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哈勃化身硬科技IPO收割機
“哈勃投資是華為遭美國制裁背景下專門成立的。”
2020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輪值董事長郭平向外界表示了華為哈勃成立的初心。當時華為哈勃成立僅有半年,還是個年輕的VC。哈勃誕生之初并不被外界看好,畢竟誕生的背景有些悲壯色彩,而且還違反了任正非的三不原則,即不碰數據、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
哈勃一直伴隨爭議,這也同樣表示哈勃注定是VC圈里不一樣的新物種。
2019年9月,華為哈勃成立五個月時出手投資了思瑞普,此次投資又打破了華為內部不投供應商的規定。根據思瑞浦的招股書顯示,華為是其最大客戶占總營收的57%,此次投資后,華為哈勃成為了思瑞浦的第六大股東。
剛開始,哈勃投資的動作并不密集,出手也較為謹慎,前半年只投資了兩家公司。但隨后哈勃出手的頻率越快越快,距今已投資超80家企業。
隨著頻繁投資,業內人士也曾表示,看不懂華為哈勃投資是為了產業還是財務回報。哈勃也確實有突擊入股的事情,意在財務回報的傾向。但實際上,仔細研究哈勃的投資脈絡不難發現,哈勃的投資思路逐漸清晰,基于半導體產業,向上游企業挖掘被投標的。
如今,這個年輕的VC的投資布局清晰可見,并且已經來到了收獲期。
據獵云網了解,目前華為哈勃已收獲8個IPO,其中思瑞浦解禁期剛過,哈勃便拋售股票套現近1個億。此外,還有4家正在IPO流程階段,一旦上市華為下半年又將收獲一批IPO。
隨著被投企業的快速成長,當下的收獲期或許只是哈勃的“前菜”。
華為老兵牽頭,哈勃向產業上游走
在成立哈勃之前,華為的投資一直十分低調。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從 2006 年到 2019 年, 13 年間華為公開的投資并購事件只有 14 筆。一直靠自研技術的華為,對待投資的態度比較保守。根據消息稱,華為內部的投資由二級部門企業發展部推進,雖然企業發展部分管并購、投資,但是真正拍板決定的由常務董事會決策。所以在華為內部,該部門的份量并不重,績效考核不包括投資回報一項。
企業發展部總裁自2018年起由白熠擔任,他也是哈勃投資的董事長。如今已在華為工作超20年,先后在華為企業發展部、金融風險控制中心等任職。
前十幾年一直保守投資的華為,卻在2019年大張旗鼓的進軍VC。這背后離不開市場的變化。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在美國的制裁下,專門成立了哈勃投資,通過投資和華為的技術去幫助整個產業鏈。
在芯片受制裁之前,華為海思一直采用的是Fabless模式,即負責芯片的電路設計與銷售,生產、測試、封裝等環節則外包。所以制裁后,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節需要華為自己研究摸索。
制裁后需要自研技術也凸顯了另一個現實,國內急需一條可替代的國產芯片產業鏈,這也是華為哈勃誕生的最大任務。
從哈勃投資的領域來看,首先華為計劃自建晶圓廠,因此投資領域主要是圍繞晶圓廠所涉及的產業。例如半導體材料、制造、封裝測試等。除晶圓廠所涉及的游shan產業之外,在第三代半導體企業方面,哈勃的布局也較為密集,投資了天科合達、天岳先進等。從投資風格來看,華為哈勃并不“害怕”風險,在被投企業中不乏風險性高成立較晚的企業。芯片行業的初創項目,本身就具備極大的不確定性,而被投企業立芯軟件和阿卡思微電子都2020年才成立的新公司。
(注:圖表信息截至2022年4月)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半導體行業上游不斷深耕的背后,華為哈勃的投資鮮有和海思芯片處于同一個賽道的高端芯片類企業,這也是華為哈勃在半導體產業投資的唯一一條界限。
目前來看,華為哈勃的近幾次投資賽道落在了汽車產業和新能源電池上,例如汽車芯片廠商旗芯微,新能源企業衛藍新能源等。結合華為自身在新能源汽車的布局來看,未來哈勃的投資賽道可能不止局限在半導體相關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上游公司同樣有機會攜手華為。
(注:圖表信息截至2022年2月)
給錢給訂單,一路扶到科創板
打破不投資供應商的規定后,哈勃扶持被投企業的動作不僅僅體現在資金方面,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已上市的被投企業招股書中看出。
2012年思瑞浦成立,自2016年起在模擬芯片賽道發力,2019年7月哈勃7200萬投資了思瑞浦,為后者的第六大股東,持股8%。此次投資之前,思瑞浦便是華為的供應商,為5G基站供應信號鏈芯片。2018年華為給思瑞浦貢獻的收入僅為170萬元,占其總營收的1.5%
