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元起家,重慶即將跑出一個2600億IPO
又有A股企業向港交所發起了IPO沖擊。
9月25日,賽力斯集團(下文亦稱“賽力斯”)發布公告稱,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申請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根據備案通知書,賽力斯擬發行不超過3.31億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市場積極反應。9月26日,賽力斯股價一度漲停,創下股價歷史新高163.52元/股。截至當天收盤,賽力斯股價報157.22元/股,總市值約2600億元。
賽力斯推進港交所上市的目的明確,如其此前所說,“為深入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高綜合競爭力。”根據公告,賽力斯本次香港IPO募資金額將主要用于研發投入、多元化新營銷渠道投入、海外銷售及充電網絡服務,以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知名度,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賽力斯此次赴港IPO,也順應了2025年多家龍頭企業赴港上市的趨勢。選擇這個時間點赴港上市,一方面得益于公司業績改善的基本面支撐,另一方面也抓住了新能源汽車板塊受資本市場青睞的窗口期。
有趣的是,就在賽力斯獲證監會備案的同一天,市值約2000億港元的老牌車企奇瑞汽車正式登陸港交所,以91.45億港元IPO募資額摘得“年內最大車企IPO”桂冠。而今,這項“紀錄”有望短時間內刷新。
創業“老兵”,又要去IPO
賽力斯的名字在消費者眼中并不陌生,常常與“華為”相捆綁。但作為重慶老牌車企,賽力斯的故事要從賽力斯背后低調的掌門人張興海說起。
1963年出生的張興海,童年記憶里滿是嘉陵江畔的機器轟鳴。1986年,23歲的張興海用湊集的8000元在老家鳳凰鎮創立了鳳凰電器彈簧廠,生產電器簧和微車座墊簧,彈簧雖小,卻是冰箱、電視和洗衣機等家電產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在此之前,國內通用的彈簧大多依賴日本進口,成本高昂且易損壞。鳳凰電器彈簧廠卻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攻克技術難關,生產出質量好、價格低的替代品,將彈簧價格從1美元降至1元人民幣以下,迅速占領了全國九成市場份額。
張興海的眼界不止于此,他很快將目光轉向汽摩配件減震器領域。期間,張興海的減震器不僅在國內市場取得認可,還成功打入海外市場。
但張興海不滿足于做“幕后配角”。2003年,張興海抓住東風集團更換合資伙伴的機遇,與東風汽車公司、東風實業有限公司三方合資組建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后更名為重慶小康汽車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5月,第一輛東風小康面包車上市。憑借其高性價比和皮實耐用的特性,東風小康微車一度占據全國微車市場前三,連續10年保持行業“前三名”。
真正的考驗在2010年后。隨著國內汽車產能過剩,燃油車市場增速放緩,張興海敏銳察覺到新能源趨勢。2016年,張興海決定押注新能源,帶領企業開啟第三次轉型。同年6月,主要從事整車和其零部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小康股份登陸A股市場。
回過頭看,2016年也是賽力斯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賽力斯開始高起點、系統性探索、發展智能電動汽車。“我們洞察到,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驅動汽車產業全面重構,軟件定義汽車成為趨勢,智電融合成為必然,跨界成為常態,產業邊界在不斷擴展中漸趨模糊。我們更加堅定了轉型升級的決心。”張興海表示,特別是在2021年,賽力斯和華為開創了汽車產業與ICT產業跨界融合的先河,彼此發揮長板效應,探索“智慧重塑豪華”的“新豪華”造車理念。
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供應商關系,而是從研發、技術、制造到銷售、服務全鏈路的相互賦能。2021年底,雙方深度合作的品牌問界正式發布。問界系列車型隨后相繼推出,僅用15個月就下線了第10萬輛車,創下了當時最快達到10萬輛車的紀錄。
2022年,小康股份將公司名稱變更為“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小康股份”證券簡稱變更為“賽力斯”,這標志著戰略重心全面聚焦新能源。
今年3月底,賽力斯發布2024年財報,營收、利潤等多項數據創品牌歷史紀錄,其中營收同比增長超三倍,并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9.46億元,同比扭虧為盈,是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2025年,賽力斯繼續高歌猛進。數據顯示,賽力斯上半年營業收入624.0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9.41億元,同比增長81.03%。
