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狂飛猛進:互聯網醫療賽道獨角獸醫聯在宮斗
互聯網醫療正在被狂熱的資本追捧。一個月前上市的京東健康,上市當天市值就高達3400億港元,目前市值已超5000億港元。賽道內的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都是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寵兒”。
然而,傳出即將IPO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醫聯,卻曝出了一場高管離職、員工抗議的“宮斗危機”。
“我們都被架空了?!贬t聯醫生經紀人團隊的一位區域負責人向我們表示,在公司去年年底突如其來的一次組織結構調整中,像他這樣的大區、省級負責人,手中的資源被剝奪,而留給他們的選擇,是“要么接受調整,要么離職?!?
面對突如其來的調整,1月18日,在醫聯的上海與廣州辦公地點,激進者在公司門前聚集,甚至拉起抗議橫幅。
在激進者的條幅上,“年前變相裁員,聯動仲裁”、“醫聯無良企業,坑害員工”、“行賄醫生,聯名舉報”等刺眼詞語惹人注目。
諸多信號顯示出,醫生經紀人體系的架構調整,背后涉及到醫聯高層的“內訌”。爆料者向AI財經社透露,這輪改革的直接推動者是去年下半年新到任的COO,一系列改革的背后,是意圖強化對醫生經紀人團隊等核心資源的掌控。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醫聯去年針對“醫生經紀人體系”的第二次改革。知情人士透露,這輪改革中,作為醫生經紀人體系搭建者之一的醫聯執行總裁李悅于去年底離職。
圖/視覺中國
但讓醫聯高層沒有想到的是,這一系列變化在高層波及甚廣。除李悅外,目前還有一位副總裁、一位VP有離職意向,兩位VP正在“觀望”。動蕩之中,參與表達不滿的員工多達“百位以上”。
對于“內訌”傳聞,截至發稿前,醫聯官方并未給出正面回應。
除了“內訌”,醫聯更大的憂慮來自同業。2020年,好大夫在線、妙手醫生、丁香園等問診平臺,以及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巨頭下的醫藥電商平臺,都紛紛開始布局互聯網+慢病管理業務。夾擊之下,醫聯需拓展邊界,走出“藥大于診”的業務模式。
無論如何,對于臨近年關受影響的員工而言,他們已不知自己究竟是因高層權斗而被“犧牲”,還是因公司業務發展而被“淘汰”。
兩次“改革”背后,醫聯高層“權斗”隱現
資料顯示,醫聯是成都醫云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醫生實名制社交平臺,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創始人為王仕銳。如互聯網醫院賽道中的很多參與者一樣,在行業風口上,醫聯抓住機遇,成為國內第一批拿到互聯網醫院牌照的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4年成立至今,醫聯一共經歷了6次融資,在2018年D輪融資10億元人民幣之后,醫聯的估值更是超過10億美元,成為年內成都第二家獨角獸企業,也被視作互聯網醫療龍頭之一。
依托于牌照,醫聯將業務聚焦在“慢病管理”。后來的競爭中,聚焦慢病使公司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與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綜合性線上醫療平臺的短兵相接。而相比于巨頭之外的競爭者,醫聯又可以依靠手中的資質開具處方藥,這為公司提供了一片利潤豐厚的“自留地”。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考慮到慢性病患者的特殊性,患者病情往往不會有太大變化,此情況下,醫聯的成長,更多是依靠公司能夠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檢查,以及便捷獲取處方藥的途徑。
于是,在公司成長的前期,醫聯吸引了很多帶“資源入場”的高管,已離職的前醫聯執行總裁李悅就是其中之一。AI財經社了解到,加入醫聯之前,李悅已在醫藥市場有超過20年的從業經歷,曾擔任世界知名藥企的高管。
在醫聯的商業模式中,目前“賣藥”收入貢獻了公司收入的近九成,處方藥更是占據其中較大比例。因而平臺入駐醫生的數量、能夠提供藥品種類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公司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離職的執行總裁李悅除了藥企從業背景以外,還是醫聯醫生經紀人體系的搭建者之一。在醫聯的組織架構中,醫生經紀人負責維護醫生資源,同公司收入直接相關,是公司業務的前沿陣地。
但在本輪改革中,這個至關重要的部門卻遭到醫聯高層的最先“動刀”。
我們了解到,在本輪改革前,醫聯的組織架構中,公司的醫生經紀人體系按業務劃分為一部、二部、三部、四部,每個部門都對接全國業務,而部門之間的劃分主要以業務區隔為主,一部負責肝病、艾滋病,二部負責心血管疾病,三部負責腫瘤和共建藥房,四部則負責三級以下醫院全科醫生的對接。
本輪組織架構調整后,四個部門合并為“地推中心”,名稱改為新的“東野鐵軍、西野鐵軍、中野鐵軍、南野鐵軍、北野鐵軍”,部門之間的劃分邏輯由業務方向、醫學科別,改為地域和醫院。
事實上,這已不是醫聯第一次針對該部門進行架構調整,AI財經社了解到,醫生經紀人體系的上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在去年下半年才剛剛完成。
“之前的二部、三部、四部,本來就是從一個醫生經紀人部門拆出來的?!鄙鲜鲠t生經紀部門區域負責人告訴AI財經社,分拆之前,醫生經紀人團隊主要由李悅負責,分拆之后,李悅仍然對一部、三部保持著影響力,“一部的人都是她帶出來的?!?
