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訂單”凌晨2點的7公里,商家到底接不接?
在外賣平臺調整外賣費率一個月后,長沙一家燒烤店的張老板算了一筆賬。他家的燒烤店在長沙市區的居民區附近,店里的訂單80%都來源于附近3公里的客人,更新費率后,他的外賣支出驟然降低。
然而并不是所有商家都像老張這樣幸運。“費率變革后,我有一家位于機場附近門店,支出明顯變多了”,一家網紅米粉店負責人趙先生表示,自己切實感受到了外賣費率變革的影響,一家位于機場生活區的門店,由于周邊住宅區較為分散,很多訂單配送距離超過3公里,導致費率支出比之前有所提升。
當然,這家米粉店遇到的情況并非個例,隨著新費率政策逐漸普及,有一部分增收訂單開始浮現出來,引發了不少餐飲商戶的吐槽。這類訂單比較典型的特點是配送距離遠,如果再加上深夜凌晨配送,那履約服務費的增長會更為明顯。
那么,對于這部分支出增加的訂單,商家該如何處理?平臺的價格策略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賠本賺吆喝”的深意
由于收費標準的修改,深夜凌晨、低客單價、遠距離的訂單出現了履約服務費增加的情況。對此,有人質疑平臺是趁著這一波調整費率,明為費率透明化變革,實際上是要在商家身上實現增收。
對于配送費很高的訂單,商家不賺錢,那么平臺又是否會從中受益呢?據科技自媒體人闌夕引用投資人的信息表示,外賣訂單只有三分之二是美團配送的,還有三分之一是商家自配送等,過去幾年由美團配送的訂單一直是虧損的。
從外賣業務屬性來看,配送成本是實打實的硬支出,每一單都要給配送員錢,由配送員送上門。1單就是一筆,10單就是10筆,100單就是100筆,這筆錢,是硬成本,沒辦法被規模攤平。同時,這筆錢是依照不同的時間段(熱門or冷門,與運力有關)而有所差別,比如夜間凌晨時段,給騎手的激勵補貼相應提高,履約成本也可能較高。
外賣的配送成本有多高?一些洋快餐感受會比較深。目前,這部分商家的外賣業務仍以自建配送為主,每單配送向消費者收取9元配送費,即便如此其配送收入仍難以覆蓋成本。
與堂食相比,外賣客單價普遍比較低。目前外賣平臺的大部分訂單仍以低價格訂單為主,四成低于20元,超六成低于30元。中低價位餐飲是外賣業務的主流,而騎手配送成本每單差異不大,這就讓許多遠距離、低價訂單成了賠本賺吆喝。如何平衡配送成本在總體成本上的比重,成了一個逐漸凸顯的問題。
外賣業內人士分析,“比如一份價值15元的米線,訂單配送距離7公里,又是在凌晨時段送出,僅騎手工資和補貼就會達到十二三元。平臺從商家收取的費用并不足以覆蓋配送成本,而對于商家來說,除非是為了推廣店鋪,否則利潤結構并不劃算。”
有些商家愿意貼錢做口碑、做服務、做體驗,愿意滿足并不賺錢的訂單,都是低成本蓄客的手段,與電商領域的“1元包郵”一樣,如果糾結訂單本身的盈虧,當然是不值得的,但是如果考慮其營銷價值,結果又或許會有所不同。同理,深夜“遠距離”單筆訂單或許是虧損的,但也意味著經營范圍擴大到三公里外,東西好吃“十里香”用戶可能會到店吃,下次可能會點更多的訂單,實現導流的目的。
賺不賺錢,只看比率?
