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面板TCL科技,重組兩年如何做到市值倍增?
從每股2.27元,到沖進7元/股,TCL科技在資本市場表現搶眼。
距TCL科技首次提出剝離終端業務至今,這家現聚焦于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的企業,用兩年時間將公司股價增加了兩倍有余,最新市值逼近千億元。
兩年前啟動的重組動作,現在已釋放出正向效應,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也成為制造業巨頭邁向產業上游的樣本。
單季利潤同比大增7成
事實勝于雄辯,業績是最好的證明。
整體經營業績上,得益于大尺寸面板業務效率優勢、大尺寸面板供需比持續下降等因素,在最近披露的第三季度財報中,今年7月-9月,TCL科技錄得營業收入193.77億元,同比增長28.8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17億元,同比增長68.48%。
業績表現利好之下,自10月29日公布三季報以來,TCL科技股價已累計上漲超過10%。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TCL科技的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大增73.63%。
良好的收益歸功于TCL科技核心子公司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TCL華星”)的運營效率和效益指標大幅提升。在今年第三季度前,TCL華星的EBITDA利潤率(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已經連續30個季度全球領先。
在新產線產能順利爬至坡頂,三季度單季折舊費用環比二季度增加5.73億元的情況下,TCL華星三季度實現凈利潤7.0億元,環比二季度大幅增加6.59億元,同比增長151.6%。
其中,大尺寸業務是TCL華星的主要引擎,前三季度內,大尺寸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03.3億元,同比增長50.9%。數據顯示,TCL華星的電視面板市場份額已提升至全球第二,大尺寸面板實現銷售面積207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4.9%,銷量3448萬片,同比增長14.9%。其中,55吋市場份額保持全球第一,32吋市場份額全球第二。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尺寸領域,今年8月TCL華星與三星的合作,成為全球LCD(液晶顯示)產業格局重構的范例——無論是從效益亦或產業分工上。
從資本效益上看,此案為面板業兼并重組提供了“以小撬大”的可能性。根據公布的方案,TCL華星收購該產線60%產權及配套模組廠的100%產權,與此同時,TCL華星還引入三星作為戰略股東。
這是一次典型的換股收購。盡管交易對價高達76億元,但三星顯示會以7.39億美元的對價款(約合52億元人民幣)增資TCL華星,并持有后者約12%的股權。
換言之,TCL科技無需全部用現金支付,對于自身的資金鏈是一種保護。更重要的是,作為三星的供應商,TCL華星借此同三星形成更深度的綁定,在技術、市場上達成了產業分工聯盟,這也是后發優勢理論在大尺寸液晶顯示產業的一次實證。
握指成拳,聚焦面板
利潤增厚、估值上漲均非短日之功。TCL科技從“終端-面板”并行轉為聚焦面板主業,受到資本市場追捧。
曾經的TCL集團實屬龐然大物。傳統電視等消費電子終端市場競爭充分,且囿于黑電的更新換代率遠低于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整個電視業市場增速有限,而TCL手機業務在國內業務接連虧損,TCL終端業務的想象力也隨之減弱,難以獲得資本市場“厚愛”。
更為關鍵的是,科技自主化、上游化的大潮已至,只有技術密集型企業才能牢牢把握新一輪技術轉換的拐點,才能吃到上游技術的紅利。對于TCL來說,聚焦面板產業,以及更上游的半導體顯示材料和設備,是其需要聚焦的新方向。
重組隨后到來。2019年4月,TCL科技完成資產重組交割,智能終端及配套業務正式出表。2020年2月,公司名稱變更為“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重組之后,TCL科技需要說服市場和投資者的是,成為新核心的TCL華星成色如何?
