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臥薪14年上市,兩年虧損50億元
多次傳聞上市的京東物流終于塵埃落定。
2月16日晚,京東物流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踏入赴港IPO之路,成為京東健康、京東數科后,京東旗下第三家分拆的擬上市公司。
據了解,目前京東集團間接持有京東物流79.12%的股份。京東表示分拆計劃的細節還未敲定,完成分拆后,集團將繼續持有京東物流50%以上的股份。受此影響,2月17日京東集團港股每股漲6.44%,報收416.8港元。
400億美元估值有泡沫?
為什么京東物流選擇此時赴港上市?
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告訴AI財經社,現在有利的一面是港股是資金聚寶盆,吸收資金的容量大,加上市場對京東二次上市及京東健康的追捧,“這對京東物流非常有利,不過最終還得看發行股票后市場的認購程度。”
但他認為京東物流還是晚了一步,“最佳上市時間是2020年第四季度,當時京東物流的社會形象很好,京東二次上市、京東健康登陸港交所熱度高漲。”
據此前報道,京東物流估值在400億美元左右,如果屬實,這意味著京東物流將超越中通、韻達、圓通、申通,成為市值僅次于順豐的第二大物流企業。
在趙小敏看來,這有些高估,“320億-350億美元的估值更合理,因為京東物流的社會化程度還不夠,代表京東深入布局的京東航空還沒落地,收購的跨越速運帶來的影響還有限,京東物流自身覆蓋面和行業競爭力還有待提高,此外其他幾家上市后的泡沫受到擠壓,所以京東物流的估值也需要壓一壓。”
其實,孵化于京東的京東物流的獨立性一直備受關注。近幾年京東物流的外部客戶收入占比逐漸攀高,從2018年的29.9%、2019年的38.4%,提升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43.4%。在趙小敏看來,“這個比重離真正的社會化企業還有一段距離,如果今年能達到五成到六成,那京東物流就有機會成為一家成長期的企業。”
兩年虧損50億元
京東物流一路走來不容易,2007年成立時就遭到內外部強烈反對,最主要的原因是投入過大,擋不住虧損。招股書顯示,京東物流兩年共虧50億元,2018年和2019年的虧損額分別為27.6億元和22.4億元。
從營收看,京東物流增速的還算可以,2020年前三季度收入為495億元,同比增長43.2%,而2019年的同比增幅為31.6%。
毛利率水平也在提升,從2018年的2.9%,2019年的6.9%,攀高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10.9%。京東物流解釋為受益于收入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導致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同時也有政府補貼的助力,尤其疫情期間的補助政策,2020年前三季度補貼甚至高達2.98億元。
但與過去幾年的高額虧損相比,2020年有所緩解。2020年前三季度虧損為1171萬元,相比上年同期虧損9.96億元,虧損程度有一定改善。
市場高度分散該如何破局?
按照這個增長趨勢,京東物流很快就能長成一頭“大金牛”,但現實很殘酷,因為京東物流所處的市場很難破局。
京東物流強調,不同于順豐這種快遞物流服務商,自己是一家提供“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的公司,也就是在傳統的快遞快運服務外,為不同行業的客戶提供倉配、大件、冷鏈、跨境等一攬子供應鏈解決方案。
乍一看行業空間很大,招股書引用灼識咨詢報告,預計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2萬億元增加到2025年的3.2萬億元。但這種市場高度分散,按收入計算,2019年TOP10玩家的市場份額只有7.9%,排名第一的京東物流僅占2.2%。
趙小敏透露,“我們認為這個市場規模超過5萬億元,但競爭確實不夠激烈,專業化程度也不夠高,沒有一家獨大的企業。”他補充說,事實上這個領域對專業度要求很高,需要了解企業,深入行業,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目前也有同行瞄向了這塊業務,典型的如2018年就斥資55億元收購DHL在華供應鏈業務的順豐,此外,中國郵政、中國外運也都在布局。
在趙小敏看來,京東物流要破局,首先要解決社會化問題,外部收入需要占比六成以上,需要梳理好與京東集團的關系,此外再提升網絡覆蓋面、用戶認可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