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人生的報表4 | 制定個人養老金規劃,養老早規劃、早積累
01
“四步走” 制定個人養老金規劃
“三十歲只想退休”明顯是一句玩笑話。但年輕人在認真考慮養老,卻已成為當下的事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健康長壽,退休生活品質舒適。而養老金的使用趨于剛性,個人養老金缺口持續擴大,且伴隨著養老金替代率持續走低,有必要提前開啟一份科學、合理的養老投資規劃。通過逐步的財務積累,為退休生活做好充足準備。那么,如何開啟一份養老規劃呢?
第一步:算“家底”
首先,借助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對個人/家庭資產情況進行評估,了解現有的“家底”。(鏈接前文《健康的家庭財務報表哪項需補齊?》)
其次,合理預估未來的生活開支。除了對日常開支的預估之外,也要對未來的可能大額支出提前布局,如子女是否有出國留學規劃、是否要購買房產等。
對退休后的開支預估,在不降低生活水準的基礎上,更要結合實際情況,不盲目追求超高標準(按照世界銀行建議,如果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金替代率要不低于70%)。
第二步:讀“政策”
根據我國養老相關政策,養老資金主要源于三個部分: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三者定位不同,互為補充。可根據自身繳費情況,估算未來能從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中領取多少養老金,同實現品質養老還有多少缺口。(鏈接前面的文章《實現品質養老需要多少錢?》)
大家可結合自身情況,參與個人養老金計劃、選擇相匹配的產品。此外,個人養老金享有稅收優惠,大家更要做好“功課”合理開展稅務籌劃。
第三步:定“策略”
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具有不同的收益風險特征,投資者可結合自身風險偏好等因素,選擇不同的產品投資。
資料來源:
1.養老儲蓄產品概要內容引自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和發布的《關于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工作的通知》;
2. 養老理財產品概要內容引自《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第二條相關條款以及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養老理財產品相關產品登記信息;
3. 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概要內容引自《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指引》第六條收益類型相關條款;
4.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概要內容引自《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第三條積累期和領取期設計相關條款;
5. 養老目標基金產品概要內容引自《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第二條相關條款。
選定適當的產品之后,對于資金的投資方式,可考慮:初始投入+持續幾十年的投入。這種方式類似于買房首付+按期還貸的形式。
一次性投入:可優先使用一筆較大額資金,作為初始本金,進行一次初始投資,穩住養老儲備底倉大盤,提升投資效率;
持續幾十年分批投入:有利于降低波動,持續積攢。
投資額要量力而行,根據家庭財務結余狀況,動態調整。
第四步:調“配置”
制定一份養老投資規劃后,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環境、自身風險偏好等都會隨之變化,需要我們定期檢視、優化,確定不同資產類別的配置權重。
長期資產配置是養老金實現長期投資目標和控制風險的重要手段,發揮著控制風險和穩定收益的重要作用。投資者也可以把資產配置交給專業人士來做,例如,目標日期養老基金就是一款配置型的產品,隨著投資者退休日期的臨近,權益類資產的比重不斷降低。
養老投資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過程,其本質在于資產的長期保值增值。因此,需要及早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那就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家人開啟一份“養老投資規劃”吧。
02
戰勝“心魔” 養老早規劃、早積累
漫長的旅途中,繪出安全健康的人生報表,常常要跨越“道理都懂”和“開始動手” 之間的鴻溝。有一些“心魔”可能會阻礙和影響我們為養老早規劃、早積累,我們需要正視它們、戰勝它們。
即時回報偏好:更想拿“桌面上”的錢
心理學家做過一項測試,要求一群人做兩道選擇題:
1、現在拿到100美元,還是一個月之后拿到120美元。
2、12個月之后拿到100美元,還是13個月之后拿到120美元。
第一題,大多數人選擇了現在拿到100美元,雖然等一個月收益就能高20%;大多數則在第二題選擇了13個月之后拿120美元。
這個測試告訴了我們,“遠見”往往知易行難,“眼前回報”的吸引力是強大的。而當桌面上沒有“立刻就有回報”的選項時,人們的行為才會更加理性。
養老儲備是“留給數十年后的自己”的禮物,更想拿“桌面上”錢的偏好,會弱化人們的決策理性和提早啟動養老儲備的決心。
“舒適”的拖延:不想改變
當人們面對未來不確定事件時,總是會努力忽視或者貶低這件事的重要性,以此為借口,沉溺于當前的享受。減肥塑身、戒煙戒酒,都會遭遇這樣的心態。當面對發生在幾十年后的退休養老需求、面對從傳統理財向養老金組合切換時,這種心態或許會更加明顯。
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回避,以及對“保持原樣”的偏好,導致人們也不愿對養老規劃做出改變,或者干脆對即將面對的養老需求視而不見,在“舒適”的拖延中,白白流逝了儲備資金、利用復利效應的大好時光。
確定性偏好:你要告訴我一定能賺多少
要提高養老金賬戶的中長期投資回報,需要開展多元資產配置,賬戶的投資收益無可避免會出現波動,甚至可能出現虧損。對一些小伙伴而言,“賺200元的快樂遠不能抵消損失100元的痛苦”,參與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計劃常常希望能夠“一定保本”,“一定可以獲得X%回報”,而當這樣的承諾不可能呈現在面前時,或者在頻繁查看賬戶投資收益的過程中(查看次數越多,看到的階段性波動和損失也越多),容易產生懷疑、動搖甚至恐懼心理,最終減額參與、拒絕參與或者提前退出養老金計劃,從而失去長期增厚養老儲備的機會。
信息過載和慣性決策:嫌太麻煩,只想“躺平”
選擇太多可能會導致無法做出選擇。有一項著名的消費行為研究顯示,商場里陳列簡約的貨架比琳瑯滿目的貨架,更容易吸引顧客快速完成采購。
養老財務規劃時常也是一樣,你一言我一語,眾說紛紜,信息多、選擇多、產品多、策略多,會讓人不知所措,抵觸去深入了解、分析、比對,選擇和優化最適合自己的方案。結果導致有些人或視而不見,或墨守成規、隨波逐流,未能及時進行適當的規劃決策。例如,因選擇焦慮而直接放棄,升職加薪時沒有及時提高積累金額,當還是“小鮮肉”時權益資產配置比例過低等等,最終追悔莫及。
總而言之,談及個人養老規劃,大家一般首先會聯想到的是“金融”、“理財”、“計算”、“配置”、“避稅”等等關鍵詞,其實從另一個層面看,這更是一場心態和意志力的較量,甚至是反直覺的考驗,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恒心,需要克服惰性、慣性和非理性。讓我們盡早動手,用自制力、自控力,在生命周期中延期消費,精心規劃,完成一項長期、艱難但正確的“工程”,交出一份完整、安全、穩健、靚麗的人生報表!
(數據及圖表來源: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聲明:本資料僅用于投資者教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我們力求本材料信息準確可靠,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及時性不作保證,亦不對因使用該等信息而引發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做出決策。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猜你喜歡
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分類管理促精準供給,三類機構滿足不同需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旨在通過分類管理提升養老服務精準度。民政部發布新規范,力保居家失能老人享受專業養老服務
民政部近日發布了《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基本規范》,這是國家層面首個關于家庭養老床位的行業標準,旨在推動家庭養老床位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