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譜AI啟動上市:累計融資超200億,虧損約20億
近日,據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智譜”)正式向北京證監局提交上市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這也是“大模型六小龍”中首家啟動IPO進程的公司。
另據輔導備案報告顯示,智譜的本次輔導計劃時長為7個月,2025年4月主要開展摸底調查、制定方案等輔導前期準備工作;5月-7月為正式輔導期的第一階段,主要開展集中培訓、持續盡調并規范整改等工作;8月-10月完成輔導計劃,進行考核評估,做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申請文件的準備工作等。
若按計劃推進,智譜有望在2025年底前遞交申報材料,成為北交所的“AI大模型第一股”。
毫無疑問,智譜的IPO輔導備案,既是AI大模型創業浪潮的階段性成果,也是技術型企業資本化路徑的新探索。
01
IPO輔導備案啟動,資本布局與戰略選擇的必然性
據公開資料顯示,智譜于2019年成立,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認知智能大模型,專注于做大模型的中國創新,合作研發了中英雙語千億級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GLM-130B,并基于此推出對話模型ChatGLM,開源單卡版模型ChatGLM-6B。同時,智譜還打造了AIGC模型及產品矩陣,包括AI提效助手智譜清言(chatglm.cn)、高效率代碼模型CodeGeeX、多模態理解模型CogVLM和文生圖模型CogView等。
此外,通過認知大模型鏈接物理世界的億級用戶,智譜基于完整的模型生態和全流程技術支持,為千行百業帶來持續創新與變革,加速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時代。
事實上,智譜上市只是時間問題。據天眼查顯示,自成立以來,智譜已完成15輪融資,另據《中國基金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累計融資額超160億元,投后估值突破200億元。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期間,智譜更是在四個月內完成多輪融資,總額達48億元,投資方涵蓋杭州城投、珠海華發、成都高新區等地方國資及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

這一融資節奏不僅反映了資本對頭部大模型企業的追捧,也凸顯了智譜在技術投入與商業化落地上的雙重需求。
2025年4月14日,智譜正式在北京證監局完成IPO輔導備案,成為中國“大模型六小龍”中首家啟動上市進程的企業。這一動作標志著智譜資本化路徑的全面加速,也折射出AI大模型行業競爭格局的深層變化。
再來看股權結構,智譜的股權架構呈現典型的“科學家+資本”特征。據智譜的輔導備案報告顯示,創始人唐杰(清華大學教授)與劉德兵通過直接持股及一致行動人協議合計控制36.96%的表決權,無控股股東。這種結構既保留了技術團隊的主導權,又通過國資與互聯網資本的引入增強了資源整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的股改完成,標志著智譜從有限責任公司向股份制企業的轉型,為后續資本運作鋪平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AI大模型行業正經歷從技術驗證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轉折。OpenAI等國際巨頭加速融資(完成400億美元融資后,OpenAI估值高達3000億美元),國內“六小龍”則面臨分化:部分企業轉向垂直領域(如百川智能聚焦醫療),而智譜選擇全棧式發展路徑,覆蓋基礎模型、應用層及智能體技術。在此背景下,IPO不僅是融資手段,更是確立行業地位、應對技術迭代風險的戰略選擇。
02
技術突破與商業化,開源策略與生態構建的雙引擎
智譜的技術路線與商業化進展是其沖擊IPO的核心支撐。通過開源模型、性能對標國際頂尖產品,以及構建開發者生態,智譜試圖在激烈競爭中建立差異化優勢。
2025年4月,智譜宣布開源32B/9B系列GLM模型,涵蓋基座、推理與沉思模型,采用MIT許可協議允許免費商用。其中,推理模型GLM-Z1-32B-0414以200 Tokens/秒的速度(國內商業模型最快)和僅為DeepSeek-R1 1/30的價格,直接沖擊市場。開源策略不僅降低了開發者門檻,也為智譜積累了超過70萬企業及開發者用戶,推動其MaaS平臺日均Tokens消耗量增長150倍。
技術領先的紅利外溢到收入層面,實現暴增。據《搜狐科技》報道,2024年智譜商業化收入同比增長超100%,另據《證券日報》報道,2024年前11個月MaaS平臺的API收入增長超30倍。目前智譜技術已滲透至智能汽車、金融、政務等多個行業,并與杭州、珠海等地政府合作搭建城市級大模型平臺。此外,智能體產品AutoGLM的推出(支持網頁瀏覽、數據分析與報告生成),標志著智譜從“模型供應商”向“AI基礎設施服務商”的轉型。
當然,智譜的技術優勢源于清華大學知識工程實驗室的積累,其GLM系列模型參數規模達320億,性能接近GPT-4o與DeepSeek-V3。2024年推出的GLM-Realtime模型支持端云協同架構,為智能設備部署提供新范式。盡管未披露具體研發費用,但密集的融資(2024年單輪融資額最高達30億元)表明,資本正持續輸血以維持其技術領先性。
03
行業加劇及政策不確定,盈利承壓
盡管智譜在技術與資本層面占據先發優勢,但其IPO之路仍面臨多重挑戰。
盈利模式不清晰、行業競爭加劇及政策不確定性,可能成為智譜資本市場表現的關鍵變量。
盈利方面,AI大模型行業普遍面臨“燒錢換市場”的困境。盡管智譜2024年收入達3億元,但據《財經雜志》報道,虧損約20億元。高額研發費用(如模型訓練、算力采購)與商業化收入規模之間的差距,短期內難以彌合。此外,部分融資以算力券等非現金形式注入,可能影響財務報表健康度。
行業方面,“大模型六小龍”內部已現分化:智譜堅持全棧自研,百川智能轉向醫療,零一萬物接入DeepSeek。與此同時,DeepSeek憑借高性價比開源模型搶占市場,直接沖擊后者商業化路徑。此外,國際巨頭如OpenAI的技術迭代(如GPT-4.1系列)進一步擠壓本土企業生存空間。
政策方面,AI行業監管趨嚴背景下,數據安全、算法倫理等問題可能制約發展。例如,智譜開源模型若涉及敏感技術細節,或面臨出口管制風險;地方政府合作項目需應對數據本地化要求。此外,科創板對盈利能力的隱性門檻,可能要求智譜在IPO前進一步優化財務指標。
智譜的IPO進程既是技術實力的資本化兌現,也是應對行業洗牌的防御性舉措。短期看,上市將為其提供充足彈藥以維持技術領先;長期而言,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盈利模式,仍是決定其資本市場表現的核心命題。
在AI大模型從“技術競賽”轉向“生態戰爭”的當下,智譜能否在開源生態、行業應用與全球化布局中構建壁壘,或將決定其能否成為“中國版OpenAI”的終極答案,博望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