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中國藥谷又跑出一個IPO
國慶假期最后一日,蘇州迎來一個IPO。
10月8日,長風藥業(02652.HK)正式登陸港交所,公司上市首日較定價14.75港元高開超200%報47港元/股,總市值約200億港元。
這是一家扎根于蘇州生物醫藥沃土的創新藥企,長風藥業自成立以來便專注于呼吸系統及罕見病領域高壁壘藥物的研發與產業化,以解決臨床未滿足需求為核心,在吸入制劑、生物靶向藥等方向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此前,長風藥業已歷經多輪融資和股份轉讓,從早期財務投資者到產業資本,其背后集結了先進制造基金、元禾基金、上海思宏達、雙鷺藥業、招銀基金、聯一投資、高特佳投資、中金啟辰基金等主要投資者。資本助力下,公司目前多個產品處于臨床試驗后期階段或PK-BE試驗中,即將在近期注冊和商業化。
值得注意的是,長風藥業創始團隊在醫藥研發領域已默默耕耘數十載,過去多年努力將公司打造成蘇州“中國藥谷”生態中極具代表性的創新力量。今年年初數據顯示,蘇州以工業園區為核心區,集聚近4200家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公司35家,2024年產值近2400億元,形成完整的涵蓋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的特色產業集群。
此次長風藥業成功IPO,不僅是一家創新藥企成長的里程碑,更令蘇州生物醫藥“IPO軍團”再添一員。同時也意味著蘇州這座曾以園林水鄉聞名的江南城市,如今憑借生物醫藥、納米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上的重要坐標。
兩位美籍博士帶隊,
靠賣哮喘藥干出一個IPO
闖關IPO這一路,長風醫藥走得一波三折。
在沖刺港交所前,長風醫藥曾在2021年2月、2023年6月兩次申報科創板,最終于2024年6月撤回A股材料,后于2024年年底改道港股。
招股書顯示,2024年公司收入6億元,其中近九成來自同一款吸入制劑——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CF017。
圖/長風藥業產品銷量
來源/招股書 融中財經截圖
把一款看似普通的“哮喘藥”做成一家上市公司,離不開兩位在呼吸系統藥物領域深耕數十年的博士。
長風醫藥聯合創始人分別是59歲的梁文青和66歲的李勵,倆人均為美籍。作為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梁文青擁有馬薩諸塞大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南加州大學MBA,曾在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科學家李勵更像是團隊的“研發靈魂”。她擁有密歇根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及北卡羅來納大學MBA,職業生涯橫跨葛蘭素史克、先靈葆雅等全球藥企,在美國藥物開發公司Cirrus擔任執行副總裁期間,曾推動多款FDA批準的吸入藥物上市。
2007年,兩位海歸博士在江蘇成立長風藥業的前身江陰長風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并開始進行吸入藥物的研發。
作為一家深耕呼吸系統疾病治療領域的創新藥企,長風藥業早在十六年前便以戰略眼光聚焦吸入技術及吸入藥物的研發、生產與商業化,是國內較早專注該賽道的稀缺玩家。依托多年技術迭代,公司已積累起業內鮮有匹敵的制劑專業知識,構建起覆蓋全球患者、醫學專科及多元治療場景的產品矩陣。
當前,呼吸系統疾病防治需求迫切——全球超25億人受慢性呼吸疾病困擾,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過敏性鼻炎等發病率因空氣污染、老齡化等因素持續攀升,2024年全球呼吸系統藥物市場規模已達999億美元。然而,吸入制劑開發堪稱“制藥界精密工程”,因需精準控制藥物顆粒在氣道內的沉積效率,全球專業吸入制劑企業屈指可數,能覆蓋全系列技術路徑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
面對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提升用藥依從性、減少急性加重、覆蓋兒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長風藥業以技術創新破局。為了啃下這塊難啃的骨頭,長風藥業的解法,是組建一支“全鏈條多學科軍團”。
招股書明確提到,“吸入制劑的進步需要協同研發,汲取藥理學、化學和工程學等各個學科的專業知識。多年來,我們培養了一支多學科團隊,由600多名技術嫻熟的專業人員組成,專門從事吸入制劑的研發,涵蓋了該領域的重要技術方面。這支具有凝聚力的吸入制劑團隊使我們能夠鞏固在該行業中無可匹敵的戰略優勢。”
