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3年,華為拿下第10個IPO
近日,電源管理芯片廠商、專精特新“小巨人”杰華特科創板IPO順利過會。杰華特是國內目前為數不多的,年銷售額能夠突破10億元的模擬芯片龍頭企業。參照思瑞浦、納芯微等同行企業目前的市值水平,杰華特上市后市值也有望達到數百億元。
在杰華特背后,我們又一次見到了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的身影。2019年7月,哈勃投資向杰華特投資了5154萬元,認購了后者6%的股份。既思瑞浦、天岳先進之后,哈勃投資有望再次收獲一個數十倍回報的項目。
實際上,杰華特的成功過會,還意味著哈勃投資的已過會項目數量終于達到了10個。為了應對美國的制裁,華為在2019年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哈勃投資,大舉進行產業鏈投資。三年之間,哈勃投資化身為“硬科技IPO收割機”,在科創板所向披靡。
起飛之路
杰華特的兩位主要創始人周遜偉和黃必亮都是畢業于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博士,都曾在美國著名模擬芯片廠商凌力爾特工作多年。2013年他們回國創立了杰華特。
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杰華特的發展十分迅速。
首先是估值。2018年7月,杰華特拿到中芯聚源投資,當時投后估值為6.3億元;2019年7月拿到哈勃的投資,估值上升至8.6億元;2020年9月拿到了英特爾的投資,估值上升到了14億。2020年12月,杰華特完成了一輪Pre-IPO融資,該輪融資異?;鸨?,二十余家投資機構入場,估值也上升至22億元。
然后是經營業績。雖然成立早期就有AC-DC芯片銷售,但杰華特成立后的7年時間里未能實現整體盈利。2020年11月股改時,公司尚有4.9億元的未彌補虧損。直到2021年,杰華特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之后,才成功扭虧為盈。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杰華特營業收入分別為2.6億元、4.1億元、10.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995萬元、-2.7億元、1.4億元。
復盤杰華特過去三年的發展,哈勃投資的入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那之后杰華特估值增長了2倍,收入增長了3倍,并成功盈利,進入上市軌道。
那么,華為在杰華特的發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因為杰華特的招股書對最主要的客戶進行了匿名處理,這里不得不花點時間“解包”一下相關信息。
招股書顯示,杰華特2021年最大的客戶是“B公司”,銷售額占比達32.75%。但根據杰華特對科創板審核問詢的回復,杰華特的產品最大的買家其實是“A公司”。B公司是一家經銷商,它只代理杰華特的產品,并且只向A公司供貨。也就是說,杰華特賣給B公司的產品,實際上都間接賣給了A公司。
綜合計算直接和間接采購,從2019年至2021年,A公司向杰華特的采購額增長十分迅速,三年分別為381.61萬元、4387.55萬元、3.4億元。到2021年,A公司貢獻的營業額占到杰華特主營業務收入的32.76%,占毛利的比重為41.88%。
杰華特2018年之前專注于照明類AC-DC芯片市場,2018-2019年開始大力開發以DC-DC類產品為主的全系列電源管理芯片產品。這期間,杰華特推出的多款DC-DC芯片產品是基于A公司的需求而專門研發的產品,并且目前僅面向A公司銷售。
顯然,A公司是杰華特2019年之后產品品類擴張、業績攀升背后最重要的“貴人”。但杰華特未披露A公司的具體名字,已知的信息只有兩條:1、A公司是杰華特的關聯方;2、A公司是一家通訊龍頭企業。至于A公司到底是誰,各位自行推導吧。
這里要說的是,杰華特過去短短三年的發展歷程中,再一次出現了哈勃的被投企業的常見發展模式:哈勃的投資款到位的同時,“A公司”或“B公司”的訂單也同時到來,推動公司業績爆發式的增長。其效果之立竿見影,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騰訊的投資+流量模式。只不過,騰訊聚攏的是一批to C互聯網獨角獸,而華為養出了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
“哈勃家族”總市值近2000億
2019年4月,華為成立子公司哈勃投資,正式吹響了用投資的手段布局半導體產業鏈的號角。哈勃投資初始的注冊資本只有5億元,此后不斷追加。目前哈勃投資注冊資本達30億元,實繳資本7億元,已投資了40余家公司。
哈勃投資為華為帶來的戰略價值已無需贅言。就像華為的輪值董事長郭平曾經表示的:“華為畢竟是一家公司而不是一個產業鏈,所以會通過投資和華為的技術去幫助產業鏈成熟和穩定?!?
