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億市值AI巨頭,戰線“收縮”
2024年,AI算力概念繼續狂飆。“AI芯片第一股”卻正在經歷一場考驗。
近日,寒武紀公布2023年年報及2024年第一季度報告,其中2023年收入基本穩定,第一季度營收為256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5.91%。
2023年,是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發生變革的一年,是對人工智能芯片為代表的智能算力需求大爆發的一年,也是寒武紀被列入“實體清單”后的第一年。自去年開始,寒武紀就已經調整銷售策略,來緩解業務前進的壓力。
寒武紀成立于2016年,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與技術創新,與英偉達的GPU在通用性和兼容性的優勢不同,寒武紀的AI芯片主要采用ASIC架構,專注于特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優化,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點,更擅長處理特定任務。
2023年,寒武紀暫停部分預期毛利率較低的研發項目,收縮戰線、降低開支,又能否讓寒武紀的前進道路更清晰呢?
截至5月10日收盤,寒武紀報170.36元/股,市值709.71億元,市銷率約100。如此高的市場認可度下,寒武紀該如何實現突破呢?
AI算力狂飆,寒武紀調整銷售策略
2023年,寒武紀實現營收 7.09 億元,同比2022年的7.29億元下降2.70%;實現凈虧損8.48億元,較2022年12.56億元的凈虧損收窄32.47%。
同時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寒武紀實現營收2566.61萬元,同比下降65.91%凈虧損為2.27億元。
寒武紀在財報中表示,業績變動主要系公司受供應鏈影響,公司調整銷售策略,優先服務毛利較高、信用較好的客戶。
寒武紀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是AI市場爆發的重要國產替代。2023年,AI浪潮洶涌,寒武紀接連踩中AI芯片和AI算力風口,時代的紅利已盡數擺在面前。而受供應鏈影響,寒武紀的前景又增添了幾絲迷茫。
芯片行業投入高、周期長,寒武紀自2017年至今,歸母凈虧損已近52億元,上市三年多,尚未實現盈利。在2021年業績大幅增長之后,寒武紀在2022年、2023年的收入基本在同一水平,這種成長速度很難與一家科技公司進行匹配。
寒武紀業績走勢圖
寒武紀的主要產品線包括云端產品線、邊緣產品線、IP授權及軟件。寒武紀先后推出了用于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智能處理器;基于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90芯片和思元370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產品;基于思元220芯片的邊緣智能加速卡。
此外,寒武紀在去年發布了用來對標英偉達A100的思元590。
根據收入構成,寒武紀收入主要來源為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2023年,寒武紀來自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收入為1.01億元,其中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和訓練整機產品在內的云端產品線,受供應鏈影響,去年收入僅為9056.5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 58.73%,邊緣產品線營收也僅有1082.45萬元,同比下降71.39%。
寒武紀主營業務營收構成
2023年,寒武紀來自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的收入為6.05億元。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主要服務數據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寒武紀在沈陽、臺州實施智能計算集群項目,實現該業務收入較2022年同期增長了 31.85%。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2023年第四季度營收為5.64億元,占據全年營收的大部分,也正是由于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訂單的實施。
2023年,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興起,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及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迎頭趕上AI算力緊缺的行情,市場上的英偉達芯片供不應求,甚至被炒出天價。
而寒武紀“干著急”的原因則是供應鏈遇阻。據悉,在2022年底,寒武紀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所有向寒武紀出口的技術或服務均需申請許可。寒武紀的芯片采用 Fabless 模式經營,供應鏈受挫后,勢必會對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在寒武紀2023年的成本結構中,直接材料成本和封裝測試成本分別同比下降18.32%和36.69%。
2023年,寒武紀的前五大供應商中,有三家是2023年新進的。不過,按照研發芯片的流程,寒武紀還是需要找到可靠的替代供應商進行合作。
芯片銷量下降近9成,寒武紀戰略在聚焦
當前的寒武紀問題不少,產銷不平衡也是其中之一。
年報顯示,2023年寒武紀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產量為22.55萬片,同比下滑61.96%,銷售量卻僅有2.58萬片,同比下降88.35%,庫存量同比2022年增加30.16%至87.1萬片。
2023年,寒武紀對庫存的芯片及其他資產已經在財務報告中計提了1.38億元的資產減值損失。
寒武紀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正是大模型時代需要的重要資源,云端智能芯片也是寒武紀智能計算集群系統的核心算力來源。
2023年,寒武紀調整銷售策略,優先服務毛利較高、信用較好的客戶。這或許意味著,寒武紀想利用手中有限的庫存創造更高的利潤。
財報顯示,寒武紀2023年前五名客戶銷售額 6.55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92.36%。其中第一名客戶占年度銷售總額的65.88%,該收入為公司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收入。這意味著,寒武紀去年真的在挑客戶。
根據財報,寒武紀2023年的毛利率69.16%,較上年同期提升3.40個百分點,其中,智能計算集群系統以70.78%的毛利率,成為寒武紀除IP授權及軟件業務外,最“賺錢”的業務。
除此之外,寒武紀在2023年也在陸續暫停部分預期毛利率較低的研發項目,以此來控制開支。
截至2023年底,寒武紀的研發人員數量從2022年的1205人降至752人,減少了453人,減員幅度高達37.6%。研發人員減少,寒武紀在2023年的研發投入也同比下降26.63%至11.18億元。盡管如此,寒武紀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 157.53%,但也對凈虧損的收窄起到了一定的益處。
2023年年中,市場消息稱寒武紀將子公司行歌科技項目暫停,行歌科技于2021年1月由寒武紀主導成立,肩負寒武紀布局車載智能芯片應用場景的重要使命。
不過,寒武紀在2023年完成定增,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寒武紀賬面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還有43.48億元。因此,收縮戰線后寒武紀,其日常經營暫時還不會有影響。
業務重心變化,新的突圍方向在哪?
