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智行沖刺IPO:估值超600億,三年虧掉23億,Robotaxi夢想還有多遠?
特斯拉的Robotaxi車輛在全球掀起熱潮之后,國內的自動駕駛公司也開始躍躍欲試,尋求在更廣闊的二級市場上展現實力。小馬智行(Pony.ai)便是這股浪潮中一個耀眼的身影。
這家自動駕駛領域的“新興成長型公司”已經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IPO招股書,計劃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股票代碼定為“PONY”。高盛、美銀美林、德意志銀行以及華泰證券將共同擔任其主承銷商。據悉,小馬智行計劃發行的普通股數量不超過9814.95萬股。
早在2018年12月,小馬智行便推出了中國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PonyPilot,并憑借全無人駕駛的技術實力,走在了全球Robotaxi大規模量產和商業化的前列。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小馬智行不僅在國內首批獲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無人駕駛出行服務許可的企業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唯一一家在這四大城市全部獲得監管許可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回顧小馬智行的融資歷程,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公司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6億元),其估值更是已經突破8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00億元)。
在這背后,是一系列實力雄厚的資方支持,包括紅杉中國、IDG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豐田汽車、一汽集團等汽車巨頭,招商局資本等國央企,以及來自沙特、加拿大、文萊等地的主權財富基金和退休基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豐田汽車是小馬智行持股比例最高的戰略投資人,而紅杉則是最早介入且持股比例最高的財務投資人。
如今,做好了全面準備的小馬智行,正信心滿滿地向著資本市場發起沖擊,那么小馬智行的未來會是一片坦途嗎?
01
三年營收超12億,小馬智行沖擊美股
小馬智行沖擊“全球Robotaxi第一股”的底氣很足。
首先,小馬智行的技術實力不容小覷。公司致力于打造適用于不同車型及場景的“虛擬司機”,并同時布局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自動駕駛卡車(Robotruck)和乘用車智能駕駛(POV)三大業務。這樣的多元化布局,不僅展現了公司的技術廣度,也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提到技術,就不得不提小馬智行的創始人團隊。首席執行官彭軍,曾是百度自動駕駛業務的首席架構師,更早前還在谷歌工作七年,榮獲過谷歌創始人獎。而首席技術官樓天城,更是全球知名的計算機編程專家,多次在全球編程挑戰賽中奪冠,并在Google X(Waymo)從事無人車技術開發,后來還擔任過百度無人駕駛事業部技術委員會主席。這樣的技術團隊,無疑為小馬智行的技術研發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在研發投入上,小馬智行也是毫不吝嗇。2022年,公司投入了1.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用于研發;2023年,這一數字為1.2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8億元);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經投入了587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2億元)。持續的研發投入,為公司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除了技術實力外,小馬智行的業務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小馬智行已經在全國投放了250多輛Robotaxi,還在北京、廣州和深圳開啟了全無人商業收費模式。到目前為止,小馬智行的Robotaxi已經累積了超335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路測里程,其中無人駕駛路測里程就達到了390萬公里。
運營數據方面也是可圈可點。到2024年6月30日,小馬智行PonyPilot移動App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了22萬,而且到8月底,有70%的注冊用戶都成了回頭客。他們還接入了高德地圖、支付寶、如祺出行等第三方打車平臺,進一步擴大了用戶基礎。到2024年6月30日,平均每輛小馬智行全無人Robotaxi的日均訂單數都超過了15個。
雖然Robotaxi的名氣更大,但Robotruck才是小馬智行目前的營收擔當,而且營收占比還在不斷攀升。從2022年的1.59億元,到2023年的1.78億元,再到今年上半年的1.28億元,Robotruck業務的營收增長勢頭強勁。短短兩年半時間,該業務在營收中的占比就從32.7%飆升到了73%。
現在,小馬智行已經擁有了190多輛Robotruck(包括L2級和L4級),這些卡車既有獨立運營的,也有與中國外運等合作伙伴一起跑的。他們的自動駕駛路測里程已經達到了約500萬公里,到2024年9月15日,貨物運輸量更是超過了7.67億噸公里。每年營收過億,Robotruck業務已經成為小馬智行最賺錢的業務。
小馬智行已經是中國營收規模最大的L4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之一了。從2022年到2024年6月30日,他們的營收一直都在同比增長,總計已經超過了1.65億美元(約12億元人民幣)。
而且,隨著規模效應的顯現,他們的總運營費用也在逐年下降,2023年比2022年下降了21%,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4%。
而此次 IPO 所籌集的資金,小馬智行計劃用于三個方面: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及貨運服務的大規模商業化和市場開拓,包括生產、銷售、營銷、客戶服務和行業協作;自動駕駛技術持續研發和投入;潛在戰略投資和收購,提升公司技術能力和搭建產業鏈生態。
02
背靠豐田,小馬智行的偉大朋友圈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2.9億美元以195.6%的復合年增長率2030年增至666億美元,并將在2035年進一步增至3526億美元。
而中國,則被視為這片藍海的領航者,預計將占據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市場的半壁江山,達58.5%。
在這場自動駕駛的盛宴中,小馬智行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IPO前,它已經成功完成了7輪融資,總金額超過13億美元,投資方陣容豪華,既有知名VC,也有一流車企、國央企以及海外投資機構的身影,實力之強,可見一斑。