在公司成立初期階段,長風醫藥主要聚焦呼吸系統疾病領域,重點開發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過敏性鼻炎等臨床急需的吸入制劑,通過自主研發質量可靠的產品,打破進口壟斷。但隨著公司逐年發展,長風醫藥的公司戰略進一步升級走向創新,依托日臻成熟完善的吸入多劑型平臺,致力于突破吸入制劑的應用界限。
目前,公司掌握DPI(干粉吸入劑)、吸入液體制劑、SMI(軟霧吸入劑)等主流技術,開發的多款產品不僅優化了現有患者的治療體驗,更為此前缺乏有效療法的服務不足人群提供了新選擇。憑借廣泛的產品組合與全鏈條技術能力,長風藥業正成為全球呼吸系統疾病治療領域的重要參與者,用“小顆粒”撬動大健康,為行業突破與患者福祉注入新動能。
攜手創業近二十載,兩位博士也站上IPO舞臺,重重揮起上市寶捶。
VC/PE云集
翻開長風藥業的股東名冊,幾乎是一張中國VC/PE的“全明星合影”——先進制造基金、元禾基金、上海思宏達、雙鷺藥業、招銀基金、聯一投資、高特佳投資、中金啟辰基金……先后數輪融資,短短幾年把公司估值從2020年的5000萬元推至IPO前的40億元。
眾所周知,創新藥研發是場“持久戰”。而長風藥業的底氣,來自多輪融資的持續支持。資本的注入,不僅為研發提供了資金,更驗證了市場對其技術路徑的認可。IPO前,梁文青、李勵通過多層持股平臺合計控制27.25%股權,保持著公司實際控制人地位。
資本的熱情,則源于對賽道的長期看好。全球呼吸系統藥物市場2024年規模已達999億美元,中國作為第二大市場,卻因國產吸入制劑技術薄弱,長期被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等國際巨頭壟斷。長風的出現,恰好填補了“技術突破+本土商業化”的空白。
長風藥業的業績表現,可被簡單總結為,“一款產品打天下,且這款產品足夠硬”。
其核心產品CF017是中國銷量最高的吸入藥物類別。2021年5月獲批后,迅速納入國家集采,憑借“價格優勢+療效穩定”快速放量,長風藥業的市場推廣體系使CF017成功覆蓋了中國超過一萬家醫療機構。招股書數據顯示,CF017銷售收益分別占長風藥業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個月總收益的96.2%、98.4%、94.5%及91.6%。
盡管當前業績高度依賴CF017,長風藥業的“第二增長曲線”已清晰可見。
圖/長風藥業按劑型和藥物API劃分的已上市產品和在研產品
來源/招股書 融中財經截圖
其中,公司的CF018作為中國首個獲批用于治療中重度過敏性鼻炎的氮?斯汀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在納入2023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國家醫保目錄)之后,已滲透到多個省份的500多家醫院及醫療機構。
多年來,長風藥業構建了覆蓋吸入制劑開發核心環節的五大技術平臺,即粒子工程、裝置設計、產品性能評估、臨床開發和工藝工程,在研管線構建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長風藥業正在推進中國、美國、歐洲等主要市場和東南亞及南美等新興市場的20多個候選產品的全球開發。除第一階段的吸入產品外,公司還在推動全球創新,突破制劑應用的界限。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平臺的突破。長風藥業正探索脂質體、siRNA等創新吸入制劑劑型,并布局支氣管內活瓣(EBV)、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等同類首創療法。
成功在港IPO的長風藥業,除了中國吸入制劑從“跟跑”到“領跑”的縮影,更是VC/PE用資本投票,押注一個千億級賽道的未來。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集采中標到IPO,長風藥業用十余載時間證明,在“卡脖子”的醫藥領域,技術深耕與商業化落地,永遠是最硬核的“吸金邏輯”。
來自“中國藥谷”蘇州
目光從長風藥業聚焦到其所在地蘇州,不難發現這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崛起的一道縮影。
被稱為“中國藥谷”蘇州的生物醫藥傳奇,始于20年前的戰略抉擇。時間倒退回2005年,彼時,蘇州這座以制造業見長的城市正面臨轉型壓力——傳統外貿加工利潤趨薄,亟須尋找新增長極。而全球生物醫藥產業正從“仿制藥主導”向“創新藥主導”躍遷,蘇州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押注了生物醫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但在2005年,國內生物醫藥的主流是原料藥和仿制藥,創新藥的概念幾乎無人提及。要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難度可想而知。
與傳統城市“砸錢引企業”的粗放模式不同,蘇州選擇“以投帶引、生態先行”。2007年,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直屬的國有投資機構中新創投(后重組為元禾控股)擔綱“操盤手”,成立全資子公司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作為產業載體——如今,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BioBAY,聚集了蘇州最主要的創新藥企。