我們了解到,一部負責的肝病、艾滋病等業務,實際占據公司收入的一半以上。所以這一輪改革后,李悅仍然掌握著較大話語權。而在新一輪改革之下,醫生經紀人部門劃分邏輯的改變,直接導致了內部資源更大規模的重組。
改革直接引發醫聯高層的動蕩。據爆料人透露,李悅已于2020年12月份離職,其也告訴AI財經社,在此前醫生經紀人體系中直管一部、二部、三部及四部高管的最新情況是:直管一部的副總裁目前正在談判賠償,與公司處于僵持階段;直管二部的VP也處于談判階段;直管三部的VP目前“不接受溝通”;直管四部的VP還未明確表態。
對上述情況,我們社向醫聯求證,醫聯未予置評。
“推動這次改革的是COO,他在負責組織這件事情。“知情人士也透露,新任COO是“2020年8月份從飛豬跳槽過來的”,但在他看來,改革的背后,是公司高層希望改變原有權力結構,強化對公司“醫生經紀人”等核心資源的掌控。
高層之外,醫聯的“醫生經紀人”團隊成為次生災害的受害者。
員工被迫“二選一”
對于突如其來的組織架構調整,醫聯醫生經紀人體系內的不少區域、省級負責人表示難以接受,由此帶來較大的內部動蕩。
王琦于2020年9月底加入醫聯,擔任“醫生經紀人”省區負責人,他告訴我們,2020年11月公司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的消息傳出,但是在未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12月份即按照新的組織架構執行,推出了“經紀人合伙人”制度。新制度下,王琦的職位被降為“城市主管”。
王琦告訴我們,醫聯內部醫生經紀人團隊規模曾在“千人以上”,而目前已有數百名員工表達了不滿。AI財經社看到,在釘釘軟件上,醫聯內部依據新的組織架構設置了“東野鐵軍、西野鐵軍、中野鐵軍、南野鐵軍、北野鐵軍”五個部門,之前醫生經紀人部門下仍有部分員工未加入新的地推中心架構中。
“首先,事先并未通知大家,大家沒有心理預期;其次,調整后的組織架構,很多高層不滿,負責全國業務線的總裁管理范圍直接縮小,變成了負責區域業務?!?
包括王琦本人,加入了2020年9月剛成立的四部,負責省區銷售業務。目前,他仍未離開四部組織,卻被安排至新的架構中。“我不同意此次的架構調整,所以現在雙架構體系中,除了在四部以外,還是某一戰區某地的主管。”
張珂也是類似遭遇。“我也不贊同此次的調整。我感覺‘完全被架空’了。包括我手頭的資源客戶、團隊的管理職能等,都被削弱了?!睆堢姹硎荆壳八麆倓偧尤脶t聯4個多月,原本負責陜西、青海、寧夏等幾個省區的銷售業務。
王琦告訴我們,未同意組織架構變動的部分經紀人的流水訂單已經和醫生直接解綁,他之前合作和維護的“上百位醫生”資源已經不在其名下。在他看來,這無異于“變相裁員”。
此外,醫聯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的同時,也引入了醫院合伙人模式,涉及到的目標醫院,按照潛力和銷售貢獻分級,潛力大和銷售貢獻大并靠前的醫院作為合伙醫院。
對于候選人規則,公司表示,分城市按銷售額排名較好的經紀人、城市經理、PM等人,此外醫院當前業績最好的經紀人,有權選擇該醫院作為合伙醫院優先權。所有候選人對自己的目標合伙醫院提出經營策略和目標。
引入的醫院合伙人模式中,合伙人職責與收益掛鉤,簽訂合伙人目標責任書和完成合伙醫院業務目標。
“現在轉到合伙人制度中的員工,業績目標都是呈現5倍甚至10倍的增長。個人的績效跟團隊掛鉤。之前個人績效與單人銷售額相關,現在個人拿到相應的提成需要團隊完成70%的業績。”王琦表示。
“例如重慶的銷售業績要求需達到5倍甚至10倍的增長,團隊達不成這個業績,基本上拿不到任何以上的獎勵。”他補充道。
業績目標或許與當前互聯網醫療行業增長較快相關,尤其是在疫情存在的當下。有統計顯示,2020年上半年,與“互聯網醫療”相關的企業新增6.3萬家,同比增長153%。截至2020年6月,全國各地已審批設立互聯網醫院近600家,一些第三方互聯網診療平臺的診療咨詢量也在2020年3月迎來20倍以上的爆發式增長。
張珂也對此表示認同。“舉例而言,僅一個二甲級以下醫院在一線醫生方面的業務,我去年國慶節開始招人,10號把所有團隊搭建完成。僅10月份,就完成了超10萬的業績,11月份完成了超30萬的業績,然后到12月份,完成了100萬的業績,業績翻3倍的增長?!?
