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暴力收割;割韭菜,過渡模式終無好光景
“充了大概一個半小時,收了10塊錢,充一天能買個新的了。”
“十月一的時候還是半小時1塊5,現在1小時5塊左右。在一些酒吧、夜店等高消費型娛樂場所,價錢更貴。”
共享充電寶們施行漲價策略后,營收如預料中增長,但在充電寶收割暴利的同時,“民怨”也隨之而來。
據某專業人士向我們透露,“融資、燒錢、控制市場份額、漲價。在這一系列行為背后,共享充電寶并沒有技術上的突破,也沒有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收割暴利的背后或存在巨大泡沫?
充電寶暴利時代到來?
“我們并沒有統一提價,不過有部分區域的門店確實是根據市場情況將收費標準進行了輕微調整。”近日,某共享充電寶市場部人員王成對融中財經表示。
2015年,當共享經濟備受追捧時,共享充電寶誕生。在剛進入市場時,大部分品牌的租金為1元/小時。近兩年來,租金逐漸上調為1.5元/半小時、2元/半小時。在景區等地方,價格甚至上漲至10元/每小時。
從用戶的角度看,或許能窺到漲價原因之一。“手機有電的時候覺得共享充電寶沒啥市場,但如果在外面趕上手機沒電,四處找充電寶時才覺得這玩意兒是真有用,貴點也得充。”
據相關數據顯示,用戶使用量并沒有因為價格上漲而下降。當充電成為剛需,情急之下的用戶似乎也不得不接受價格的上漲。
“即便充電寶租金上漲,用戶手機沒電了還是得充電。這是剛需,就像你在沙漠口渴了,一瓶普通礦泉水賣到10元、20元,你會不會買?”
在行業創業者看來,共享充電寶的成本低,折舊慢,租金提升有利于更快收回成本。其次,高押金、輕運營模式下,利潤率自然比較高。
除了用戶剛需,痛點真實存在,點位鋪設日益競爭激烈。商場、餐飲店、娛樂場所等商家的分成,業務員提成,設備損耗等成為價格的“幕后推手”,利潤堪憂之下,提高共享充電寶租金成為提高營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鋪設一個點位,我們給到商家的提成不一,一開始進店,我們會先給老板一筆幾千近萬的入場費,還會和商家分成,最高時會給商家分到90%左右的分成。有些商家靠收充電寶的入場費和提成,就能一個月進賬幾萬。”王成說。
王成告訴我們,一般來說,充電寶機柜基本上都可以在半年內收回成本,如果設置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機柜回收成本的時間將更快。“有些代理商兩周之內就能回本,剩下的都是純利潤了。”
紅杉、IDG、金沙江等投資機構紛紛布局
從2015年至今,充電寶從艱難開拓市場、到受到資本市場青睞,再到行業洗牌格局初定已走過5個年頭。
最風光的時候是在2017年,據公開信息顯示,這一領域曾在一個月時間內增加了30多家企業,近40家投資機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豪擲12億元紛紛布局。
最為大眾知曉的莫過于2017年5月聚美優品以3億收購了街電60%股份,街電的估值漲至5億。隨后,王思聰表示極不看好這一行業,并稱“共享充電寶項目要是能成我吃翔,立貼為證。”陳歐隨后表示,“做不成就當做公益,希望不要因個人情緒而不讓項目入駐萬達。”
繼野蠻生長后,在渠道補貼、用戶補貼的“燒錢”打法下,行業融資數量急轉直下。
美團點評的共享充電寶業務以失敗告終,行業拓荒者樂電成為首家被曝出倒閉的企業,之后,PP充電、河馬充電、放電科技和泡泡充電、小寶充電、創電等紛紛折戟,曾獲得近億元融資的Hi電也淪為“炮灰”。
行業洗牌悄然而至。至2019年6月底,街電、小電、來電、怪獸等“三電一獸”四家公司分別占據了28.6%、27%、15.6%、25.1%的市場份額。其余公司瓜分不足10%的市場份額。我們整理了“三電一獸”背后的投資機構,如下圖所示:
融中財經制圖,來自于公開信息整理
2017年,街電完成四輪融資。3月份完成A輪融資,由IDG資本、欣旺達、楊錦方投資5000萬人民幣,投資后街電估值為2億人民幣。5月份,聚美優品、聯新資本投資3億人民幣,街電估值飆升為5億。8月,聚美優品完成對街電的并購。9月份,天津順事通達科技公司完成交易金額為4800萬的股權轉讓。
