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康集團開盤破發大跌超10%
港股迎來一家抗疫概念股。
5月18日,云康集團登陸港交所,每股發售價7.89港元,開盤破發,截至發稿前跌超10%至7.10港元每股,市值43.54億。
云康集團是中國的一家醫學運營服務提供商,為中國醫療機構提供全套診斷檢測服務。隨著核酸檢測日益常態化,云康集團的暴利生意也隨之走向臺前。
受益于疫情紅利,云康集團的業績得以扭轉,2020年和2021年,僅核酸檢測收入就為云康集團分別貢獻5.47億元、9.86億元,占其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5.6%、58.1%。
扭虧為盈的背后,靠核酸檢測生意
目前,云康集團主要在中國內地市場給醫療機構提供全套的診斷檢測服務,具體來看,分別為診斷外包服務、“醫聯體”診斷檢測服務、非醫療機構提供的診斷檢測服務。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期間及2021年前4個月,云康集團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96億元,6.78億元、12億元和4.55億元。其中,來自診斷外包服務的收入比重最大,分別占到同期總收入的75.3%、68.3%、71.5%及64.6%。
但診斷外包業務的毛利率不高,云康集團希望推進其他業務來減少對診斷外包業務的依賴,因此在銷售上下了不少功夫。招股說明書顯示, 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云康集團的銷售開支分別為1.87億元、1.93億元、2.19億元,分別占到同期總收入的31.4%、28.4%、18.2%。
這反而進一步壓縮了云康集團的利潤空間,截至2018年-2019年,云康集團年內凈虧損分別為5034.4萬元和3154.4萬元。
直到2020年,疫情“黑天鵝”突襲,云康集團才迎來轉機。憑借核酸檢測,云康集團開始扭虧為盈。
招股書顯示,2020年及2021年,云康集團毛利率分別為54.6%和53%。其中,COVID-19檢測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3.6%和56.8%,而非COVID-19檢測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7.2%和47.7%。
COVID-19檢測業務即核酸檢測業務,在核酸檢測需求高速增長以及高毛利率的雙輪驅動之下,2020年和2021年,僅核酸檢測收入就為云康集團分別貢獻5.47億元、9.86億元,占其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5.6%、58.1%。
云康集團也狂瀾業績頹勢,實現扭虧為盈。2018年至2021年,云康集團的總收入分別為5.96億元、6.78億元、12.00億元和16.97億元,2019至2021年的復合增長率為58.22%。其中,2020年及2021年云康集團凈利潤分別為2.60億元和3.82億元。
可以說,云康集團受益于新冠疫情的巨大紅利,才得以快速扭轉業績成績。
業績可持續性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中國的診斷外包服務市場有超過800名市場參與者,按收益計,其中云康的市場份額為3.0%,是該市場的第五大提供商。
然而與行業第一41.4%的份額、行業第二22.3%的份額相比,云康集團的競爭力稍顯遜色。
目前,我國第三方醫療診斷市場逐漸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云康集團面臨的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了核酸檢測資質,產能進一步提升,國家持續下調核酸檢測費用,相關企業的利潤率將直接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公司的業績。
早在2021年,就有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受到核酸檢測費用下調的影響,“核酸檢測概念股”們失去了往日的風光。圣湘生物去年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8.36個百分點,之江生物核酸檢測試劑業務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13.85個百分點。
未來,在疫情紅利結束之后,核酸檢測企業的業績能否可持續增長,存在疑慮。
云康集團的招股書中提到,后續新冠檢測方面收入會減少風險,但是這幾個月新冠檢測成了常態,預計2022年公司業績還會大幅增加,但其業績可持續性依然存疑。隨著其上市首日破發,能否承載起二級市場的期待,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