三十九載商海浮沉,張興海掌舵的企業先后經歷三次創業蝶變,企業名稱與標識亦三度更迭——從最初的渝安創新,到深耕整車制造的小康工業,再到如今聚焦智能電動的賽力斯,每一次轉身都烙刻著時代的印記。
從一根彈簧的精密鍛造起步,到以新豪華智能電動車樹立行業標桿,這位在制造業深耕近四十年的“老兵”,用時光與汗水完成了一場從幕后到臺前的逆襲敘事。
隨著赴港上市申請獲監管備案,這位制造業老兵即將再度叩響資本市場大門,開啟屬于賽力斯的港股新征程。
2600億超級車企,來自“中國底特律”
長江與嘉陵江在朝天門交匯,沖刷出西南工業重鎮的底色。當外界驚嘆于賽力斯以2600億市值躋身全球新能源車企第一梯隊時,鮮有人知,這家從彈簧廠起家的企業,其成長軌跡與重慶“中國底特律”的產業基因深度交織。
重慶制造汽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1862年始創于上海松江的長安機器制造廠,歷經抗戰時期西遷重慶,于1958年5月試制出第一輛長江牌46型吉普車。后隨著1965年三線建設的推進,重慶成為兵工企業建設的主戰場。四川汽車制造廠的前身在重慶雙橋動工建設重型軍車生產基地。然而,在改革開放前,重慶汽車工業面臨"缺輕、少微、無轎車"的困境,技術能力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轉機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長安廠從廣交會上獲得靈感,引進日本鈴木技術,于1984年11月生產出第一批長安牌微型載重汽車。與此同時,重慶汽車制造廠與日本五十鈴合資成立慶鈴汽車,四川汽車制造廠則引進德國曼和奧地利斯太爾技術生產重型卡車。這一時期,重慶在微、輕、重型載重汽車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轎車領域的突破來得稍晚。1991年,長安通過巧妙方式獲得轎車生產資質,組裝出第一批奧拓轎車。1993年成立的長安鈴木合資公司,到2008年共生產超過50萬輛奧拓轎車,圓了許多中國家庭的汽車夢。1997年重慶直轄后,汽車制造業順理成章成為支柱產業。2001年,長安與福特成立合資公司,進一步豐富了重慶汽車產業格局。
2013年,重慶正式喊出了要成為“中國底特律”的口號。彼時,重慶提出形成“1+8+1000”汽車產業體系的目標,即包括一家龍頭車企(長安汽車)、8個在中國排名前十的汽車品牌建成或在建數十萬輛產能的生產基地,以及1000家零部件企業。
在央企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重慶汽車產業實現快速增長。至2015年,全市汽車產銷量已突破260萬輛,躍居全國首位;其中長安汽車自主品牌產銷量達到142.5萬輛,成為中國首個突破百萬輛年產銷規模的自主品牌。此后三年間,重慶持續保持全國汽車產銷第一的地位,最高年產量一度突破300萬輛大關。
2018年成為重慶汽車產業的轉折點。隨著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逐步退出,疊加長安福特銷量大幅下滑、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等不利因素,加之全國汽車市場出現近三十年首次負增長,重慶汽車產業遭遇重挫,全年產量同比大幅下降36%,全國排名從第一位驟降至第六位。
到2019年,重慶汽車產量已較歷史峰值縮減超過一半。這一連串的市場變化,使重慶汽車產業面臨嚴峻挑戰,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好在,新能源時代帶來危機的同時,也給重慶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突破機會。重慶汽車產業緊緊抓住電動化、智能化機遇,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為跳板,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重塑,實現“換道超車”。
一開始,在傳統汽車制造向新能源化、智能化產業轉型初期,重慶也曾經歷市場洗禮,遭遇“水土不服”,如產品缺乏競爭力、汽車銷量下滑等。然而,憑借雄厚的工業基礎與健全的產業鏈,短短幾年時間,重慶實現了換道超車。
重慶市政府在“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架構下,提出了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這既是基于對全球汽車產業深度變革趨勢的深刻把握,也是基于重慶汽車產業發展的深厚基礎和良好態勢。
數據見證一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正在加速崛起——2024年,重慶主流新能源汽車單車價值突破23.6萬元,20萬元以上車型占比攀升至48.3%。其中,賽力斯旗艦車型問界M9全年銷量突破15.1萬輛,以黑馬之姿在50萬元以上豪車市場穩居第一,銷量幾乎是第二名寶馬X5的兩倍。
根據發展規劃,重慶計劃到2027年構建完成規模達萬億級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體系。這一宏偉藍圖展現了重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的雄心壯志,也預示著重慶將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重慶將成“創投新高地”
