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輝,剛剛募了一支“歐洲最大VC基金”
這一兩年,頭部基金們的意志前所未有的整齊。
大家深知風險資本市場已至關鍵賽點,都在緊咬窗口期,邁大步,上規模,拉開與二三線基金的差距。紅杉、啟明、經緯、高榕等多家頭部基金都已相繼或正在完成十數億美元的募資布局。
美元基金賽道的“軍備競賽”正打得火熱,凱輝這頭也沒閑著,另辟蹊徑在歐元賽道搞了個動靜不小的新基金。
7月12日,凱輝基金正式宣布完成創新基金三期的首次關賬,金額超過6億歐元。據悉,該基金的目標規模為10億歐元,將是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VC基金。
這是凱輝繼二期人民幣基金、醫療基金和Web3.0基金之后,今年官宣的第四支基金,姿態也頗值得玩味——并沒有像多數基金一次性完成官宣,而是分批單獨進行。這種有計劃的密集發聲,帶著十足的“秀肌肉”意味,在募資難的年景刷足了存在感,也傳達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
LP陣容依舊是慣常的凱輝特色——高濃度的產業LP。
本期基金首關的LP陣容約有90%為產業資本,包括賽諾菲、道達爾、法雷奧、法國巴黎保險、賽博集團、巴黎機場集團等等。其中不乏老面孔,比如法雷奧也是凱輝人民幣二期基金的基石LP。據悉,凱輝將在后續募資引入財務投資LP以及更多產業投資人。
凱輝創新三期基金主要專注A、B輪到成長期的項目,單個項目金額約在500萬到8000萬歐元之間。
但基金的賽道數量變多了。之前主要4個賽道,數字創新、醫療健康、大消費和企業服務,本次列了足足8個賽道,包括大消費、企業軟件、人工智能、普惠金融科技、數字健康、智慧出行、新一代ToC網絡、綠色科技。
如果有心觀察不難發現,8個賽道其實是之前的拆分細化,而且8個賽道和幾家產業LP(包括未披露)的方向基本一致。
蔡明潑曾在采訪提到,“過去三、四年一直在測試怎么跟行業捆綁在一起,真正來影響行業”。如今細化了垂直賽道,這也是明顯“做深”的信號。
強,但也怪
具體來講,凱輝本期基金給我的印象,主要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階段性勝利”,另一個是有點“怪”。
階段性勝利,主要體現在規模和業績客觀看都稱得上出色。而凱輝的“怪”,也不是真的奇怪,而是與主流基金相異的“怪”,在于凱輝對自身“產業解決方案提供者”而非“財務投資”的定位。
繼2007年開展PE業務,凱輝于2015年啟動創新基金,即VC基金,主要投向歐洲、中國和美國,三個市場各占1/3份額。首期規模3億歐元,二期規模6.5億歐元(2018年),如今三期目標規模10億歐元,基本算邁入了“10億俱樂部”。
整體來看,節奏和規模還算穩扎穩打,暫無大幅跳躍。只是,要考慮到凱輝今年共募了4支基金,合計規模達到約20億歐元。也就是說,凱輝今年新增的管理規模折合人民幣約150億元,這個成績放哪個年景都算得上不俗。
另一不容忽視的,還有本期基金“歐洲最大VC”的標榜。
之前提到凱輝,很多人想到的是“中國人在法國設立的第一支私募股權基金”,現在則多了個“歐洲最大”,跨國基金做到這個份上著實提氣。但我更關心的問題是,一個中國人創辦的基金,是憑何做到了歐洲最大?
另一勝利在于業績。通稿披露,成立于2015年的創新一期基金,賬面IRR近80%,重點是DPI已經2倍。最近聽了不少LP抱怨某些一線基金回款不力,反觀凱輝這期的DPI水平,恐怕已穩贏市場水平。尤其是,撐起這一數字的只有7個部分或全部退出項目,拼多多也是其一,另有20個左右項目待退出(包括去年估值已經超過250億美金的Chime)。
至于為什么要說“怪”。
我在上月《首發|“很fancy”的凱輝,人民幣首關16億》一文曾指出, 作為一家全球基金,凱輝一直有種“覺厲但不明”的模糊感。原因在于業務模式,凱輝主打不同市場的信息差和人脈差,加之去中心化的組織策略,因此行事風格缺乏強有力中心主線,打法沒有那么一目了然。
但通稿一個細節,展露了凱輝的另一種“怪”——凱輝對自身的定位。
通稿寫到:凱輝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打通全球產業生態,為產業投資人提供創新企業投資合作解決方案,并以全球化產業資源賦能創業公司。
“為產業提供解決方案”,這完全不像一家投資機構的業務描述。某種程度,更像一種“企業合作方的表態”。
凱輝的階段勝利,大概就藏在這種“怪”里面。
獨特的站位
凱輝最大的獨特之處,在于“介于金融機構和CVC之間”的獨特站位。
參照凱輝的發展路徑,就是不斷通過達成企業(尤其產業LP)“未被滿足的需求”而壯大起來,進而在客觀上造就了一家基金在募投管退各個環節的獨特優勢。
因此如果用市場主流GP的框架去理解凱輝,很難得到答案。我們可以試著從創始人蔡明潑身上找一找。
蔡明潑本身是非典型的投資人和GP,多年實業經驗,做事有很強的“無界感”。盡管執掌一家全球基金,蔡的行事和談吐仍帶濃濃的閩商氣質,凱輝的畫風也是既fancy又接地氣。
蔡明潑的GP理念幾乎與主流市場背道而馳。他不愛聊打法和賽道,也抗拒財務投資人的價值取向,他總強調自己不是財務投資人,認為常規GP和LP的關系是冷冰冰的。他甚至放言不跟LP做marketing,而是要做LP的方案解決者。