期間,招商團隊的“專業度”成為破局關鍵。不同于傳統招商人員,BioBAY的團隊成員多具備藥學、生物學背景,能用英文撰寫郵件、對接國際標準。創新藥企盛世泰科CEO余強曾回憶,BioBAY的招商團隊和他見面時就提到,如果申請到領軍人才,園區會給創業者提供1000萬大禮包——包括1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100萬元安家補貼,并減免房租,提供人才優租房,以及650萬元的創業股權投資等。
彼時,國內幾乎沒有生物醫療賽道的投資者,海歸創業者們也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如何融資是困擾所有創新藥企最大的難題。元禾控股成了這一產業最大的“天使投資人”。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在港股IPO的長風藥業,也是元禾控股投資的創新藥企。
為了讓“冷板凳”坐得住,蘇州更是把耐心資本寫進制度中。
今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發展方案》。為此,蘇州市政府召開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專題工作推進會,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慶文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持之以恒加大產業扶持,政企同心、聚力攻堅,加快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會上,吳慶文強調,相關部門和各金融機構要加大生物醫藥投融資,形成上下聯動定期研討機制,大力培育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破解長周期研發難題,助力企業健康成長。要深化保險產品創新,支持保險機構參與開發更多組合型保險產品,進一步提升創新藥可及性。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審評審批服務,努力打造“辦事效率最快、政策效果最優、服務效能最強”的國內一流產業發展環境。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堅實底盤也逐漸壘起。
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蘇州全市規上外資生物醫藥企業共計261家,規上產值超880億元,同比增長3.4%。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實打實的項目落地和產能釋放。
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強羅氏診斷又一首期投資約4.8億美元的項目正式落戶蘇州,成為其在華最大單筆投資。在外資企業發力的同時,蘇州本土創新力量在加速奔跑。
隨著長風醫藥敲鐘聲響起,今年以來,蘇州全市新增生物醫藥上市企業5家,目前累計上市生物醫藥企業39家,預計到年底將突破40家。更令人欣喜的是,蘇州64家企業參與申報今年度第七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預計到年底,蘇州生物醫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將突破100家。這些上市企業和“小巨人”企業,共同構成了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矩陣”——既有領軍上市的龍頭企業作為標桿,又有眾多“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夯實基礎,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
據悉,蘇州現已起草《蘇州市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和《蘇州市生物制造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為產業發展繪制了清晰路線圖。聚焦細分重點領域,加大生物制造項目招引扶持,推出一批示范性項目,謀劃專業園區建設,在根基穩、創新強、視野廣的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基礎上,繼續吹響進階突圍的“沖鋒號”。
可以預見,“中國藥谷”將創造更多奇跡。
猜你喜歡
【聚焦IPO】好盈科技闖關科創板:無人機心臟能否跳出低空紅海?
10月23日,上交所網站顯示,深圳市好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好盈科技”)科創板IPO獲受理。

博望財經
融中財經
財富獨角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