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接盤錦州銀行,六年風險處置收官,中小銀行并購潮前夜?
國有大行首次受讓城商行的案例來了。
2025年10月26日,錦州銀行正式公告,由工商銀行收購承接其相關資產、負債、業務、網點和人員。
這家成立于1997年,曾在2015年赴港上市的東北地區重要城商行,在經歷六年漫長的風險處置后,最終全面并入大型商業銀行。
此次收購不同于以往的“包商模式”,也區別于近期常見的“村改支”或區域性城商行合并新設,而是采取國有大行直接承接一家獨立運營的城商行全部法人實體的方式,這在我國銀行業風險處置案例中尚屬首次。
01
收購內容與業務遷移的具體安排
本次工商銀行對錦州銀行的收購承接,體現了監管層對金融風險處置“精準拆彈”的思路,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同時,最大限度保障了客戶權益。
根據錦州銀行發布的《提示公告》,工商銀行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全面受讓錦州銀行依法合規開展的商業銀行業務及相關資產負債。兩家機構已簽署《收購承接協議》,并特別強調“錦州銀行存款人的合法權益將不受影響”,這一承諾消除了儲戶的顧慮,維護了金融市場的信心。
在業務遷移的具體安排上,工商銀行對錦州銀行的業務承接將分步驟進行。由于需要開展IT系統等準備工作,業務遷移將自通知發布之日起15個工作日之后實施。遷移業務范圍涵蓋對公業務和個人業務:對公業務包括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業務、企業網上銀行、支票業務、代發工資業務;個人業務包括支付結算業務、代銷基金業務。
與此同時,錦州銀行信用卡部分功能在遷移期間將無法使用。對于這些具體安排,工商銀行和錦州銀行均提醒客戶警惕電信詐騙,強調“不會發送任何含有鏈接的短信”。
從客戶體驗角度看,業務遷移期間錦州銀行客戶可繼續通過其線上、線下渠道辦理業務。遷移后,相關業務將平穩過渡至工商銀行相應渠道辦理。對于個人客戶,基本的支付結算業務將進行介質更換,標準借記卡可繼續在工商銀行使用,但老款儲蓄卡需更換成新款芯片卡。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此稱,“工商銀行收購錦州銀行是大型商業銀行參與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創新舉措,這也標志著,自2019年工商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錦州銀行后,其風險處置進入全新階段,錦州銀行最終全面并入大型商業銀行。”
整體而言,工商銀行對錦州銀行的收購承接安排體現了系統性、平穩性和客戶權益優先的原則。通過分階段、分步驟的業務遷移,確保金融服務不中斷、客戶體驗不受損,實現了風險處置與業務發展的有效平衡。
02
從風險初現到全面收購的六年歷程
錦州銀行從東北地區的明星銀行到被全面收購,歷時六年的風險處置歷程,反映了我國金融風險防控機制的演變與成熟。
錦州銀行成立于1997年1月,由錦州市15家城市信用社和錦州市城市信用社聯合社整體改制而成;2015年12月,錦州銀行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東北地區第三家港股上市的城商行。
然而,快速發展的背后隱藏著嚴重隱患。2019年,錦州銀行風險爆發,不僅2018年年報難產,且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辭任該行審計機構。據《澎湃新聞》報道,安永在辭任函中表示,在進行審計期間,注意到有跡象顯示銀行向其機構客戶發放的某些貸款實際用途與其信貸文件中所述的用途不一致。
隨后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錦州銀行不良貸款率高達7.7%。
面對危機,金融管理部門迅速制定了“兩步走”的風險處置方案。
第一步是“治標”,即快速引入戰略投資者為錦州銀行提供“增信”。2019年7月,工商銀行通過全資子公司工銀投資出資30億元受讓錦州銀行10.82%的股份,中國信達、中國長城同步入股。
第二步是“治本”,即完善公司治理,修復資產負債表。2020年,錦州銀行與央行控制的成方匯達簽署資產處置協議,處置1500億元的信貸資產及其他資產。同時,錦州銀行向成方匯達和遼寧省財政廳實控的遼寧金控發行股份,募集資金120.9億元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盡管采取了這些措施,至2022年6月末,錦州銀行不良率仍高達2.87%,同期商業銀行平均不良率約1.7%。2023年初,錦州銀行H股長期停牌,并于2024年4月正式從港交所退市,成為內地首家從港股退市的銀行。
錦州銀行六年的風險處置歷程展現出我國金融風險防控的演變:從短期救助到長期治理,從單一措施到綜合施策。這一過程為后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提供了重要經驗借鑒。
03
“錦州模式”的特征與行業影響
工商銀行收購錦州銀行創建的“錦州模式”,在我國中小銀行風險處置實踐中具有創新意義,對銀行業格局和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將產生深遠影響。
與“包商模式”相比,“錦州模式”展現出顯著差異。2019年5月,包商銀行被依法接管,委托建設銀行托管業務。但包商銀行被接管并破產后,蒙商銀行獲批成立,承接包商銀行主要資產,未全面并入建設銀行。而工商銀行對錦州銀行的收購,采取了國有大行直接承接一家獨立運營城商行全部法人實體的方式,這在我國銀行業風險處置案例中尚屬首次。
從政策信號層面看,此次收購清晰釋放了監管層“主動化解金融風險”與“強化國有資本戰略支撐”的雙重導向。
一方面,以市場化承接的方式處置問題機構,體現了維護金融穩定與避免社會震蕩的精準平衡;另一方面,國有大行深度介入地方金融改革,實質是將區域經濟發展與國家金融戰略更緊密地綁定。
據《貝果財經》報道,“從‘包商模式’到‘錦州模式’,顯示出我國在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時,根據風險具體成因和地方金融現實情況‘對癥下藥’,更加注重市場化、法治化原則。”
對銀行業格局的影響方面,這一事件將進一步加速銀行業“強者恒強”的分化與整合。錦州銀行在東北地區的分行網絡與客戶資源,將成為工商銀行下沉服務、拓展區域業務的重要補充;而工行的技術、產品與管理輸入,預計能快速提升原體系的運營質效。
當然,“錦州模式”后續挑戰依然存在,包括如何平衡工行標準化管理與原機構區域特色、有效消化存量不良資產、實現員工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等,將直接考驗整合智慧。但無論如何,這一案例已為我國銀行業風險處置寫下了關鍵一頁,其示范意義影響深遠。
隨著“錦州模式”的出現,我國銀行業風險處置工具箱更為豐富,為后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財富獨角獸將持續關注。
猜你喜歡
“國壽系”少帥林朝暉掌舵廣發銀行,直面合規、增收、轉型三大挑戰
換帥之后的廣發銀行,其戰略方向是否會調整,以及如何尋找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路徑將成為新帥面臨的挑戰之一。

財富獨角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