當賽力斯以“重慶制造名片”的姿態沖刺港交所IPO,其意義早已超越一家企業的資本躍升,更成為這座工業重鎮歷經二十年深耕培育的“產業+創投”雙輪驅動模式的生動注腳。
賽力斯的崛起,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目前,重慶已構建起以國企長安、民企賽力斯兩大總部企業為龍頭,上汽、東風、吉利、長城等知名整車企業制造基地為骨干,比亞迪電池、寧德時代、華陽等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完整汽車產業集群,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3大系統、12大總成、56個部件實現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正在從藍圖逐漸變為現實。
不僅是汽車產業,在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領域,重慶持續鞏固全球產業地位。2024年,“重慶造”筆記本電腦產量繼續領跑全球,智能手機、服務器及功率半導體等新興領域的高附加值產品也實現規模化生產,功率半導體產能穩居全國前三。
先進材料產業發展也呈現集群化態勢,不僅產業產值超過6200億元,在車用輕合金、復合材料領域均保持兩位數增長,航空級鈦合金無縫管、光學級有機玻璃等關鍵戰略材料也紛紛完成國產化突破。
產業與創投如同車之兩輪,彼此驅動向前。如今的重慶創投圈,早已褪去青澀,從當年的默默無聞成長為西部資本版圖上的重要角色。
山城的創投江湖,早非吳下阿蒙。故事始于2004年,這一年重慶市國資委成立渝富控股集團,2009年,渝富控股集團旗下的渝富資產管理公司與億泰證券,合資組建了重慶億泰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這是當時重慶,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第一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金額達50億元人民幣。彼時西部創投尚處萌芽,這只基金的落地,如同在嘉陵江投下一顆石子,預示著重慶對資本力量的敏銳捕捉。
真正的轉折在2020年。重慶以“組合拳”攪動創投圈:產業引導基金、天使引導基金、渝富控股、高新區四方聯手,與IDG資本、松禾資本等簽下675億元合作協議,創投圈首次掀起“組團赴渝”熱潮。
這背后是“基金招商”的深層邏輯——用政府資金杠桿撬動社會資本,以明確的投資方向吸引優質GP落地。
2022年1月,由重慶市財政局、市科學技術局、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共同出臺《重慶市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成立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截至目前,該基金已累計參與出資70余支子基金、總規模超過600億元。主要投向重慶扶持和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
隨后,《2022年重慶市產業投資基金申報指南》緊接出爐,重慶開始面向社會招募優秀GP。據悉,該基金總規模400億元,首批認繳出資額為280億元。子基金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領域或主投專精特新企業,主投領域的投資總額不低于子基金規模的70%。
2023年,重慶開始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以集群化、全鏈條思路推進產業培育,持續“外引內育”,完善產業生態。
目前,重慶支持科技型企業成長的股權投資體系、信貸服務體系、資本市場體系和金融生態體系“4個體系”基本形成。搭建了規模1200億元的市區兩級國有控股私募基金架構,創新推出“經營成果掛鉤貸款”等科技信貸產品100余款,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掛牌企業625家,擬上市企業后備庫入庫企業動態保持1000家以上。2024年,重慶還召開了中西部首個并購重組對接會、中國股權投資年會,吸引20家頭部投資機構、233家上市公司對接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重慶全市股權投資基金在投科技型企業項目超過860個,近兩年保持50%以上快速增長,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超過7000億元,較“雙倍增”行動計劃之初增長45%以上。
當資本、產業、創新在此交匯,也意味著,重慶離“創投新高地”已越來越近。
猜你喜歡
【聚焦IPO】好盈科技闖關科創板:無人機心臟能否跳出低空紅海?
10月23日,上交所網站顯示,深圳市好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好盈科技”)科創板IPO獲受理。

博望財經
融中財經
財富獨角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