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上市,右手套現”,劉強東沖擊“中國首富”指日可待?
正值“知天命”的年紀,劉強東仍在批量打造上市企業。
3月30日,京東集團密集發布的2則公告稱,擬分拆京東產發、京東工業分別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獨立上市。京東產發的聯席保薦人為美銀證券、高盛、海通國際,財務顧問為瑞銀,京東工業的聯席保薦人與京東產發一致,但財務顧問為瑞銀和中信證券。
若這2家公司成功上市,劉強東將手握8家上市公司。包括2家赴美上市的京東集團、達達集團,2家赴港上市的京東健康、京東物流,2022年1月提交赴港IPO審批材料的京東科技,以及如今遞表的京東產發、京東工業。
“京東系”市/估值也將破萬億。據“網經社”報道,截止2023年3月31日15點,京東集團市值4781億元、京東科技估值1978億元、京東健康市值1621.92億元、京東物流市值816.82億元、京東產發估值549.42億元、德邦股份市值182億元、達達集團市值153.35億元、京東工業估值137.35億元。
毋庸置疑,劉強東為最大贏家。3月17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2胡潤富豪榜,雖然身價1350億元人民幣的劉強東未進入TOP20,但如果再加上京東科技、京東產發和京東工業估值的話,還是很有希望沖擊“中國首富”之位的。
“白手起家”的劉強東,究竟如何造就了京東龐大的萬億帝國。
01
利潤大漲而股價大跌,京東不香了?
都知道,劉強東是站在互聯網風口的人物,依靠電商起家。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劉強東初涉足電子商務領域,創辦“京東商城”(原為京東多媒體網),并出任CEO,目前京東商城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集團旗下設有京東商城、京東金融、拍拍網、京東智能、O2O及海外事業部,業務已涉及零售、數字科技、物流、健康、保險、物流地產、云計算、AI和海外等領域。
“處在風口上,豬也會飛”,搭載著劉強東商業帝國夢想的京東集團也真的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14年5月,京東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個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綜合型電商平臺,也成功躋身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公司排行榜。
3月9日,京東集團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據財報顯示,京東集團2022年全年凈營收同比增長9.9%至10,462億元,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由凈虧損36億元轉為盈利104億元;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64%至282億元。其中第四季度表現尤為亮眼,凈營收同比增長7.1%至2954億元,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由凈虧損52億元轉為盈利30億元,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110%至77億元。
分部來看,2022年第四季度京東零售營收同比增長3.6%至2589億元;京東物流營收同比增長32.1%至430億元;新業務營收較上年同期的82億元有所下滑,為48億元;達達集團營收27億元。
事實上,在消費疲軟的大環境下,京東集團能取得如此成績著實不易。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單月全國商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分別為0.5%、-5.6%、-0.1%,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分別為22.1%、3.9%、15.6%。消費疲軟之勢導致2022年第四季度京東商品收入同比僅增長1.2%至2375.99億元。
當然,這份答卷最亮眼的地方莫過于扭虧為盈,而背后的訣竅在于降本增效。
“新掌門”徐雷一度強調降本增效的重要性,并且這一經營策略在財報中有明顯體現。據2022年財報顯示,第四季度京東集團履約開支占收入的比重由2021年同期的5.9%降至5.7%;營銷開支同樣由2021年同期的134億元減少10.3%至12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這段時間包括“雙十一”大促,所以減少的情況很罕見。
02
被迫上線“百億補貼”
不知不覺,距離京東上線“百億補貼”已過去1個月了,但從結果來看平淡無奇。
有一點是明確的,京東“低價策略”的選擇是被逼的。為了應對拼多多的競爭以及京東京喜的失利,京東于3月8日正式上線“百億補貼”頻道。
與此前京東的“百億補貼”僅作為子頻道出現在大促節點,并局限于3C等京東強項品類相比,此次的“百億補貼”在京東APP內擁有一級入口,從大促限定拓展至日常經營,覆蓋全品類,自營和POP商家(第三方賣家)都將參與。
此舉更是被業內視為京東硬鋼拼多多。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此前拼多多就是通過百億補貼,從天貓、京東手中搶走大量的用戶訂單,引爆GMV的爆發性增長。
京東集團CFO許冉表示,“我們預計能夠實現效率的提升,也可以根據不同活動的回報率情況,將部分營銷資源重新分配給大促和用戶獲取。總的來說,我們無意大幅調整全年的營銷預算。”
還有部分業內人士也表示“京東上線‘百億補貼頻道’的根本目的就是爭奪用戶和提振業績”,但投資者卻不認同這種做法。在京東宣布上線“百億補貼”后,京東股價報收177.8港元/股,距最高值284.8港元/股已經跌去38%。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的確讓劉強東以及京東集團“頭疼”。2004年就已經進入公眾視野的京東,硬是讓黃征和他的拼多多給超越了,而拼多多突圍的關鍵就在于深耕下沉市場。
2015年9月,拼多多成立微信公眾號,利用“拼單”開創了社交電商模式,并依靠微信成功切入電商邊緣人群,避開京東集團、阿里巴巴流量爭奪的核心戰場,深耕下沉市場。
再來看京東,其憑借極具競爭力的價格、精確的受眾定位、迅速高效的物流和優良的售后服務而騰飛,這就注定了兩者的市場定位不同。根據國金證券研報顯示,在國內電商市場中,從用戶的城市分布來看,一線城市用戶占比最高的為京東集團,三線以下城市占比最高的為拼多多,阿里巴巴用戶分布相對均勻。
換句話說,京東集團要想獲得增量用戶,就需要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當然,京東也效仿拼多多,2019年為了獲得下沉市場的增量用戶,京東拼購APP更名為京東京喜,并正式開始運營,還與騰訊達成新的戰略合作,試圖通過微信等獨特資源打造區別于京東現有場景模式的全新平臺。
但可惜的是,京東輸了,不僅沒有給帶來增量用戶,反而現有用戶有所下滑。或許,京東這次百億補貼又會重蹈覆轍。
03
分拆上市,互聯網大廠的主旋律
要說什么是京東的最優解,或者什么能滿足劉強東的野心,分拆子公司上市首當其沖。
要問當下互聯網大廠的主旋律,無疑是分拆上市。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將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對此,張勇還表示,“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的確,上市的好處無法窮盡,但最主要的莫過于上市融資。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京東集團分別通過其全資子公司間接持有京東工業、京東產發已發行股本總額的77.95%、74.96%;擬議分拆后,京東集團仍分別間接持有京東工業、京東產發50%以上的股權,劉強東無疑仍是實控人。
據悉,京東工業擬將全球發售募集資金重點用于增強工業供應鏈能力,進一步擴大客群,繼續探索新的市場機遇。而京東產發擬將募集資金用于進一步拓展國內的基礎設施資產網絡,重點關注核心地理位置及戰略物流節點;同時進一步拓展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此外還用于客戶解決方案及服務能力,并持續建設屋頂光伏發電系統等再生能源管理等方面。
但在劉強東緊鑼密鼓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同時,也在連續減持京東系股份套現。
繼去年兩度減持后,3月30日劉強東又小幅減持0.28%京東健康股份,以每股57.6港元的均價賣出京東健康880萬股,持股比例從68.98%降至68.70%,涉資約為5億港元。
事實上,在交棒于徐雷后,劉強東就開啟了減持之路。2021年4月至6月期間通過在美股、港股接連減持京東集團、京東健康的股票,累計套現約66億元人民幣。
總之,劉強東的財富隨著“京東系”布局的完善將繼續上漲,沖上“中國首富”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