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親自招兵買馬,小米造車
“勞模”雷軍鐵了心要造車。2021年7月28日,小米創始人雷軍發出一條微博,為小米汽車招兵買馬。在雷軍發出的招聘海報上,首次招聘主要招500位自動駕駛的技術精英,要求自研行業領先的L4級智能駕駛能力。在這張海報上,還特意指出,可以支持全國多地辦公。
這是繼3月30日晚,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宣布小米智能汽車業務正式立項后,首次大張旗鼓的招兵買馬。在雷軍的微博下面,網友調侃道:“真·Boss直聘”。
自打雷軍開始造車,就一直備受行業關注。外界關注的點普遍在兩個方面。在3月30日小米集團發布的公告里,一是在資金方面,小米計劃首期投入100億人民幣,未來十年投資100億美元,金額著實不小;二是,雷軍將兼任該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這也就意味著,這是雷軍自從親力親為手機業務以來,再次親自統帥小米的全新業務鏈條,并選擇了智能電動汽車行業。
雷軍已經51歲了,這個向來以沉穩著稱的創客少見的喊出了新的創業口號——“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地方打響小米汽車爭奪戰?
就在雷軍在微博發出為小米汽車“招兵買馬”的當天,各地地方政府已經悄然打響了小米汽車爭奪戰。有消息稱,安徽省國資委正在和小米汽車接觸,有意將小米汽車引入合肥。7月28日,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稱,安徽高新技術產投相關人士說,“合肥和小米正在洽談,小米有望落戶合肥,但具體的招商引資政策尚不清楚。”同時,該消息人士亦袒露了對合肥的城市信心,稱“合肥的(新能源車)產業基礎不錯,對小米有一定吸引力。”
今日便又有安徽省國資委工作人員出來否認這一消息,稱“不知道從哪里傳出來的?!?
合肥國資系一貫有國資委投資天團的稱號。此前,蔚來汽車的百億投資一戰,就收獲了10多倍的收益。蔚來之后,大眾,江淮,奇瑞、零跑等眾多新能源汽車公司紛紛落戶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合肥核心產業之一。
但關于小米汽車是否會進駐合肥,截止發稿前,小米官方并未予回應。
除了小米汽車的駐地之外,小米造車的合作伙伴最近也備受關注。5月28日,雷軍曾經現身上汽通用五菱柳州生產基地,參觀了五菱宏光熱賣的MINIEV電動汽車。其間,雷軍亦與五菱總經理沈陽進行合作洽談。于是,關于小米造車是整車研發還是與供應商合作坊間傳聞亦沸沸揚揚。
據小米集團公告,小米董事會已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將為此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關鍵詞在全資。雷軍表示,有投資人得到小米造車的消息之后迅速跑來接洽,其中不乏投資大佬,但考慮到與手機、生態鏈產品全部打通才能給到用戶最好的體驗,小米決定自己做,就像當年的手機業務一樣。
盡管不引入外部投資,但小米或許不會從零開始涉足研發、設計、制造、生產等環節,而是開放性地選擇合作伙伴。此前有傳聞稱小米正在和長城汽車談判使用其工廠生產電動汽車,雙方即將宣布合作伙伴關系,長城汽車后續回應稱,相關新聞報道并不屬實。
此外,關于造車門檻這一議題。此前,李斌和李想曾有一段著名爭論,一個說“200億對于造車只是門檻”,另一個則來質疑“200億這還不夠花?”誰在說謊暫且不論,但造車終究是個“燒錢”的買賣。一輛汽車包含上萬個零部件,其技術含量和復雜程度是當前所有民用產品中最高的,屬于典型的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產業。同時,一款新車從概念到產品,從產品到最終盈利,也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次,雷軍揚言100億元的首批資金,仿佛投名狀一般來標榜自己的決心。為防止他人誤讀,雷軍還特意強調稱,首期投入的 100 億元人民幣算是公司的注冊資本,隨后的100 億美金不可能一次性投入進去,造車不是這么玩的。
手機市場式微,造車將成小米新的發力點
雷軍思量造車,并不是2021年才開始的。在早前的采訪中,雷軍坦言,自己2013年就對電動車產業有了巨大的興趣。在過去的七八年的時間里面,投資了近十家智能電動車領域各種各樣的公司,比如早在2015年和2016年就投資過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小米造車將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
在2021年的小米春季發布會上,雷軍說,關于汽車做與不做的問題,他已糾結了很久。前期內心十分抗拒,認為小米手機仗還沒打完,就跑去坐汽車會分心。但在隨后的調研中,他開始接受一個說法:智能汽車就是給一部手機裝上四個輪子,這是他第一次把手機和汽車聯系在了一起。