雖然是供應商,但是在華為投資之前,思瑞浦的生活并不光鮮亮麗,作為一家小型模擬芯片廠商,2018年,思瑞浦收入1.14億元,虧損882萬元。就在2019年哈勃入股后,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思瑞浦收入增長167%達到3.04億元,凈利潤暴漲至7098萬元。這其中2019年華為貢獻的收入達到1.7億元,占總營收的57.13%。
給了資金扶持之后又給訂單,華為哈勃算是一路給思瑞浦扶到了科創板。
思瑞浦也并沒有讓華為哈勃失望,2019年完成華為哈勃的融資后,思瑞浦的估值為9億元。一年后思瑞浦在科創板上市后,市值達450億元。按照比例計算,此時哈勃的持股市值超過26億元。上市解禁期剛過,華為哈勃減持約16萬股,套現規模約9000萬元。兩年華為哈勃的投資回報超25倍。
從小型企業扶持至上市公司,思瑞浦并不是唯一一家。
2021年11月做陶瓷波導濾波器的燦勤科技登陸科創板,它的主要產品和思瑞浦的產品同樣應用在5G基站。根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4月,華為哈勃以1.1億元受讓燦勤科技控股股東持有的1375萬股股份,每股價格8元。股權轉讓完成后,華為哈勃持有燦勤科技4.58%的股份,為后者的第四大股東。
燦勤科技也是華為的供應商之一,2019年,燦勤科技開始向華為供應產品,2017年-2020上半年,燦勤科技對華為及其控制企業的銷售金額分別為0.20億元、1.38億元、12.86億元、6.8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6.76%、50.87%、91.34%、92.68%。
也就是說走到上市這一刻,燦勤科技九成收入來自華為。
但是有了華為的扶持,燦勤科技的業績也是直線上升,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燦勤科技實現營收1.2億元、2.71億元和14.08億元,增幅分別為126%、420%。凈利潤0.29億元、0.58億元、7.02億元,增幅分別為100%、1110%。
華為認購燦勤科技時,對應的估值為24億元,如今燦勤科技的市值為56.8億,實現了翻倍增長。華為哈勃認購價格為8元每股,如今截至發稿前燦勤科技的股價為14.2元,華為哈勃盈利超8000萬。
從燦勤科技和思瑞浦來看,華為哈勃在盡全力扶持一條成熟的產業鏈。隨著被投企業成功上市,未來發展也會增添一些確定性,被投企業的快速上市,也是在向市場表態,國產企業有能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圍繞芯片、5G、半導體的所有產業鏈,也都終將有條國產可替代的康莊大道。
突擊入股,最快一年半迎回報期
除了盡心盡力扶持被投企業之外,華為哈勃也有幾次“意在財務回報”的投資。
2020年11月東微半導體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招股書顯示東微半導體在提交申請前12月內新增了數名股東,其中便有華為哈勃的身影。
從股權變動的時間線來看,2019年12月,蘇州中和春生三號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將東微半導體1.57%股權、1.84%股權分別以1961.70萬元和2300.00萬元,轉讓給天蟬投資和智禹淼森。轉讓價格為28.25元。這次股權轉讓半年后,華為哈勃低價入股。
華為哈勃是在東微半導體遞交招股書前五個月突擊入股的。2020年7月,華為哈勃向東微半導體增資7530萬元,入股價格為22.61元。占股比例為7%。
此外,華為哈勃入股后半年,2020年12月,國策投資、智禹東微、豐輝投資、中新創投及上海燁旻,分別認購東微半導體新增股份2.26%、2.07%、0.94%、0.38%、0.19%,入股價格為52.54元。
也就是說,在東微半導體上市前一年的三次股權變動中,華為的入股價格最低。如今東微半導體的股價為234元,相較于華為哈勃22.61元的入股價格,翻了十倍。2023年2月東微半導體過解禁期,如果那時華為哈勃套現,可謂是一年半就迎來回報。
同樣在遞交招股書前五個月獲得華為哈勃突擊入股的,還有激光雷達傳感器廠商炬光科技。更能體現華為哈勃突擊入股的是,華為哈勃入股之時炬光科技已經處在IPO輔導階段。
根據炬光科技招股書顯示,2020年9月,華為哈勃以5,000萬元認購炬光科技增發的200萬股股份,其中200萬元計入注冊資本,其余計入資本公積。華為哈勃入股價格為每股25元,入股后持有2.96%股份。公開上市之后,華為哈勃持有炬光科技2.22%的股份。
截至發稿前,炬光科技的股價為154元,比華為哈勃入股的價格翻了六倍。
華為哈勃幾次的突擊入股,在外界看來都有純財務投資的感覺。但其實通過東微半導體和炬光科技的上市表現來看,華為哈勃的入股均給兩家做了背書,上市之后股價一路上漲。
如今在IPO階段的還有中科飛測、美芯晟、裕太微電子等。這家成立四年,還年輕的VC也要開始走上回報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