“也就是說,目前公司不缺錢,資金非常充裕?!蓖蹒蛷堢婢J為,他們懷疑此次醫聯組織架構調整或許在為上市做準備。
對于“變相裁員”的說法,醫聯回應我們稱,架構調整是每家公司都很正常的行為,不涉及到“變相裁員”,醫聯目前也正在大力招人,整體仍處于擴張狀態。而對于上市的說法,醫聯則回應稱“目前并無上市計劃”。
“并非公司層面作出的組織架構調整,而是部門體系作出的架構調整。此次調整,主要為了組織優化升級,業務更加聚焦?!贬t聯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互聯網醫院“藥大于診”弊病顯露
醫聯本輪組織架構調整的背后,折射出2020年行業競爭的現實焦慮。
事實上,2017到2018年的風口之后,互聯網醫院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低谷,而2020年重新被認為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高光時刻”,由于疫情防控分散了醫療資源,且增加了實地就醫的風險,線上醫療一度成為很多患者的“替代方案”,尤其對醫藥問診有持續性依賴的慢性病患者。
圖/視覺中國
但這也意味著競爭者的涌入。2020年12月8日,京東健康登陸港交所當天市值突破3400億港元,目前市值在5400億港元上下。高光概念的刺激下,幾乎每家巨頭都盯上了互聯網醫療業務。2020年,字節跳動旗下的小荷醫療App上架,標志著字節進入互聯網醫療賽道。在此之前,去年3月百度成立百度健康,9月阿里健康APP整合業務版塊改名為“醫鹿”。
在慢病賽道上,智云健康是醫聯的直接競爭者。此外,在線問診平臺好大夫在線、妙手醫生、丁香園等,醫藥電商平臺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巨頭紛紛開始布局互聯網+慢病管理業務。
對于線上醫療平臺,“藥”決定收入與利潤,“診”則決定了業務邊界與用戶黏性。新的競爭態勢下,對于處境尷尬的醫聯而言,“藥大于診”的矛盾更為突出。
醫生無疑是開具處方藥的主體,因而在醫聯的商業模式中,醫生不僅決定了醫聯的業務范圍,醫生的活躍度,則直接影響了業績。這種模式下,醫聯建立起強大的“醫生經紀人”團隊,他們承擔了為公司拓展醫生資源、維護醫生關系的職能。
“醫生經紀人的工作地點就是醫院,很多都是從藥企醫藥代表轉型過來的。”上述熟悉醫聯的人士也告訴AI財經社,在他看來,很多醫生經紀人更關注“開藥”,但并不關注其他服務。
我們了解到,醫聯目前與超過6000家藥企、藥店合作,藥品的SKU超過1萬。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醫聯平臺上匯聚了全國超過80萬實名認證醫生和5萬余名簽約醫生。至此,醫聯對醫生經紀人的訴求開始有微妙變化。
在跑馬圈地時代,醫聯為“醫生經紀人”提供了豐厚的回報,但在入駐的醫生達到一定數量后,互聯網醫療競爭焦點轉向后端運營、提升問診黏性的競爭,醫聯因此將改革大棒揮向了分蛋糕的“醫生經紀人”。
就在最近,新的融資賽跑已然開啟。除了“自帶干糧”的巨頭之外,2020年12月28日丁香醫生獲得騰訊等投資方近5億美元投資。競爭者紛紛找到巨頭背書后,醫聯的慢性病領域逐漸遭到侵蝕,醫聯需對此做出反應,拓展業務邊界。
面對新的生存形勢,醫聯“藥大于診”模式的弊病更加顯露。針對于此,醫聯有充分理由推動組織架構調整。但對于幫助醫聯“打江山”的醫生經紀人、高管而言,他們已不知自己究竟是高層權斗的犧牲品,又像是公司轉型的“犧牲品”。
醫聯這次組織架構調整能否平穩落地,業界正拭目以待。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王琦、張珂均為化名)
猜你喜歡
“易胖體質”真的存在,但注重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關鍵
“易胖體質”部分由基因導致,肥胖可增多種疾病風險。全球超10億人肥胖,成健康危機。我國美麗經濟企業超830萬家,近五年增長,廣東、山東、浙江居前三,約0.81%企業涉司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