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融資三輪,這家AI公司入局大模型
沉寂許久的AI,終于又迎來曙光。
當大模型成為炙手可熱的風口后,阿里、百度等大廠紛紛布局,王慧文、王小川等大佬相繼下場,創業公司們也摩拳擦掌瞄準垂直大模型。
處在一個狂奔的大模型時代,所有人都興奮了起來。但新的變革出現時,究竟可以拿到新時代的船票,還是被新浪潮顛覆,這考驗著行業里的每一家公司。
范特科技作為一家AI公司也身處大模型浪潮之中,CEO吳圣陽坦言,能否將大模型技術能力的利好轉化為對公司的利好取決于公司在大模型的時代中如何選擇自己的定位。
而范特科技則瞄準MaaS作為新的技術底座,即把大模型作為基礎能力對外標準輸出,端到端的解決用戶需求。范特科技一致認為以垂直領域作為突破口切入大模型賽道是當前最佳的選擇。
“大模型是技術底座,元宇宙是商業化終極形態”
在確立以大模型MaaS為主,以AR作為“行動”的產品和發展方向后,范特科技打造了一款集全自動端云聯動數據采集、基于大模型的全自動智能標注,配置便捷的算法自訓練和調優,可視化的應用業務流定制以及多平臺一鍵部署能力為一體的新一代人工智能MaaS平臺。
算法支持自動化的采集、標注、訓練、測試、上架和部署更新。同時,支持可視化的業務流定制,函數式編程,通過拖拉拽的方式組合多個算法模型完成自定義業務流。對于復雜的業務邏輯,支持插入自定義代碼。
此外,還可以實現數據、算法、算力、應用、部署、運維AllInOne全管控。
以金融業為例,范特科技的金融類產品覆蓋了銀行的整個生命周期,以AI和AR結合的方式,從合規、營銷、運營、安全四大板塊,賦能銀行數字化轉型。
具體來看,范特科技可以提供可視化分析和感知客流、業務、設備、服務、合規、安全等。在業務運營方面,范特科技提供精準營銷輔助、客戶狀態、服務提醒等功能;在安全方面,范特科技通過智能AI識別算法提供異常行為檢測等功能。
目前,MaaS平臺已在銀行業落地,處于種子用戶落地階段。
吳圣陽告訴獵云網,大模型改變了范特科技的商業模式。“過去要完成客戶的需求,多以項目或產品交付,而MaaS模式下模型即服務,即把大模型作為基礎能力對外標準輸出,端到端的解決用戶需求。”
而交付模式的改變也改變了付費模式,從過去一次性的項目付費變化為訂閱式付費,用戶可以按需支付模型上層的增值服務。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更聚焦在大模型能力打磨上,專注做基礎算法和底層平臺能力建設,也優化了我們的成本。”
在吳圣陽看來,元宇宙空間是范特科技商業化的最終形態。基于大模型MaaS平臺,范特科技還打造的新一代城市級元宇宙平臺FanSpace。
FanSpace可以對于線下空間完成一個可編輯的1:1的元宇宙線上線下一體化空間深度模擬還原,同時利用多維度感知交互積分、AR實景引擎、數字人、空間計算等方式實現所見即所得。
而范特科技則將掌握這個元宇宙空間生態的運營權,以2B-2C或者直接2C的方式完成整個生態的閉環運營。
三年三次調整戰略,AI加速時代變革
事實上,擁有MaaS能力的范特科技已經是“范特3.0”,從2021年成立起,范特科技幾乎每一年都做了重大的戰略調整。
2021年成立之初,范特科技確立了以AI為主的公司戰略方向,賦能金融行業。
對于一家AI公司而言,“燒錢”幾乎成為行業共識。
吳圣陽坦言在大模型出現之前,AI公司的模式大多根據需求訓練來解決問題,“此前,AI公司大抵可以分為人臉識別以及非人臉識別公司,對于人臉識別公司而言,需要招募大量科學家,做大量的數據采集、訓練工作,科研投入以億為單位,而非人臉識別公司,需要非常了解行業痛點,并且如果技術不能在行業中做大量復制,投入產出比也會成負數。”
吳圣陽清楚要想破解盈利難的AI困境,公司必須要建立一個正向的經濟模型。吳圣陽和團隊決定選擇以金融行業切入。
彼時,金融科技正蓬勃發展,得益于過去多年的技術經驗和客戶積累,范特科技在金融行業積累了豐富的Know-How。而為了解決行業復制問題,范特科技建立了商業合作伙伴機制,“通過合作伙伴變成我們的觸手,向外延伸,去觸達更多的客戶。”
成立當年,范特科技營收過億,實現盈利。得益于清晰的盈利模式,范特科技也迅速于2022年初拿到天堂硅谷領投,小苗朗程、國聯投資跟投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但環境瞬息變化,2022年線下受阻后,范特科技的大量線下業務不得不尋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突破方向。
吳圣陽注意到國家正提倡元宇宙成為解決現實社會超復雜問題的全新方法論,同時也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新一代工具。
但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需要一個橋梁去連接,吳圣陽和團隊研究認為,連接的最佳技術AR。
2022年,范特科技戰略方向增加AR板塊。同年年中,講出AI×AR新故事的范特科技拿到了由無錫新投集團投資的Pre-A輪融資,不到半年,范特科技又獲中美綠色基金投資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
而當大模型出現后,今年范特科技將戰略定位確立以大模型MaaS為主,以AR作為“行動”的產品和發展方向。
成立三年以來,幾乎每一年范特科技都在做戰略調整。在談及如何判斷行業發展與自身業務結合時,吳圣陽表示自己看兩層,“底層”和“頂層”,“底層是看核心的生產力技術變革,頂層看國家戰略指導方向。”
吳圣陽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和PC興起,信息時代開始,這個時代持續很久,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只有十年,而第一波AI時代只有三年左右,科技迭代迅速,時代變化也非常之快,必然會導致很多商業底層邏輯或者技術底層邏輯變化,對于科技公司而言,不斷擁抱變化調整自己是基因。”
目前,范特科技團隊共有80余人,產品技術研發團隊占公司總人數80%以上,核心成員來自索尼中國、戴爾中國、曠視科技、云從科技和亮風臺等頭部科技企業,平均行業工作經驗在5年以上。
近期,范特科技計劃持續跟蹤大模型技術,完善MaaS能力。未來,吳圣陽希望范特科技可以成為元宇宙空間中的基礎建設提供者。
猜你喜歡
宇樹科技到“杭州六小龍”,這批“90后軍團”給出了未來產業 “逆襲密碼”
從宇樹科技到當前被熱議的“杭州六小龍”,可以一窺當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