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億,地方國資帶著“大模型訂單”來了
今年以來,中國大模型市場招投標市場非常活躍。
據不完全統計,1-8月,國內大模型中標項目公告就已超過400個,遠超2023全年水平。僅8月份國內大模型相關中標項目數量127個,創下新高,其中84個中標項目披露金額達到3.9億元。其中明顯的趨勢就是:央國企相關采購招標數量持續上漲,金額占比約40%,應用類項目數量占比高達70%左右。
去年至今,各式各樣的通用及行業大模型層出不窮,諸多大模型獲得備案許可,僅在國內通過備案許可的就達近200款。但無論如何宣傳自身技術領先,群雄逐鹿之后,最終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圍繞大模型的商業化進程也進一步提速。
國內頭部科技公司紛紛開始加快大模型落地應用布局,第一步就是降價,緊隨其后在金融、汽車、運營商、政務等多個領域率先開始實踐。大模型必須深入落地到具體應用之中才能發揮優勢,這已經成為市場共識。但ToB還是ToC兩個方向的選擇截然不同且充滿爭議。
如今,大模型確實在加速狂飆,但AI商業化也始終面臨巨大鴻溝。一方面,傳統企業不知道怎么將AI融入原始業務,另一方面,AI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變現方式。如此之后,各地國資央企確認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為獨角獸們的商業化落地買單,大量采購;一方面還擔負著發展AI大模型的重任,代替PE/VC,一輪接一輪地給獨角獸們融資。
央國企瘋狂采購大模型,未來5年總投資超30000億
數據顯示,2023年招投標市場對大模型技術的需求顯著,全年共發起190次采購,總交易額達到5.95億元。市場上有135家采購商和131家供應商參與,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采購商年度采購次數在兩次。其中,百萬元以上級別采購方多為央國企。進入2024年,招投標市場的大模型相關招標活動更加活躍,僅上半年就已發起498次招標,涉及金額超過13.4億元,超越了去年全年總和。
為什么央國企如此熱切,一窩蜂采買大模型?國資央企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力量,承擔著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的戰略任務。
2023年以來,國資委多次對中央企業發展人工智能提出要求。在2024年2月的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上,提出中央企業要“開展AI+專項行動,強化需求牽引,加快重點行業賦能,構建一批產業多模態優質數據集,打造從基礎設施、算法工具、智能平臺到解決方案的大模型賦能產業生態”。會上就有10家央企簽署倡議書,表示將主動向社會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7月,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提出未來五年,中央企業預計安排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總投資超3萬億元,更新部署一批高技術、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進設備,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制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同時,要求中央企業在采購設備時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堅持買技術水平最好、性價比最高的裝備,讓質價雙優的裝備供應商脫穎而出。
目前,產線升級改造的需求是部分央企計劃采買大模型的動力。比如中國稀土集團,其黨委書記、董事長敖宏在今年1月前往華為調研,主要交流產業數字化、稀土大模型等事宜。稀土產業中已經有AI大模型質檢機器人等產品落地,解決了小模型時代,稀土質檢導入新規格時搜集缺陷樣本難、標注樣本工作量大、訓練周期長等一系列難題。
有行業人士指出,一方面,國資委要求央企要擔起發展大模型的重任。另一方面,央企得為各類大模型的落地買單。所以央國企中,既有自己“重復造輪子”的,也有積極與市場上的大模型企業合作做應用開發的。但其實央國企沒有必要從頭再打造一個大模型,正如百度李彥宏在多個場合所呼吁:“卷大模型沒有意義,卷應用機會才更大”。
誰在中標?科大訊飛遙遙領先,智譜AI排行前三
從地域分布來看,2024年上半年的大模型技術采購需求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和浙江。其中,貴州東數西算大模型建設工程項目以1.76736億元的中標金額脫穎而出,成為金額最高的項目。云上鯤鵬公司成功中標,其背后的控股股東拓維信息,作為華為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展現了其在大模型技術應用方面的實力。
通過中國政府采購網、中國招投標公共服務平臺等數據梳理,從中標方情況看,上半年拿單最多的企業是主流大模型廠商。其中中國電信、科大訊飛、智譜AI、百度、中國移動,位列前五。不過中國電信中標的16個大模型相關項目有9個屬于“本集團體系內的項目”。所以科大訊飛今年的大模型技術招投標市場表現可謂卓越。
從公開消息看,科大訊飛成為上半年大模型中標數最多的市場化玩家,而后7-8月份又分別中標項目112個和127個,且8月份單月中標金額突破1.5個億,行業排名第一。采購商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移動、國家能源集團、中國一汽、交通銀行、華潤等央國企是其典型代表客戶,其中不乏多個百萬級甚至千萬級大單。業務覆蓋金融、教育、能源、通信和司法等多個關鍵領域,不僅包含基礎設施建設,如國家能源集團的“AI基礎大模型及數據訓練平臺”,涵蓋了具體應用開發;北京開放大學的“基于大模型的數字助手創新項目”,多個項目中集成了訊飛的硬件產品。