小馬智行深知,自動駕駛技術的廣泛應用,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更離不開技術的研發和合作。因此,它與豐田、廣汽、一汽、上汽、三一等多家主流車廠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自動駕駛車輛的研發。
特別是與豐田的合作,更是被業界傳為佳話。豐田作為小馬智行的第二大股東,不僅在資金上慷慨解囊,更在車型研發、技術落地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雙方合作的第一款Robotaxi車型已經初具雛形,而未來幾年內,他們還將攜手在國內一線城市投放千臺規模的鉑智4X Robotaxi車輛,共同開啟全無人駕駛出行服務的新篇章。
除了與車廠的深度合作,小馬智行還積極與自動駕駛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建立聯系。它與英偉達、速騰聚創等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不僅成為英偉達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深度合作伙伴,更是唯一一家使用Orin X芯片落地Robotaxi的企業。同時,它還將與速騰聚創共同研發定制化激光雷達產品,為自動駕駛乘用車和卡車系統的量產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在拓展服務范圍方面,小馬智行也是不遺余力。它不僅與第三方出行平臺、出租車運營商等展開合作,還通過“小馬智行”手機應用、支付寶和微信小程序、高德地圖等多個入口,讓用戶能夠輕松體驗到其無人車服務。這種多渠道的布局,不僅提升了小馬智行的品牌知名度,也極大地擴展了其用戶覆蓋面。
值得一提的是,小馬智行的野心并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市場。它已經在新加坡、韓國、盧森堡、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地開展了自動駕駛技術和落地合作,并與全球多模式交通運營商康福德高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種國際化的布局,不僅展現了小馬智行的全球視野,也為其未來的商業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如此強勁的營收業績、資本和合作的支撐下,尤其是在第二大股東豐田的全方位助力下,小馬智行的商業化進程正在穩步推進。依托于體量龐大、環境友好的中國市場,小馬智行的未來看似是一片坦途,但也存在一些挑戰。
03
商業化難題高懸,小馬智行三年虧損23億
商業化,這道橫在所有自動駕駛企業面前的坎兒,對小馬智行而言,同樣是一場必須跨越的考驗。
自動駕駛,這個充滿無限遐想的領域,背后卻藏著無數難關:技術要趕超人類駕駛,資金像是個無底洞,車輛從開發到交付周期長達數年,專業人才一將難求,監管政策又多變,最難的是,建立公眾信任如同在薄冰上行走。
小馬智行毫不避諱地承認,他們現在還處在技術商業化的摸索階段。Robotruck服務的毛利率還在低位徘徊,而Robotaxi呢,因為促銷和折扣,賺得也是辛苦錢。
小馬智行副總裁、Robotaxi自動駕駛出行業務的掌舵人張寧,曾描繪過一幅美好藍圖:在北上廣深這些大都市,只有當Robotaxi的數量達到1000輛的規模時,運營才能勉強觸及盈虧平衡點。跨過這道坎,每多投一輛車,成本就能再降一點,毛利率也就跟著往上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他們心中有個目標,那就是到2025年,要讓每輛車都能自己養活自己。
但現實總是那么骨感。從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小馬智行累計凈虧損了3.24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23.17億元),雖然虧損的口子在慢慢收窄,但壓力還是山大。
說起來,Robotaxi可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2018年,谷歌旗下的Waymo就率先推出了付費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算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開路先鋒。不過,Robotaxi的發展一直低調又緩慢,直到這幾年才開始提速。
在國內,蘿卜快跑等車企已經投身Robotaxi的運營,并且做得風生水起。但Robotaxi的路還長著呢,復雜的交通環境、惡劣的天氣條件、各地的道路規則和交通習慣,都是自動駕駛系統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還有那些倫理和法律問題,就像是路上的坑,一不小心就會栽進去。萬一出了事故,責任該算誰的?是車輛制造商、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還是乘客?這些問題,每個國家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法規不完善,也是自動駕駛發展的一塊絆腳石。小馬智行在加州就因為軟件故障導致的事故,被暫停了無人駕駛測試許可證,雖然沒人受傷,但也夠喝一壺的。在中國,雖然自動駕駛的環境在慢慢變好,但相關政策和法規還在完善中。
不過,好消息也有。技術進步、政策暖風以及硬件成本的降低,就像三駕馬車,拉著Robotaxi等自動駕駛產品一路狂奔。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Robotaxi有望在2026年邁入商業化的大門,到了2030年,在全球主要市場就能步入成熟商業階段,這簡直就是給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資本市場也嗅到了這股風,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紛紛加速上市,搶得先機。地平線成功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吸引了一大波重量級投資者的目光。文遠知行、Momenta、西井科技等數十家企業也在摩拳擦掌,準備上市大干一場,他們的業務涵蓋了智能駕駛芯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激光雷達等多個關鍵技術領域。
其他玩家也在加速入局。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放出話來,說公司計劃在2026年正式推出Robotaxi。曹操出行CEO龔昕也不甘示弱,表示公司將在兩年內推出完全定制化的Robotaxi車型,還要構建覆蓋全場景的自動化運營系統。
國際玩家也在加速布局。特斯拉推出的Cybercab,定價低于3萬美元,預計2026年就能面世。谷歌Waymo和Uber聯手推出的無人出租車服務,更是預示著行業合作的廣闊前景。
小馬智行呢,現金流還算充裕。截至二季度末,他們手里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額有4.73億美元(約合34.37億人民幣),夠公司安全穩定運行5年左右。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公眾接受度的提高,都將推動Robotaxi的商業化進程。從長期來看,自動駕駛的Robotaxi必然會逐步取代傳統的出租車與網約車。
雖然短期內會有一些挑戰,但對于小馬智行這樣已兼具監管批準、安全驗證、技術儲備、規模化量產、商業化運營等先發優勢的自動駕駛企業而言,若能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必將產生“飛輪效應”,未來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