多次資本運作,使得業績成長高于行業水平,但隨著未來中高端啤酒消費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包括華潤啤酒、百威亞太、青島啤酒,甚至一些新興小眾啤酒品牌在內的多家啤酒企業,都會進一步加大滲透和擴張力度,所以對重慶啤酒而言,嘉士伯資產注入后,資本運作空間已經不大,接下來將會直面行業競爭。
數據來自:2021年半年報,由投中新消費制圖
但值得注意的是,重慶啤酒的凈資產收益率高達69.41%,遠高于其他競爭對手,主要因為其供應鏈效率高、基地市場話語權強,以及分紅率較高,與同業相比,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也處于較高水平,加之,部分競爭對手渠道飽和、管理不善及競爭加劇等導致渠道利潤下滑,銷量開始回落。
而從基本每股收益方面來看,華潤啤酒從上年同期0.64元/股,增長至1.32元/股,同比增長了106.25%,燕京啤酒則象征性的增長了7.12%至0.1元/股,而重慶啤酒則從上年1.33元/股降至1.29元/股,降幅達-3.01%。由此可知,雖然重慶啤酒在產品品類上有嘉士伯填補高端市場的空白,但其銷售渠道還遠不及“規模老大”華潤,隨著華潤開始“大刀闊斧”地走起高端路線,其經營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事實上,對于一家啤酒企業來說,銷售渠道一直是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
“蘑菇戰略”或是渠道拓展的慣用邏輯
我國啤酒行業市場占有率從高到低依次是華潤、青島、百威、燕京、嘉士伯。2021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產量1889.07萬千升,其中華潤啤酒銷量為633.7萬升,其中次高檔品類銷量達100萬千升,同比增長50.9%,燕京啤酒銷量為213.16萬千升,而重慶啤酒為154.99萬千升,與去年同期126.43萬千升相比,同比增長22.59%。
華潤啤酒,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雪花,1993年發家于東北,先后用了“蘑菇戰略”、“沿江沿海戰略”、“全面發展戰略”,布局銷售渠道。
早期,公司多會在市場狀況比較好的地區,選一家生產廠作為生產基地來進入該區域市場,取得壟斷地位以后,再通過它來輻射更大面積的區域,大概是250公里輻射范圍,就這樣“從小蘑菇長成大蘑菇”。公司憑借“蘑菇戰”成功占領了四川、天津、安徽等大片市場,在當地幾乎處于了市場的壟斷地位。
靠著這樣的打法,2000年華潤跨過黃河,進入了長江流域,開啟了沿江沿海戰略。實際上也是前一戰略的延伸,在沿江沿海做工廠布局。
憑借這一戰略,在2006年,雪花總量突破500萬千升,拿下了中國市場規模第一的頭銜。2010年,雪花啟動全面發展戰略,在全國進行布局,直到今天。
當然,隨著技術的升級,數字化也是華潤近年來不斷嘗試的新方向,目的是為了推動工廠、產品、業務、人之間的線上互動,簡單來說,就是把幾百萬家和華潤合作的終端做到線上去,包括消費者也做到線上去,把阿里、京東、騰訊的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進行融合做到全域數字化運營,來提升公司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而且華潤內部也專門成立了渠道發展部,在這個部門的統籌下會把全國近2萬家渠道運營起來,通過搭建一個渠道互動平臺,將企業內部的渠道分層分級運營,目前的渠道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個圈層:第一個圈層是全國范圍的渠道,第二個圈層是每個省域的大渠道,第三個圈層是每個地級市的大渠道。
同時,在圈層內部,也會為經銷商評級,根據它們的能力和不足,來判斷它們能承擔什么任務。
事實上,重慶啤酒在渠道拓展方面,跟華潤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重慶啤酒主要是憑借新疆的“奪命大烏蘇”、重慶的“山城牌”和“重慶牌”、云南的“風花雪月”等一眾具有區域特色的“地產啤酒”打開市場,跟華潤早期的“蘑菇戰略”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隨著年輕一代消費者,對產品的獨特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追求,像重慶啤酒這種主打區域特色的啤酒深受年輕人的追捧,有些產品甚至成為“網紅單品”。
為了不讓自家啤酒像其他網紅產品一樣“曇花一現”,而是成為“常態”產品,重慶啤酒也在盡力打開市場,推出“大城市”計劃,通過豐富的產品組合,完善分銷網絡,加速大城市全渠道拓展,加強經銷商能力建設,推進營運效率和效益,開發空白渠道及銷售網點,拓展市場份額。
但是,渠道的拓展存在一定進入壁壘,對于后入局者來講,想要在原有基礎上,打開更大的市場是有難度的,重慶啤酒雖然在嘉士伯的助力下,在產品層面能夠快速超越其他對手,但在渠道的開拓上仍然任重道遠。
所以,重慶啤酒今日的暴跌,也算是對之前市場泡沫的擠壓,讓股票真正回歸其價值所在,華潤作為“渠道老大”,專注于產品升級是關鍵,而燕京作為老牌啤酒企業,不管是從渠道,還是產品開發上,表現一直都很平淡,看似一直跟著轉型的大潮在走,但似乎總是少了點“沖勁兒”,從這次啤酒企業的半年報“成績單”來看,已經有了明
猜你喜歡
協鑫能科2024年度扣非歸母凈利同比上升190.83%
立足多業態綠色能源資產管理,打造多品類綜合能源服務,協鑫能科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能源業務的高質量發展,致力于成為中國領先的能源生態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