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IPO長跑,上半年業績雙降,東莞銀行能否圓夢?
核心一級資本的補充已成為多數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長期任務。在凈息差持續收窄、信貸擴張受限的現實下,銀行的資本補給壓力愈發凸顯。相較于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間接工具,IPO仍是當前少數可直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優化資本結構的渠道之一。這不僅關乎監管達標,更決定了業務擴張、風險承受與戰略轉型。
在這種背景下,東莞銀行的IPO動向引人關注。從2008年啟動上市計劃至今,這家區域性銀行持續嘗試叩門資本市場。其間,歷經核準制與注冊制切換,行業經營模式不斷迭代,但其上市目標始終未曾中斷。面對區域金融競爭加劇與盈利能力承壓的現實,這場歷時十七年的資本長跑,如今又一次站上了未知的十字路口。
01
十七年IPO長跑,募集資金擬“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
近期,深交所披露的審核信息顯示,東莞銀行的IPO審核狀態從“已受理”變更為“中止”,原因是其申請文件中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補充提交。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6月30日,東莞銀行更新提交相關財務資料恢復審核。
東莞銀行的A股IPO征程,更像是一場橫跨中國資本市場核準制與注冊制演進的漫長馬拉松。早在2008年便啟動上市計劃,卻于2014年因未完成預披露而終止審查;直至2018年才重新啟動輔導備案。2023年全面注冊制實施后,其審核職責轉移至深交所。自2024年3月起,東莞銀行因“財務資料過期”問題,先后四次中止IPO審核。其中,2025年6月更新材料后短暫恢復受理,三個月后也再度按下“暫停鍵”。至此,這段長達十七年的上市長跑,仍未看到終點。
從規模上看,根據東莞銀行2024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其資產總額為6727.30億元。此外,其分支機構覆蓋廣東、湖南、安徽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區,具備一定的跨區域經營能力。但相比多年前已經完成上市的寧波銀行、蘇州銀行等同類城商行,東莞銀行在IPO推進的進度上較為曲折漫長。
圖片來源:東莞銀行2024年年度報告
據招股說明書披露,東莞銀行本次IPO擬發行不超過7.805億股,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這意味著,上市融資已成為其直接增強核心資本充足率、提升資本結構穩定性的核心目標路徑之一。
東莞銀行在其最新版招股書中稱,“本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雖已滿足目前的監管要求,但隨著各項業務的穩健、快速發展和資產規模的不斷提升,預計本行未來的資本充足水平將有所下降。為更好地滿足監管要求,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本行有必要在自身留存收益積累的基礎上,通過外部融資適時、合理補充資本,進一步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滿足未來發展需要。”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十七年的等待,在金融監管趨嚴、信息披露標準抬高的當前階段,東莞銀行如何完成沖刺,或也不只是時間問題,更是管理、經營、合規等多個維度的綜合性“命題”。
02
2025年上半年營收49.66億元,同比下降8.02%,
凈利潤23.65億元同比下降1.45%
在資本市場對銀行股盈利能力、收入結構與內控穩定性提出更高標準的當下,東莞銀行的財務表現,或將成為其IPO進程中需持續關注的核心變量之一。
根據《東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信息披露報告》,其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9.6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8.02%;歸母凈利潤23.6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45%。
圖片來源:東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信息披露報告
其中,利息凈收入依然是其營收結構中的核心來源,但該項指標繼續收縮。2025年上半年,該行實現利息凈收入34.03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表現為正增長,期內錄得5.79億元;投資收益也實現回升,2025年上半年達到14.8億元。這兩個增長點對沖了部分息差下滑帶來的影響。
從成本端來看,東莞銀行在報告期內實施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壓縮。信用減值損失由2024年同期的10.28億元降至6.37億元;業務及管理費降至16.43億元。這種壓降動作,也在短期內提升了其利潤表現。