這里要說的是,如果把哈勃投資視為一家投資機構,它三年多來的投資業績是非常驚人的。隨著杰華特的過會,再加上6月過會中科飛測,以及8個已經掛牌上市的項目,哈勃投資的IPO項目來到了10家之多。另外,哈勃投資還有美芯晟、矽電半導體等項目正在排隊審核中。
可以說,這兩年半導體賽道最大的IPO基本被哈勃投資一網打盡,例如三代半導體材料龍頭、目前市值近500億元的天岳先進;還有模擬芯片龍頭、市值一度超過700億元的思瑞浦。這其中還不包括哈勃投資以參投基金的方式間接投資的項目,比如目前市值近500億元的納芯微。
粗略計算,哈勃直接投資的、目前已上市的公司市值合計已經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哈勃的持股市值合計約85億元,而它們對應的投資成本不到6億元。也就是說,哈勃投資的已IPO項目平均回報倍數超過了10倍。
哈勃的密集投資并非是單純的戰略投資,而是兼具戰略與財務兩個目的。對于后一個目的,至少有兩個細節能夠體現。
第一個細節是,哈勃投資也會與創始人簽訂關于IPO日期的對賭協議,這通常被認為是典型的財務投資做法。這次科創板過會的杰華特的創始團隊就與哈勃投資簽了對賭,雙方約定,若杰華特未能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IPO,哈勃有權要求回購。
第二個細節是,哈勃投資也會在項目上市后第一時間減持。哈勃投資的已IPO項目上市時間都還比較短,思瑞浦是唯一一家限售股已解禁的公司。而哈勃投資在2021年9月思瑞浦解禁的第一時間就啟動了減持,此時距離投資還只有兩年時間。
自從遭遇美國單方面制裁之后,華為一直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8月12日,華為發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經營業績。新聞稿顯示,2022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016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率5.0%。以此計算,華為上半年的凈利潤僅為150億元。兩相對照,哈勃投資僅以不到6億元的投入,就獲得了近百億元的投資收益,這已經堪比騰訊投資對騰訊的利潤貢獻率了。
就差一個哈勃了?
“認識哈勃的人嗎?有個半導體項目,預計今年收入XXXX萬。”這兩年,微信上類似這樣的求介紹的信息越來越多了。雖然哈勃行事低調,幾乎從不公開發聲,但硬科技融資找哈勃已經成了業界的普遍心態。
大家看中的當然不僅僅是哈勃的資金,而是能像杰華特一樣拿到大筆的訂單,搭上業績爆發的快車。
一年前思瑞浦市值處在700億元的高位的時候,很多模擬芯片公司看的心癢癢。北京一家模擬芯片公司創始人就曾向投中網表示,他們的產品和技術并不比思瑞浦差。在他看來,他們與思瑞浦之間就差一個哈勃了。
與杰華特類似,思瑞浦也是在拿到哈勃的投資后業績迅速爆發,高峰時“客戶A”貢獻了思瑞浦過半的營收。
但是,對于這種心態,有投資人向投中網表示不以為然。在該投資人看來,希望通過哈勃拿到華為的訂單是搞反了因果關系。實際上,任何大企業的戰投部門,都沒有能力影響業務部門選擇哪個供應商。據投中網了解,哈勃的團隊人數很少,它在華為的戰投體系里并不是決策單位。
另一方面,華為的訂單是好事,但過于依賴華為卻未必了。這方面拿到了哈勃1.1億元投資的燦勤科技就是一個反面教材。
燦勤科技原來有濾波器、低互調無源組件、天線、諧振器等多種主力產品。招股書顯示,2017年時各主力產品占營收的比重大致均衡。而在拿到哈勃的投資后,燦勤科技集中發力一個主力產品,那就是華為5G基站采購的濾波器,其他各類產品不僅銷量占比下降,銷售額也大幅萎縮,相當于戰略性放棄了。燦勤科技把自己徹底綁上了華為的戰車,成了一家依賴單一產品、單一客戶的公司。這種情況在燦勤科技上市后也沒有改變。2021年年報顯示,燦勤科技來自第一大客戶華為的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仍然高達68.50%。
然而,隨著5G基站建設放緩,燦勤科技2021年營業收入暴跌了68%,凈利潤則下滑了67%。2022年一季度,燦勤科技營收繼續同比下滑45%,凈利潤同比下滑51%。與此同時,燦勤科技的市值目前也下滑至60億元,與剛上市時相比已經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