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科技陷多重危機:內卷加劇、業績增收不增利、資本撤離
掃地機器人“領頭羊”石頭科技正站在十字路口。
據官網顯示,石頭科技成立于2014年,后于2020年2月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目前主要從事智能掃地機器人等智能清潔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
如今,面對行業內卷、利潤困局及股東減持三面圍墻,石頭科技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
首先是行業內卷加劇,業內價格戰白熱化。據其最新財報顯示,技術迭代趨緩與跨界競爭加劇導致毛利率持續下滑,境內毛利率降1.56個百分點,境外跌6.74個百分點,研發投入激增56.93%卻難抵成本壓力。
其次是增收不增利矛盾凸顯。雖然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38.03%至119.45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3.64%,銷售費用狂飆接近30億元,拖累整體盈利。
最后是資本撤離引發信任危機。創始人昌敬高位套現近9億元后仍呼吁“耐心”,一度被股民頂上熱搜。此外,多名股東也大量減持石頭科技,其中,“小米系”順為資本更是清倉退出。
種種不利信號引發連鎖效應,導致二級市場恐慌。截止2025年4月14日收盤,石頭科技的股價跌至188.98元/股,較2024年最高點的333.5元/股縮水逾四成。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對華清潔電器加征關稅的政策落地,導致北美市場利潤率進一步承壓。

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石頭科技與AI深度綁定。據《證券之星》報道,石頭科技相關人士表示,“推出的新品已經融入了AI功能,旨在提升產品的清潔體驗”。具體來看,這些AI功能包括RRmind GPT,它使得產品能夠實現智慧交互,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操作體驗;以及Reactive AI功能,它能夠實現動態避障,讓掃地機器人在復雜家居環境中更加靈活、高效地工作。
01
行業內卷加劇,技術同質化與價格戰的雙面夾擊
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內卷風暴。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盡管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2024年全年出貨同比增長11.2%至2060.3萬臺,但第四季度出貨量增速僅7.8%,較前三季度明顯放緩。聚焦于石頭科技,2024年雖以16%的銷量份額和22.3%的銷額份額登頂全球第一,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現實:行業正從技術同質化向創新驅動躍遷,價格戰的紅海不僅仍未退去,反而競爭手段日益激進。
頭部玩家的追覓科技通過仿生多關節機械手和具身智能大模型強化自主決策能力,云鯨智能則推出智能擦窗機器人,石頭科技雖以Reactive AI 3.0動態避障技術和五軸折疊仿生機械臂(G30 Space)構建差異化,但競品在視覺導航、自清潔等領域的突破,仍不斷稀釋其先發優勢。更棘手的是,國內市場掃地機器人滲透率與歐美市場差距顯著,而“以舊換新”政策退潮后,需求增速可能斷崖式下滑。
行業內卷加劇的結果是毛利率承壓。據財報顯示,石頭科技境內毛利率同比下滑1.56個百分點至46.49%,境外市場更因關稅波動與渠道成本攀升,毛利率暴跌6.74個百分點至53.7%。

為維持市場份額,石頭科技采取了激進的“以價換量”策略。2024年下半年,其主力機型Q7 Max系列通過“老品降價+減配促銷”實現價格跳水,標價569歐元的產品實際售價降至419歐元,降幅達26%-27%。這一策略雖推動國內線上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104%,但直接導致毛利率下滑。更嚴峻的是,科沃斯、追覓科技等競品同步跟進降價,行業盈利空間持續收窄,陷入“規模增長但利潤縮水”的惡性循環。
不僅如此,石頭科技的技術短板在專利訴訟中暴露無遺。2024年石頭科技因仿生機械臂技術涉嫌抄襲追覓科技,被法院裁定在德國市場禁售相關產品,導致歐洲市占率暴跌。與此同時,追覓科技推出的毫米級避障功能等產品創新,進一步擠壓了石頭科技的技術護城河。
02
業績增收不增利,規模擴張下的利潤漏斗
2024年,石頭科技交出了一份“營收大漲、歸母凈利潤下滑”的矛盾答卷。
據財報顯示,2024年石頭科技營收同比增長38.03%至119.45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3.64%至19.77億元。這一“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折射出石頭科技規模擴張背后的成本失控。

石頭科技成本結構惡化明顯。2024年營業成本激增49.38%,銷售費用暴漲73.23%,顯示“以價換量”策略的邊際效益遞減。智能掃地機及配件毛利率下滑2.87個百分點至52.07%,境外市場毛利率更暴跌6.74個百分點至53.7%。關稅壓力、原材料漲價及匯兌損失成為利潤殺手。

如此龐大的銷售費用,石頭科技用來大搞營銷宣傳。為搶占熱點流量,石頭科技廣告支出達19.24億元,占銷售費用比重約65%。然而可惜的是,高曝光并未帶來預期轉化。更危險的信號是,銷售費用增速接近營收增速的兩倍。
此外,石頭科技還多試多錯,雖然在洗衣機等業務上投入大量資金,但卻因質量問題引發多起投訴。
據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截止2025年4月14日,通過檢索“石頭科技”,涉及的訴訟量高達近2000條,產品質量問題成為“重災區”。例如一位消費者反映,“在石頭科技購買石頭機器人g20,訂單時間在2023年5月,過了一年就出現大量的問題,回程故障、回洗功能故障導致洗布模式的水排到集塵盒里,污水桶的水箱一點水都沒有。app提示故障,一直反復提示添加凈水,凈水桶的水箱是滿的返修過兩次還未解決,這次又重新送回返修。”

事實上,這只是石頭科技產品質量的冰山一角。
03
資本撤離連鎖反應,減持潮下的信任危機與治理隱
自2020年上市以來,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及“小米系”順為資本等早期投資者,通過多輪減持套現合計超百億元。
2024年,石頭科技順利成為A股“減持王”。
就拿創始人昌敬為例,可謂是精準減持,累計套現8.88億元。2023年3月-9月,首次減持131.24萬股,套現3.92億元,均價291-380元/股;2024年6月,又通過大宗交易減持131.58萬股,套現4.96億元,均價376.88元/股。最有趣的是,每次減持后昌敬均發布“不減持承諾”,但承諾期一結束即重啟減持。昌敬更是被貼上“雙標”的標簽,石頭科技股價下跌時,仍強調“轉型需耐心”,但其個人已減持套現。

其余股東減持也緊隨其后。自2016年B輪領投后,“小米系”順為資本持股9年,2024年四季度持股比例從5.41%降至清倉,按當時股價估算套現約10億元;聯合創始人毛國華2021年套現25億元后,2024年四季度再減持0.12%,持股比例降至1.2%;香港中央結算全年減持956萬股。

行業內卷、利潤困局與股東減持,如同三面圍墻壓縮石頭科技生存空間,此時的AI技術,則是破墻而出的關鍵鑰匙。
這場AI時代的破卷之戰,石頭科技能否取得勝利,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昆侖萬維25年一季度營收17.6億,大幅增長46%,AI業務商業化實現新突破
4月29日,昆侖萬維(300418.SZ)(以下簡稱“公司”)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