非利息收入雖有所增長,但結構集中于投資類項目。例如,2025年上半年,東莞銀行的投資收益成為非息收入增長主力;而來自服務性業務的手續費、代理類收入占比相對處于較低水平,難以形成穩定的長期收益支撐。
結合《東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信息披露報告》數據來看,其在2025年上半年業績雖未出現斷崖式下滑,但在營收結構調整未完成、資本收益波動擴大的背景下,若未來資產端風險緩釋壓力加大或市場利率進一步波動,其盈利表現或仍面臨一定挑戰。
此外,該信息披露報告中的財務數據,也延續了東莞銀行2024年年報中的“雙降”態勢。根據東莞銀行2024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其實現營業收入101.97億元,同比減少3.6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38億元,同比減少8.1%。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2025年上半年并未扭轉此前的下行軌跡,而是在原有雙降基礎上,進一步進入連續調整期。
03
年內因股東穿透與貸款“三查”問題合計被罰110萬元,
合規與內部管控面臨挑戰
根據東莞銀行在最新版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內容,該行在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受到行政處罰共計14宗,涉及罰款金額合計1175.53萬元。其中,僅2024年一年內就發生4宗。三年間累計超過1000萬元,重點不在于累計的罰款金額,而在于處罰金額背后所體現出的銀行在合規等方面的挑戰。
近些年來,銀行機構的合規管理與內控水平,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后臺流程,而是影響其長期、可持續良性發展的關鍵變量之一。這不僅關乎監管層對機構穩健性的整體判斷,也關系到業務流程是否規范、風控邊界是否明確。
從授權審批、風險識別,到信息披露、操作執行,合規和內控已深度嵌入各個業務環節和各地分支機構。尤其在業務拓展進程加快、金融產品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內外部環境對合規與內部管控的要求不斷提高,銀行有必要在日常經營中更加注重前后端之間的配合與制衡。
進入2025年,在東莞銀行籌謀上市的第17個年頭,其又因違規行為再度受到監管處罰。4月17日,東莞銀行與其東莞分行在同一日連收行政處罰決定書,合計被罰110萬元。
據(東金罰決字〔2025〕7號),東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股東股權管理不到位,未穿透認定主要股東關聯方”主要違法違規行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東莞監管分局對其予以罰款25萬元。
另據(東金罰決字〔2025〕8號),東莞銀行東莞分行,因“貸款三查不嚴,大額關聯授信風險管控不到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東莞監管分局對其予以罰款合計85萬元。
圖片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截圖
盡管上述行政處罰與IPO中止之間并無直接關聯,但對于一家正處于IPO審核階段的銀行來說,每一次違規記錄,或都會成為投資者、研究機構與監管方多角度交叉審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只是影響是否符合上市條件,而是映射出銀行合規管理和內控及其背后的業務運營的穩定性。
對東莞銀行而言,這些合規問題的發生,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其既有上市計劃,然而,在市場預期日益審慎的背景下,或對其形象管理與市場溝通帶來一定挑戰。尤其是隨著監管透明度的提升,任何一家擬上市銀行的合規軌跡都會被持續記錄并被多方審視。對東莞銀行而言,面對市場公開信息的累積效應,如何將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穩控,已經不只是合規層面的要求,更是完成IPO沖刺的必要前提。
東莞銀行十七年的IPO長跑,雖從未停止,但也尚未抵達終點。站在當前這個再度被中止的節點回望,這不只是一家區域性銀行發起的沖刺,更像是一場與行業周期、資本脈搏、監管標準等多個維度之間交匯而來的復合挑戰。
對于東莞銀行而言,營收壓力尚未消解,核心資本仍需補強,在這些變量交織的過程中,IPO也已不只是為“補血”而持續推進的動作,更是一道綜合“考題”。而下一次恢復為“受理”會是何時,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國壽系”少帥林朝暉掌舵廣發銀行,直面合規、增收、轉型三大挑戰
換帥之后的廣發銀行,其戰略方向是否會調整,以及如何尋找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路徑將成為新帥面臨的挑戰之一。

財富獨角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