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大戶正邦科技跨界“進軍”新能源,收深交所關注函,此前虧損排名同行第一
什么!養豬大戶正邦科技(002157.SZ)又雙叒叕收深交所關注函。
2022年以來,正邦科技已連收3份關注函,涉及事項各不相同。
但6月20日的關注函似乎更受市場關注,原因很簡單,2021年養豬股“虧損王”正邦科技擬400億進軍新能源產業。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行業近年大火,這正邦科技莫非也想分一杯羹?
但這400億從何而來?要知道,2021年正邦科技正是虧到姥姥家了,是A股22家養殖企業中虧損金額最高的公司。
這不,與大家有一樣疑問的還有深交所,下發的關注函中重點要求正邦科技說明資金來源。
但在資本市場上,正邦科技此番操作無疑是“滿載而歸”,股價直拉漲停板,截至20日收盤價6.95元/股,短短1日市值暴漲近20億元。按最新披露的股東戶數17.94萬戶來估算,啥也沒干直接“狂賺”11萬元/戶。不過此后股價開始回撤,截至23日午時收盤于6.29元/股
資料來源:富途牛牛。
有人不禁會問,同樣身處行業困難期,但為何正邦科技的虧損金額卻遠超同行公司?應對“豬周期”,正邦科技跨界搞新能源是好個辦法嗎?5億商票資金都拿不出來的正邦科技,這400億又從何而來?
01
深交所監管名單的“常客”
6月18日,正邦科技披露的《關于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簽署<“碳中和”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合作協議書>的公告》稱,公司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簽訂協議,國家電投對公司的土地、能源進行統一規劃,加快布局光伏、風電、綜合智慧能源等產業,力爭在三年時間內,建設生態光伏、風電、分布式及集中式綜合智慧能源約1000萬千瓦,預計投資總額達到400億元左右。
資料來源:正邦科技官網。
正邦科技在產業規劃、配套政策、資源配置、工作協調等方面給予國家電投支持和幫助,優先篩選生態能源用地、養殖場等屋頂資源,與國家電投簽署屋頂租賃協議,為國家電投投資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對此,正邦科技表示,公司與國家電投簽署合作協議書,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揮雙方產業優勢,提升雙方市場競爭力,實現合作共贏;另一方面則為公司的轉型發展助力,通過對農業的空間立體利用,借助光伏、風力發電等優勢,打造農業智能化及節能化,為公司經營賦能,促進公司未來的業務發展。
合作雙方是何來歷?
正邦科技作為江西省規模最大的農業企業之一,生豬養殖規模居行業領先,“種豬育種-飼料加工-獸藥-商品豬養殖”產業鏈較為完整,具備很強的競爭實力。
再看國家電投,作為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位列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第293位,業務范圍覆蓋46個國家和地區,實力更是不容小覷。
如今強強聯合下,不少網友調侃道,“真遇上風口,豬也能飛”、“碳中和豬來了”。
如此轟動的大事件也引來監管“問候”。
6月20日,針對上述事項,深交所對正邦科技下發問詢函。
深交所要求正邦科技結合主營業務,詳細說明與國家電投開展本次合作的背景、目的與具體合作方式,與公司現階段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發展規劃是否匹配。
此外,深交所還要求詳細說明正邦科技在本次合作中需承擔的義務,預計投入的資產規模或投資金額,以及本次合作對公司可能產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的生產經營狀況、流動性情況及本次合作所需的資金來源等,說明是否存在資金狀況等條件不足以支持相關項目開發等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靈魂”拷問中,深交所還捎上近三年正邦科技簽訂的框架協議,要求公司列示近三年披露的所有框架協議、合作協議、意向協議的后續進展情況,包括公司在相關合作事項中的具體投入情況和項目實施進展、獲取訂單和確認收入情況(如有)等,無實質進展的請說明具體原因,以及與前期公告內容是否存在差異。
事實上,這并非2022年正邦科技首次被監管“問候”。
2022年3月以來,正邦科技已收到3份關注函和1份年報問詢函,成為監管名單的“??汀薄?