同是2017年,3月份金沙江創投、天使投資人王剛、德同資本、招銀國際資本、盈動資本押寶小電,對其進行了數千萬金額的投資。兩周后,巨頭入場,小電再獲近億元融資,騰訊、元璟資本領投,鼎暉投資、道生資本、金沙江創投、天使投資人王剛、盈動資本、德同資本進行了跟投。5月,小電完成3.5億元B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高榕領投,騰訊投資、鼎暉投資、眾為資本、元璟資本、昆仲資本等機構也進行了追加投資。2018年3月份,小電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3億美金。2020年4月,蘇寧金融、蘇寧易購、安超投資、中寰資本等機構對其進行了新一輪投資。
2017年4月,來電獲得2000萬美元A輪融資,由SIG和紅點中國領投,九合創投和飛毛腿董事長個人跟投,刷新當時行業最大融資金額記錄。
2017年4月,“怪獸充電”獲順為、小米、紫米、清流、高瓴、順為等機構等數千萬人民幣的聯合投資。7月份,獲得來自藍馳創投、廣發信德、云九資本、高瓴資本、順為資本、清流資本等機構億元A輪融資。11月,藍馳創投、廣發信德、云九資本、高瓴資本、順為資本、清流資本等對其進行近兩億元的B輪融資。2019年4月份,怪獸完成30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高瓴資本、小米集團、順為資本、新天域資本、干嘉偉等。2019年12月,怪獸官宣完成5億元C輪融資,軟銀亞洲、中銀國際、高盛中國、云九資本、高瓴資本、順為資本、尚珹投資、干嘉偉等為投資方。
四家競爭激烈。其中,來電和街電的訴訟備受矚目。借專利權,來電發起對街電的訴訟,向多地法院提起證據保全申請,查封、扣押多處街電機柜。街電訴來電不正當競爭。拉鋸戰打得激烈而焦灼。
從營收情況看,目前頭部公司均已實現盈利。據陳歐公開表示,街電的訂單量目前早已超越聚美優品。一位接近聚美優品的人士也稱,街電成為聚美優品的主要利潤來源,“沒有街電,聚美早就不行了。”
行業亂象乍起,還能走多遠?
據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用戶規模達到3.07億人。據艾媒咨詢的《2020上半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發展專題研究報告》預測,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年中國共享充電寶用戶仍可達2.29億人左右。
隨著5G的推廣,移動設備耗電量增多,續航能力備受矚目,在電池技術仍未出現突破之前。共享充電寶的市場需求仍將存在。
然而,一些亂象也隨之而來,比如“還完充電寶,卻被扣近百元”。“因疏忽大意忘記歸還,被要求買下充電寶”等。據黑貓投訴統計,截止到9月6日,關于共享充電寶的投訴近5000多條,其中,街電投訴量排名第一,高達1851條;其次為怪獸和小電,投訴量分別為1090條和980條;來電的投訴量為400條,反饋基本圍繞歸還亂扣費、無法歸還等用戶體驗問題。
除了和用戶之間的糾紛,共享充電寶企業還需要妥善處理和區域代理商的關系。比如,之前曾發生過某共享充電寶企業和獨家區域代理商“搶地盤”的事件,最終,事件以共享充電寶企業全額退款,并稱將完善代理條款存在的漏洞收尾。
此外,據《財經》報道,某共享充電寶生產商曾表示,“你無法進入系統后臺,看到的都是品牌方想讓你看到的數據。后臺改改數據那么簡單,你怎么知道他們有沒有侵吞掉你的提成?”可見,選擇當代理商是有風險的。
共享充電寶還能走多久?隨著移動設備電池升級迭代和無線充電、反向無線充電、wifi無線充電的普及,充電寶或將被用戶拋棄。靠漲價實現盈利,不如把心思用在滿足用戶剛需的同時不被市場淘汰上面。
猜你喜歡
“共享充電寶”漲價潮被遏制,6品牌參與整改,均價回落至3元/小時
8月31日消息,市場監管總局發文稱,在市場監管總局的行政指導下,哈啰、青桔、美團、怪獸、小電、來電、街電、搜電8個共享消費品牌經營企業積極整改,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