剝離終端業務后,TCL華星成為TCL科技的營收核心。盡管出貨面積尚不居行業首位,但在2019年大尺寸面板周期低谷時,TCL華星的EBITDA率保持行業第一,是大尺寸領域唯一營業利潤率保持為正的企業。
如果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TCL科技自2012年投產后,TCL華星是唯一每年都盈利的企業,尤其是在2016年和2019年的行業低谷期。
實際上,由于顯示產業周期性顯著,面板廠商的利潤率、ROE(凈資產收益率)等相關投資收益的指標亦隨著周期波動。回顧歷史數據可見,全行業曾在2017年第二季度達到盈利高點;后因市場過度投資致使產能過剩,行業供需關系不平衡,多家面板廠商進入“寒冬”,在2018年、2019年陸續陷入虧損。
但TCL華星逆勢成為最“頑強”的一股力量。與部分友商自2018年底即開始虧損不同,TCL華星直至2019年第四季度才出現首季虧損。而復盤2019年整年,TCL華星凈利率達到2.84%,ROE達1.74%,在產業周期的低谷期亦實現了領先行業的ROE水平。
從“滿產滿銷”到“滿銷滿產”
“極致降本增效”、“綜合競爭力”,李東生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效率和效益領先是建立行業競爭力的基礎,也是TCL得以穿越此次漫長周期低谷的密碼。
我們從獲得的一份TCL華星相關財務資料中發現,前述“增效”的秘密,其一是在產能布局上體現的效率,其二是在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各項費用率上。
目前,TCL華星擁有六條產線,分別位于廣東省深圳、湖北省武漢兩個核心區域,而同區域建廠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聚合效應。
TCL深圳總部大廈。
綜合來看,TCL華星的“降本”體現在投資成本和年運營成本上。通過共享基礎建設、大宗氣體站、變電站、辦公樓等項目,TCL華星的投資成本可節省近9億元。而在代工廠、備品耗材等方面,TCL華星的運營成本可節約6億元左右。
區域協同以外,對于需要整合上游眾多原材料的面板產業來說,關鍵部品及相關配套(例如偏光片、玻璃、IC等)均需要消耗極大的運輸成本,如何達到供應鏈協同也是各面板企業降本的關鍵。
我們獲悉,集中建廠加之核心產業鏈戰略伙伴的匹配供應,TCL華星既可以大幅降低物流運輸成本,也提高的供應鏈的相應效率和排產預見性。
而在下游客戶上,剝離終端業務這一決定也直接為TCL科技面板主業的效率提升做了貢獻。
“TCL華星的策略是‘滿銷滿產’,而非‘滿產滿銷’”,李東生曾對我們強調兩者的區別。相關優勢在于,TCL屬于自家品牌,且其保有黑電市場的市占率優勢,這降低了TCL科技的銷售費用等支出。數據顯示,自2016年至2019年,TCL華星的銷售費用率始終維持在1%左右,低于同業。
除了自家品牌外,近年來,隨著大尺寸面板產能不斷增加,TCL華星同三星、小米等客戶的戰略合作關系讓TCL華星擁有更高的訂單能見度,有利于產能排期和存貨周轉。
行業巨頭的下一步
TCL科技并非沒有壓力。從產能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路線變革來看,面板行業拐點已至。如何穿越新周期,成為TCL科技的待解之題。
我們此前曾報道,近兩年來,面板產業格局重構,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液晶面板市場,韓國面板巨頭三星已宣布退出競爭,另一巨頭LG也陸續關閉在韓的LCD工廠;與此同時,中國LCD產業并購重組節奏加快,多家企業均在今年官宣收購產線,前述TCL華星收購蘇州三星8.5代線就是其中的代表。
LCD產業重構還在繼續,不過在產能和出貨量方面,中國企業已在LCD產業占主導地位。李東生在接受我們采訪時直言,“在半導體顯示大行業中銷售額最大的領域——液晶顯示,韓國企業已經縮小或者退出了。為什么?不是這個行業未來沒有市場,而是行業競爭力主要在效率方面。韓國企業很難跟中國大陸企業競爭,所以他們就做了調整。”
以TCL華星為例,截至目前,TCL華星已投資建成五條面板產線,在建一條產線。據TCL華星介紹,在收購蘇州三星產線后,公司電視面板出貨量已居全球第二。
效益是面板廠商首要考慮的一點。目前,中國LCD產業已在產能、出貨面積上形成優勢,但面板產品的附加值尚不夠高。近年來看,隨著大尺寸面板價格波動,面板廠商在一定程度上面對利潤率的壓力。
李東生也向AI財經社表示,LCD產業的總需求是在增長的,這個產業一定會在“不平衡-再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周期中發展,總體來說,從行業創新期到行業 成熟期的過程中,整個行業的利潤率會有下降,這是一個大趨勢。
如何改善經營效率、獲取更高效益是各面板企業競爭的重點。除了布局印刷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以提升競爭力外,優化產品結構尤其是大尺寸產品的結構是TCL華星的重點。“拿到最有價值的那部分市場,企業的效益就會好”,李東生表示。
這將是TCL華星未來的重點之一。以大尺寸面板為例,據了解,TCL華星將在原有電視面板業務的基礎上,加快商顯業務和電競顯示器業務的布局;在優化客戶結構方面,將聚焦頭部客戶,同頭部客戶展開更緊密的戰略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購蘇州三星產線、投資日本印刷OLED廠商JOLED后,TCL華星日前宣布,未來五年從以電視面板為主向全技術、全產品、全場景進行戰略轉型,技術上包括LCD、AMOLED、M-LED(包括Mini LED和Micro LED)三大顯示技術,產品上覆蓋5英寸到130英寸全尺寸,應用場景上包括電商、商顯、桌面顯示器等。
不難看出,TCL華星希望向更全產品線加碼。不過,如何在研發新型顯示技術、開發新市場的同時保證效率效益,如何通過提升面板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增收,對于TCL華星來說仍是考驗。
猜你喜歡
協鑫能科2024年度扣非歸母凈利同比上升190.83%
立足多業態綠色能源資產管理,打造多品類綜合能源服務,協鑫能科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能源業務的高質量發展,致力于成為中國領先的能源生態服務商。粉筆2024年凈利潤2.4億元,AI戰略鎖定增長確定性
粉筆通過“AI+職業教育”戰略強勢突圍,2024年收入27.9億元,已率先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