事實上,小米的產品看似是從手機擴展為了汽車,但不管是供應鏈體系,產品本身的技術難度,乃至于一輛車能夠給到用戶的功能,汽車都要比手機復雜很多倍。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從大的市場環境中來看,手機的增長放緩是正在發生。
根據IDC中國季度手機市場跟蹤報告,2020年國內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約3.26億臺,同比下降11.2%。盡管小米在2020年的市場占有率從2019年的10.9%略微增加到12%。受國內手機市場大環境的影響,盡管小米在2020年總的國內出貨量是下降的,但其下降幅度相比其他三家頭部大廠是最輕微的:只有區區約1百萬臺的下降。
也正是在2021小米春季發布會上,雷軍坦然,手機仍然是小米最核心的業務,在接下來的存量市場還有很強的競爭可能。但汽車屬于時代的產物,不管是小米或蘋果、華為,手機企業在汽車行業開疆拓土都是必然的事情。
早前,雷軍的“風口論”被無數創業者奉為創業圣經。如果把這個廣為流傳的觀點和目前小米的造車布局放在一起比較,也就不難理解,加入造車大軍顯然已非常符合“雷布斯”的氣質。
有頭有臉的企業都去造車了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正在迎來第二波戰事,造車事項的主角已經不再是創業公司,而是有頭有臉的互聯網科技巨頭。
王興去年曾在社交媒體表示,現在中國的車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兩輪,包括3家央企(一汽、東風、長安),3家地方國企(上汽、廣汽、北汽),3家傳統民企(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造車新勢力(理想、蔚來、小鵬)。而王興本人也是理想汽車的大股東。目前,這一格局正在進行顛覆。
阿里與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將聯合打造高端智能純電汽車“智己”;百度已經成立了名為“集度”的汽車公司,并和吉利控股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將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任命前摩拜聯合創始人夏一平為新公司的 CEO;華為與長安汽車、寧德時代聯合打造智能汽車新品牌;吉利汽車又與騰訊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等;甚至,連智能手機時代的王者——蘋果也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造車事宜,似乎在一夜之間,造車成為了科技巨頭的標配,如果沿著這個趨勢下去,現在的互聯網巨頭,如果不來造車,似乎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7月22日,“何日回國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FF)搶先一步,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為“FFIE”。發行價為13.78美元/ADS,開盤上漲22%,總市值達 54 億美元。
新造車勢力進入市場至少已經六五年的時間了,先入局的特斯拉、蔚來、小鵬等電動汽車企業已經進行多批交付,吃到了市場的頭批紅利。那么,現在進入造車市場的小米,是否是上了一趟末班車?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相比最早一批造車公司相匹配的“地獄級”造車難度,供應鏈端連整車零部件都要從頭研發生產,小米作為后入局者,也將少交不少市場的學費。
也就在小米官宣造車不久,社交媒體上,一張雷軍與汽車企業家與投資人的合影在網上流出。除了雷軍之外,現場李斌、李想、何小鵬、王傳福、王興、沈南鵬、程維、余凱、魯偉鼎等人悉數在列,囊括了中國智能電動車界的半壁江山。盡管尚不確定小米是否會跟蔚來、理想、小鵬或比亞迪有造車方面的合作,但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中國第二批造車新勢力,正在組團出戰。而小米,從手機到智能家居,向來以擅長組團及供應鏈優勢取勝,其協同性優勢已得到過多次市場應驗。
就在雷軍官宣“招人造車”的當天,華為內部發文,免去了原華為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兼首席架構師蘇箐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職位,由卞紅林接任。這是繼5月,消費者BG CEO余承東開始擔任新增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后,華為汽車業務又一次重大高層變動。這一變動被市場解讀為,“華為的車”進入交付階段后,正在急于打開消費者市場。
造車這個戰場,廝殺愈發激烈了。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