長遠來看,外賣平臺不斷調整費率,既是為了讓收費標準更符合市場發展和商家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普惠價值導向體現,讓更多中小商家都能受益。
從外賣平臺的角度來看,外賣也是一項又累又重、利潤率還不高的業務。美團財報顯示,2020年美團外賣交易金額達4888.5億元,平臺獲得傭金收入586億元,傭金比率約為12%;其中487億元支付給騎手,平臺實得傭金99億元。而根據外賣利潤計算,2020年美團外賣的凈利潤率也才只有0.6%。
目前外界對于外賣傭金的吐槽,大部分在強調傭金的高比率,而忽視了每一單外賣價格的絕對值。比如,目前外賣的客單價不到30元,即便傭金到20%,每單六元也無法覆蓋七元左右的配送成本。而同樣需要配送服務的電商業務來說,由于客單價比較高,比如天貓雙11客單價超200元,即使傭金低一點,也能保證較高的利潤。
傭金維度上,實際上國外如Grubhub和Uber eats等外賣平臺,配送費+基礎傭金+推廣費,累計抽傭高達40%。國內受益于人力成本偏低,但7元一單的配送費也達到了最低限度。且與電商行業相比,外賣并不具有規模效應,外賣員按單結算,配送的硬成本支出必然需要多方共同承擔。
過往由于平臺大量的燒錢補貼,配送費這一硬性成本在外賣商家經營中的占比并不顯著,但從2014年至今,外賣行業格局早已確立,補貼大戰也進入到了尾聲。0元點外賣,紅包補貼,0元配送等各種福利逐漸消失殆盡。對于外賣商家而言,他們需要在重調費率后,重新計算成本與收入,能否依靠餐飲品質和服務留住用戶也成為新一階段的考題。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 63.2%的外賣用戶訂單金額在40元以內,22.1%的用戶在40-60之間,僅有14.7%以上的用戶能夠接受60元以上價格的外賣。
中小商家和低成本外賣仍舊占據外賣行業的主流,但對他們而言,配送費和傭金始終成為一項頗大的負擔。此次費率的透明化,也是給了外賣商家重新思考外賣定價、配送距離、配送時間等商業要素的機會。外賣行業向著更為成熟的市場化進發,參與者總要做好準備。
廣東佛山知名茶飲店50嵐負責人黎偉流也說,他看好費率改革的,因為對商家來說是好事,“原來我們并不了解平臺抽取的傭金是如何分配的,現在區域經理把非常詳細的方案發給我們了。”在費率透明化后,商家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配送策略選擇配送方式。
根據餐飲垂直媒體餐飲老板內參針對外賣新費率進行的商戶調研,調研數據顯示,在參與費率調整的商戶中,有65%的商戶對費率調整有明確感知,其中近7成商戶認為向平臺支付的費用較之前降低了。總而言之,在新的計費規則下,大多數中小商家受益,實現了降費。
外賣新費率背后
為什么外賣平臺要修改費率?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工商聯提交提案,建議外賣平臺切實降低傭金費率。餓了么美團紛紛在五一前后進行費率調整,也是為響應這一政策。
事實上,拋開政策影響,外賣平臺本身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過去平臺對外賣商家都收取整單統一傭金,比例在16%-20%左右,而此次則將傭金拆分為較低的技術服務費和履約服務費,而履約服務費又根據距離和時間來計算,這一調整也被不少用戶視為“有點像網約車的計算方式,感覺更科學。”
費率透明化改革試點,重點在于費用拆分和分段計價。他們將技術服務費(傭金)和履約服務費完全拆分,技術服務費(傭金)的構成,主要包括商家信息展示服務、交易服務、商服及客服服務、IT運維等服務的費用,按比例收取。而履約服務費,包括支付騎手的工資、補貼、人員培訓管理等費用,履約服務費只在商家選擇美團配送時才會產生,這一調整不僅降低了大部分外賣商家的費用,同時也更細致和透明化,更有利于平臺進行費用估算。
此次的費率透明化變革,一方面可以解決外界對于傭金過高、計費不合理的質疑,將收費信息更多的釋放給商家,供其自由選擇。另一方面新的收費標準也有利于降低中小商家的成本支出,讓他們更加沒有負擔的做生意。此外,在新費率的計算規則下,外賣騎手也可以更合理的規劃自己的收入,根據距離進行配送費收取,多勞多得。
外賣平臺掌握著大量的數據和規則的制定權,當他們開啟規則制定的新階段,整個行業也會隨著向更加透明化、開放化和精耕細作的方向發展,而這也符合當下政策導向和市場發展的訴求。
猜你喜歡
美團將為全職及穩定兼職騎手繳納社保
2月19日16時30分港股收盤后,美團宣布,將為全國范圍內的全職及穩定兼職騎手繳納社保,預計2025年二季度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