所謂“未被滿足的需求”,一方面是企業國際化的需求。
在投中網即將發布的蔡明潑訪談中,他提到了凱輝成立的起因:多年前,他發現外國企業與中國企業談合作的過程中成功率很低,原因就是跨文化造成的信任缺失。此后,他幫助法國SEB成功收購蘇泊爾,這也是SEB最為成功的全球收購案例。他認為自己可以幫到企業國際化,于是,蔡成立了凱輝,用私募基金的形式幫助企業國際化。
顯然,企業的國際化是個目標,而基金恰好是最佳的手段——股東意味著局內人,是平等對話、深度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最合理途徑。
美國市場的拓展也是相似過程——凱輝的被投企業都要出海美國,于是蔡明潑舉家搬至紐約,和當地基金交朋友,并主動提出“被投想去歐洲、中國發展,凱輝免費幫你”。
毋庸置疑,蔡明潑是個組局高手。在不斷幫助中、法、美國企業“迎來送往”的過程中,凱輝也發展成了全球9個辦公室,150余人的全球化基金。
站位于中、美、歐及東南亞多個國家地區,凱輝可以吃到全球最發達市場的信息差和人脈差所帶來的紅利,這也是凱輝的護城河之一。
另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來自企業CVC無法實現的功能。
如今幾乎所有大公司都開展了投資業務,表面上看好處甚多,比如促進營收多元化,加固主營產業鏈,實現業務協同,通過投資掌握行業最新動向等等。
但掣肘也頗多。比如企業投資大多圍繞主營業務,CVC很難做出單純基于財務回報的決策;大多CVC團隊精簡,項目的覆蓋面可能無法于純粹的PE/VC相比;也有部分“大公司病”的情況,令投資決策流程冗長,導致CVC效率相較低下等等。
蔡明潑具體看到了企業哪些更高層次的痛點和機會,我不大清楚,但至少從我這,確實觀察了大企業CVC的一些現狀。
有位朋友之前就職于某外企500強的戰略投資部,那是一家老牌歐洲企業,響當當的行業頭部。幾個月前,朋友竟離開了戰投部,跳去了某知名VC給大佬合伙人做助理。
對于朋友的“屈尊”行為,起初我并不理解,直至聽了他的解釋——這家大外企的戰投部形同虛設,天天“忙著”搞行研,一年出不了幾次手,流程一走好幾個月。他深感看不到前途,擔心自己“待廢了”,于是果斷跳槽。
但投資之于企業,大多只是手段和工具,背后的目標還是對行業動向的把控,主營業務的加固。在這一語境之下,凱輝的存在——在自身關注的賽道中找到最有行業洞察的產業LP,共同進行賽道搭建,同時獨立于企業之外,持續幫助企業挖掘用于觀察、投資和潛在收購的對象——不管企業CVC本身運轉效率如何,這都是一個很好的觸角和補充。
說得再直接點,緊跟產業變化,發掘產業LP痛點并提供解決方案,為其服務并共享成果,同時保持自主決策,這就是凱輝基金的定位。出發點雖不是投資驅動,但卻在客觀上,至少目前來看,保障了凱輝在募投管退各個環節都擁有不低的下限。
即便在今年這個募資極難的年份,凱輝早已坐擁的世界500強伙伴和old money,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深口袋LP,也是繼北美LP大撤退之后,中國GP重點追逐的對象。得益于此,凱輝規模穩步增長,四處開花。
持續關注并發掘“巨頭”痛點,也讓凱輝的投資和退出保證了一定的前沿和穩定。
比如被歐洲VC視作未來最大機會之一的Web3.0,雖并非凱輝核心賽道,但能在第一時間“成功上車”。就在上個月,凱輝成立了1億歐元專項基金,共同設立方是法國國家投資銀行和加密安全平臺Ledger,前者是其長期LP,后者是其被投企業。
借LP之手“賦能”,實現估值增長甚至退出也是可選項。再比如,凱輝曾于2018年投資AI精準醫療公司Owkin的早期輪次并加碼四輪,經過幾年發展,2022年凱輝幫助Owkin引入產業LP賽諾菲投資1.8億美金,并為其帶來千萬歐元級別的訂單,而Owkin的投后估值也突破了10億美元。
類似案例在凱輝portfolio不算少。都說會投的是徒弟,會退的是師傅,這種生態玩法大概也是凱輝創新一期業績優秀的主因之一。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盡管中國和美國是公認的風險資本最重要市場,相對落后的歐洲創投市場近年也正在快速發展。
Crunchbase顯示,2021年歐洲初創企業融資規模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160億歐元,相比2020年增長近160%。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21年歐洲獨角獸企業的新增數量已超中國,總數也已接近中國。
另據「暗涌Waves」報道,包括BAI、Coatue、紅杉、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General Catalyst以及Tiger Global等數家知名美元VC都在歐洲積極布局,設立辦公室、招攬人才、進行業務擴張。深耕歐洲多年的凱輝或也將因此迎來一波新紅利。
綜上,凱輝是一家獨特的基金樣本,它代表了另一種全然不同的GP理念——區別于“面向LP不斷講性感賽道故事”的金融機構,凱輝基金的“里子”類似企業方案提供者,緊握企業需求而非單純風口,帶著鮮明的“全球產業鏈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