02
一年虧掉近2個小目標,逾期商票超5億
據財報顯示,正邦科技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76.70億元,同比下降3.04%;利潤總額-190.79億元,上年同期盈利59.91億元,虧損額在4000余家A股公司中位列第三位,在A股22家養殖企業中位居首位。在上市的4家豬企中,正邦科技資產規模最小,但虧損額卻最高。
對于巨額虧損,正邦科技歸因于受“豬周期”等影響,生豬銷售價格持續下跌、飼料原料價格大幅上漲、淘汰能繁母豬及后備母豬等。
這個“窟窿”對于正邦科技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要知道2014年至2020年其利潤總額之和也僅為100.4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正邦科技2022年一季度并沒有好轉,延續虧損。當期實現營業收入64.90億元,同比腰斬,利潤總額-26.61億元,上年同期盈利2.29億元。
不僅如此,另據正邦科技于6月8日發布的5月生豬銷售簡報顯示,1~5月累計銷售生豬409.44萬頭,同比下降24.34%,累計銷售收入42.50億元,同比下降71.07%;其中5月單月銷售生豬74.97萬頭(其中仔豬31.24萬頭,商品豬43.73萬頭),同比下降54.42%、環比下降18.39%,銷售收入7億元,同比下降80.82%、環比下降8.97%。
換句話說,正邦科技2022年前5個月銷售端仍未見改善,上半年營收預計同比將繼續大幅下滑。
再來看正邦科技的現金余額,2022年3月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7.06億元,較年初大幅減少11.11億元。
當然,正邦科技也在積極“自救”,為了補充流動資金,5月20日發布公告稱,根據當前行業以及公司生產經營實際情況,擬終止部分區域新建產能。
事實上,比業績虧損更可怕的是商票逾期。
6月9日,正邦科技公告稱,受豬周期影響,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部分商票逾期未兌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兌付余額合計5.42億元。
昔日江西養豬巨頭,如今連5億資金也拿不出來了。
03
逆勢擴張為虧損“罪魁禍首”
談及生豬養殖行業,就不得不提“豬周期”。
正如百度給出的解釋,“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簡單而言,就是豬肉價格高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到很低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我國生豬養殖行業是萬億級別市場,但行業極度分散,以農民散養為主,導致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但相比于個別養殖戶,上市企業能夠調動資金的能力明顯偏大,這便讓一些豬企萌生“豪賭”的念想,即在豬肉價格低時選擇加大投資。
2018年8月非洲豬瘟爆發,活豬禁止跨區域運輸影響,豬價開始下降;但2019年3月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造成的產能出清嚴重,供給不足影響,豬價開始上漲,在高位震蕩一年之久。
在此背景下,大型養豬企業瞄準市場,紛紛投資新設養豬項目,擴大產能。
以正邦科技為例,在2019年生豬出欄量不足600萬頭的規模下,提出“2020年生豬出欄將在900萬至1100萬頭”,為實現此目標,2020年更是全面推出“四搶”戰略,即搶母豬、搶仔豬、搶養殖指標、搶人才,不惜舉債。
毋庸置疑,舉債擴張的確讓正邦科技嘗到了“短暫”的甜頭,2020年生豬出欄量達955.97萬頭,成為全國第二大養豬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0.53%至491.7億元,利潤總額更是暴漲251.49%至59.91億元,也迎來了上市以來的高光時刻。
但人總是“貪婪”的,不是嗎?
在其他豬企已在2020年停止擴張的情況下,正邦科技似乎還沒有“贏”過癮,愈發激進,仍在加碼養豬業務。本來想著再收一波韭菜,結果自己卻成了韭菜。
隨著2021年生豬養殖行業進入“低谷”,豬企均深陷虧損泥潭。
激進擴張的背后,正邦科技的資產負債率也在飆升,2022年3月末已高達97.03%,比2020年末的58.56%大幅增加近40個百分點,由此引發債務危機。
對于正邦科技出現巨額虧損的原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譚浩俊指出其在三個層面存在決策失誤。
宏觀層面,存在著一些不太科學的現象,在前兩年生豬市場價格一路上升的情況下,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相關職能部門提出要求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由于高額利潤,造成整個產能快速擴張,企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現象。有業內人士提醒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但有關部門仍在鼓勵地方政府促使投資者養豬,這就必然帶來整個的產能過剩。此外,很多小型養豬場被治理,這造成一些已有的生豬養殖場消失。
中觀層面,由于地方政府決策錯誤導致了本地區的生豬供應出現問題,不斷鼓勵企業及投資者建立新的生豬養殖場。一旦各地都在新建,最終的產能則會大大超過市場所需求的狀態。
微觀層面,企業的決策不科學,沒有在充分了解整個生豬市場產能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擴張且只顧眼前利益,這也是導致企業出現嚴重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
深陷債務漩渦的正邦科技,能否搭乘新能源實現自救,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200億“養豬大戶”怎么了?上半年銷售收入降超七成
養豬大戶正邦科技發布的最新生豬銷售情況簡報顯示,公司2022年6月份銷售生豬75.08萬頭,環比上升0.14%,同比下降52.64%;銷售收入6.62億元,環比下降5.39%,同比下降78.30%。養豬大戶正邦科技跨界“進軍”新能源,收深交所關注函,此前虧損排名同行第一
深陷債務漩渦的正邦科技,能否搭乘新能源實現自救,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養豬大戶跨界新能源被問詢,回復稱:租賃形式推進,合適時機再投錢
“養豬大戶”跨界新能源引深交所關注后,6月22日晚間,正邦科技回復問詢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