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頭有臉的VC都在追瀘溪河
江湖上總有瀘溪河的傳說。這家在一二線城市紅了多年的烘焙品牌,今年成為賽道上最有號召力的名字之一。
號召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資本的熱情,從最初的閉門謝客,到后來傳出可能開放融資,多家頂級VC、一線基金都在嘗試出手拿份額;另一方面是來自業內的評價,一位今年爆紅的烘焙品牌創始人告訴我,在啟動創業之前,他曾專門赴南京對瀘溪河進行過考察學習。
資本早就盯上瀘溪河了
投中網從多方面了解到,在新中式烘焙賽道被點燃之前,瀘溪河是最開始就被一線VC基金找到的頭部項目。事實上,不光是VC,FA機構也頻頻上門,希望能拿下這個明星項目。
時間點大概在2021年年初左右,瀘溪河對待社會資本的態度是:拒之門外。
一位FA朋友告訴投中網,瀘溪河拒絕接觸財務顧問,沒有融資意向,“聯系方式也不給”。
另一個接觸到瀘溪河的FA朋友也同樣稱,面對瀘溪河較為高冷的態度,他們選擇放棄深入接觸。
FA并不是唯一的碰壁人群,有接觸到瀘溪河的投資人曾向投中網透露過,基本上一線基金都曾在年初時找過瀘溪河,希望能投資,但無奈對方沒有融資意向。繼而,這些一線基金轉身投資了其他烘焙新品牌。
改變的時間節點大概在2021年年中,創投圈里開始流傳著一條消息:瀘溪河已經開放了融資意向。
據投中網的了解,業內一線FA機構和VC基金都已經聯系到瀘溪河,瀘溪河的首輪估值在幾十億元,這個數字或許會略低于虎頭局、墨茉點心局兩家的最新一輪估值。
此前鮑師傅同樣傳出過開放融資的消息,一位一線基金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很早就看過鮑師傅,但當時的判斷是產品力和當下的新銳品牌有差異,迭代較慢,而他們對瀘溪河的態度,則是“你有聯系方式嗎”?
面對瀘溪河開放融資的消息,多數投資機構的態度是“希望也能投進去”。但一些早期基金開始選擇放棄,盡管尚未完成過融資,但“瀘溪河的估值體量已經很后期了”。
也不乏一些投資人擔心瀘溪河估值越高,會致使后期融資不順——估值太高,很難找到接盤俠。
如果說VC對瀘溪河的追捧態度,讓人猜測這個項目只是隨著新中式賽道的風起,而順勢水漲船高罷了;那么烘焙同行對瀘溪河的高贊揚態度,則加深了該項目的傳奇色彩。
此外,一位烘焙創始人也告訴我,同樣在考慮開放融資的還有詹記——總部位于合肥,其創始人詹振華與瀘溪河創始人黃進同樣來自“烘焙江西商幫”,產品同樣主打桃酥。
中式糕點里的oyo?
一家烘焙品牌創始人曾告訴投中網,他在開店之前就曾實地探查過瀘溪河、詹記的門店,看到后兩者的數據和開店形式后,他更加確定了中式點心這一領域確實可行。
而本文的關鍵問題是:如此神秘的瀘溪河到底是什么物種,能夠讓VC和同行如此追捧?
根據官網介紹,瀘溪河是江西鷹潭人黃進創立的中式糕點品牌,核心產品為桃酥,總部位于江蘇南京。截至2020年,瀘溪河直營店已突破140家,門店輻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一二線城市。
有投資人朋友透露,瀘溪河已經是中式烘焙直營連鎖NO.1,門店數量超過了200家。而根據瀘溪河微信公眾號信息,瀘溪河的開店速度大概是在10家/月左右。
瀘溪河在2021戰略調整研討會上,提到了“為早日實現‘3年500家,5年1000家’戰略目標,并且正在內部全面推行內部合伙創業制模式,從2019年年底開始,瀘溪河所屬的季朵集團就召開了第一次“股權激勵大會”。在此之前,瀘溪河內部推行過一個名為“萬元店長”的計劃。
瀘溪河的產品思路、定價策略也很精細化,雖然從桃酥出發,但從數據上看,并不是一個“桃酥品牌”。《加盟評論》曾有報道分析,瀘溪河目前銷量排名第一的是6枚一盒的海苔味松松小貝;第二是16枚一盒的原味泡芙;第三是12枚一盒的綠豆餅。經過采樣南京多個門店發現,排名前三產品的銷量大約是桃酥銷量的200%。
上述產品可以視為“流量入口”——《加盟評論》稱,這些產品保證口味,價格低于競對(西樹泡芙、鮑師傅等),但同時也有乳酪蛋黃、玫瑰豆沙蛋黃酥等高毛利產品。
投中網從多位投資人朋友那里了解到,瀘溪河的經營打法很特別,綜合各方說法,大致有三個方面:
首先,瀘溪河總部位于南京,企業與南京政府的綁定很緊。
其次,瀘溪河相當于中式糕點里的oyo,后者的運營模式是與小旅館簽約,將其納入品牌旗下,并對其進行標準化整頓,瀘溪河亦通過相似模式擴張。
另外,瀘溪河早期在以供應鏈的方式做發展,通過納入子公司的方式做規模。這在一篇發表于2020年11月的瀘溪河公號的推文中有跡可循,黃進表示瀘溪河在南京、杭州、廣州、北京、南寧分別開設了工廠,并已經開始投產。
黃進亦透露,瀘溪河將從開拓KA、電商、團購等銷售模式,來擴張直營門店。
從拒絕資本,到開放融資,瀘溪河的轉變并不令人驚訝。此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水下項目將不再沉湎于水下,如今勢頭正勁的虎頭局、墨茉點心局,將會迎來一個真正強勁的對手。
猜你喜歡
傳“墨茉點心局”獲騰訊投資,估值50億元,回應:消息不實
經求證,墨茉點心局回應投中網稱:消息不實。公司目前專注業務,對外界的不實融資和估值傳聞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