2020年,寒武紀頂著“AI芯片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科創板,而近4年過去,市場對寒武紀還有多少信心?
在上市前,寒武紀連續獲得10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50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聯想、曙光、科大訊飛等知名機構。
在上市之后,不少原始股東就帶著巨額收益陸續退場。2023年9月,寒武紀股東國投創業基金減持實施完畢,累計減持739.87萬股,套現14.82億元,基本完成清倉。在此之前,古生代創業、寧波瀚高投資、南京招銀、湖北長江招銀等原始股東也在股價高位時完成清倉。
對于股東退出引發的爭議,陳天石出面表態,自愿承諾2024年底之前將不以任何方式進行減持。不過,根據減持新規,對于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證監會要求,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此外,根據此前的股權激勵協議,寒武紀需要做到2024年的營收目標不低于11億元、2024年至2025年累計營收不低于26億元、2024年至2026年累計營收不低于46億元。現在的處境對于寒武紀之后的壓力不會小。
在這輪AI浪潮中,AI芯片的國產替代帶來的機遇,讓寒武紀來到聚光燈下。
寒武紀當前的主要收入來自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智能計算集群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數據中心的應用,為人工智能應用部署技術能力相對較弱的客戶提供軟硬件整體解決方案,以科學地配置和管理集群的軟硬件、提升運行效率。
據悉,寒武紀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是將其自研的加速卡或訓練整機產品與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務器設備、網絡設備與存儲設備結合,并配備公司的集群管理軟件組成的數據中心集群,算力來源為其自研云端智能芯片。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的云端產品線中的訓練整機,也是由自研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提供核心計算能力并提供給客戶。
寒武紀則表示,其訓練整機產品與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的區別在于訓練整機主要提供計算集群中的單體訓練服務器,而不提供全集群搭建服務,主要面向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商業客戶群體。
不過,寒武紀在商業模式上,一邊為下游算力服務器客戶提供云端芯片產品,也在直接提供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是否會與客戶形成競爭關系呢?
此外,寒武紀的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由于項目規模一般較大,會出現單個客戶銷售占比較大的情形,也增加了寒武紀的財務風險。截至2023年底,寒武紀應收賬款賬面價值為 6.44億元,占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 10.03%。
若該業務客戶的回款不及時,或客戶因經營情況不善等因素喪失還款能力,則公司因應收賬款金額較大將面臨壞賬的風險,從而對公司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及現金流量造成不利影響。
創立至今,寒武紀的核心業務已經變更了很多次,最初與華為的合作,或許是其商業化的高光時刻。
據了解,在2017年至2019年,寒武紀對華為海思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的銷售金額為771.27萬元、1.14億元及6365.80萬元,占公司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銷售收入比例的100.00%、97.94%和92.56%。該項業務的毛利率可能高達100%。
不過,隨著華為海思自研項目的落地,寒武紀的大客戶成為了競爭對手。
2020年,陳天石曾說寒武紀要做“最正統的芯片設計公司”。2021年,陳天石又說,“如果立刻著手設計一顆自己的芯片,時間周期太長,稍有不慎,我們也許就泯然于眾人,于是我們首先選擇IP授權這條商業路徑。”
后來,寒武紀的收入核心變成智能計算集群系統,而現在該業務還不知道下一個大訂單會從何而來。
寒武紀誕生于天才之手,需要有自己的商業化路徑,眼下還需要其找到突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