簡而言之,訊飛星火正在領跑央國企市場。比如由科大訊飛、中國石油、中國移動、華為公司共同發布的330億參數的昆侖大模型,不僅體現了“國字號”能源集團與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通用大模型+專業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還印證了全國產算力通用大模型成為中央企業解決大模型應用落地的首選方案。
此外,商湯科技、阿里云、騰訊云等廠商也都有中標項目,不管是中標項目數量,還是中標金額,均遠不及科大訊飛。從行業視角審視,大模型商業化落地,科大訊飛遙遙領先。
獨角獸方面,智譜AI位列前三甲,上半年成功中標18個大模型項目,覆蓋金融、教育、能源、通信和醫療等多個關鍵領域。采購方類型多種多樣,包括國有企業如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金融機構如招商銀行,以及教育機構和研究院所。項目投資額度跨度也是很大,從8萬元的小規模項目到高達499萬元的大規模投資。MiniMax今年鮮少出現公開招投標信息,但去年曾中標招商銀行項目。月之暗面專注于To C應用,而創始人楊植麟的另一家公司循環智能,專注于To B市場,已與北京銀行多次合作,提供金融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
大模型企業“活得久”地方國資“有錢又出力”
從前面的各則數據來看,大模型廠商的中標項目中有超過六成都來自央國企。也就是說,央國企的需求,支撐了大模型企業的商業落地。但毋庸置疑ToG市場競爭激烈,利潤有限,政府和企業更傾向于整體解決方案。這也是許多獨角獸企業選擇ToC作為切入點的因素之一。
但商業化問題,不論是面向B端還是C端,核心還是收益能否覆蓋成本的經濟問題。李開復說過,短期看大模型在中國ToC的應用更有機會,但挑戰在于推理成本高,在考慮產品市場匹配度時,還要考慮技術需求、技術難度和成本等因素,而且還需要把握時間窗口。
自阿里在5月率先開始“卷價格”之后,字節旗下火山引擎、百度智能云、騰訊云、科大訊飛等均官宣旗下大模型大幅下調價格,行業降價幅度達到了90%左右。而且不僅國內大模型廠商跟進價格戰,行業風向標OpenAI也在7月推出GPT-4o mini,商用價格較GPT-3.5 Turbo 便宜60%以上。這樣的趨勢下,大模型企業還能盈利嗎?
大模型“貴”眾所皆知,數千萬元一次的訓練成本注定了這是少數人的游戲。“大模型投不起,小模型看不到賺錢能力”這也是投資圈對當下大模型現狀的共識,疊加當前美元基金的黃金時代落幕,整個資本市場下行,VC愈發謹慎,天量融資越來越難。朱嘯虎說過大模型打起價格戰,本質是大家的產品性能沒有差別,同質化嚴重,行業進入了淘汰賽。“五年后不會有獨立的大模型公司,賣給大廠是最好選擇。”
但大模型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事實,最終勝出者大概率是巨頭。邏輯很簡單:巨頭錢多、數據多、技術強、組織大團隊作戰能力強。從國外看,大模型實際也是巨頭的游戲,微軟、谷歌、Meta、馬斯克等幾家萬億美金的公司在支持。那么在國內,現在還有誰有能力有意愿真金白銀的大筆錢投進去?地方國資。從去年開始,AI大模型不僅成為國與國之間,更是不同地區政府之間競爭的焦點。
前幾天,中關村科學城以投前200億估值領投智譜AI新一輪融資,中關村科學城公司是海淀區政府設立的市場化投資平臺。此前,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亦在今年初參與了對智譜的投資,而且自2023年年底成立以來,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至少已投資智譜、面壁智能、瑞萊智慧、生數科技、深勢科技、百川智能等6家大模型公司。
時間再往前一個月,大模型軟硬件一體化方案商“無問芯穹”一次性新增15家股東,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線地方國資,陣容豪華。這家成立不足2年的新銳企業,此前近5億A輪融資還創下國內AI Infra(大模型基礎設施)最大單筆融資紀錄。而作為崛起于上海徐匯區的AI黑馬,無問芯穹在2023年曾連續收獲了來自徐匯資本——上海徐匯區國資委全資控股的國有投資公司的兩輪投資。
幾乎同一時間,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卓世科技”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背后投資方中青島國資平臺青島海發跟投。青島是較早發力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一批城市。今年5月“問海-海洋環境預報”大模型發布,在計算效率方面極大地節省了計算時間和能源消耗。入資卓世科技背后,體現的也正是青島政府對于大模型產業的重視。據青島高科園管委數據,目前青島重點研發的大模型產品超過20個,人工智能產業園集聚AI類相關企業200余家,年內產業規模將達350億元,算力規模達到1900P。尤其今年上半年,園區吸引翊藍科技、英泰斯特等23個人工智能產業鏈項目落地。
此外,大模型應用公司“壹沓科技”B+輪融資背后也出現一家地方國資——跟投方新尚資本背靠無錫太湖新城發展集團,股權穿透顯示,大股東是無錫市國資委。
對于創業者來說,技術投入是一場“馬拉松”,加上錯綜復雜的內外經濟環境影響,資金壓力、市場開拓、技術研發等都是長期難題。因此這些標榜“耐心資本”的地方國資必然最受青睞。何況還有23%的地方國資央企在自研/合作建設大模型,服務于企業內部實現降本增效的同時為外部千行百業賦能。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毋庸置疑,地方國資已經成為支撐國內大模型公司成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