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市場,做好投后有多難?

        投中網喜樂2022-03-28 15:45 大公司
        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史中「遍地是黃金」的時代早已遠去了。

        最近在學習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學,為了入門趕緊網購了《管理的實踐》(下稱“管理”)。德魯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也就是說,如非特別需要,這樣的“專業性書籍”我通常不會耳聞。

        讀這本書,的確是為了本文有個權威的reference。

        2002年,93歲的德魯克拿到了老布什授予的“總統自由勛章”,這是一個美國公民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在授予現場,老布什高調宣布,德魯克提出的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是他對世界管理學界做出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知道德魯克的人對他的學說應該有大致的了解,老布什提到的“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正是出自于《管理》。書中的原話是,“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唯一能讓個人充分發揮特長,凝聚一致方向,建立團隊合作的原則。”

        也正是《管理》這本書,管理學的概念才首次系統性地誕生于世,后人對待管理學的討論也從此變得有的放矢。當然本文無意寫書評,只是想借靠“巨人的肩膀”,討論一些我所關心和好奇的事情。

        首先,先透個底,德魯克老先生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這樣的真知灼見,簡直是本文討論的精髓。

        其次想感嘆一句,任何事一旦與文學掛鉤,再稀松平常的規律都能沾染上一絲意味深長的美。

        比如我在查資料時,發現有自媒體將普利策新聞獎得主Ellen Goodman的話術拿來形容VC的退出:「優雅地離開」是有訣竅的,它始于認識到一份工作、一個人生階段或一段關系何時結束的遠見,然后放手。

        對VC/PE來說,「優雅地離開」代表著一個案子從投資到退出最好的ending。然而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史中「遍地是黃金」的時代早已遠去了,風投進入精細化投資與管理的發展周期,這意味著VC們優雅離開的難度變高。

        德魯克也曾秉持過一種觀點,即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正在逐漸成為限制因素而非驅動力量。知識正在成為最為關鍵的生產要素。

        在本文,我更傾向將“知識”理解為專業能力。

        對應到今天,VC/PE們的確變得越來越專業,基金的體系越來越完善。著眼于眼下的話,有一些共通性明示了VC/PE的變化風向:「投后管理」正在被VC們瘋狂談論。

        他們在用相似的話術,向媒體、潛在的被投企業、同行、LP展示,他們除了錢,還有什么;除了錢,他們還剩什么。已經很少有機構甘于只做一名單純的財務投資者。

        而我好奇的是,假設將投后管理亦歸類為管理學支下的細分學科之一,VC們將這門課學得怎么樣了,而本文就妄圖通過幾個問題深入討論下「投后管理」,看看VC們譜寫了一版怎樣的投后現實主義傳說。

        1) VC做投后管理的出發點是什么?

        2) 投后搞人海戰術,合理嗎?

        3) 現在的投后,有沒有剝奪創業者自身的價值?

        4) 投后管理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什么?

        “我打了通電話”


        想先說說發生在2017年的三件事兒。

        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有一絲被命運特地安排了的關聯。

        第一件事,2017年2月,和君集團出版了一本書叫《賦能式投資》。文章的內容從該書的副標題可一覽無遺:3G資本的投資并購與投后管理之道。根據我的不完全統計,在這本書被翻譯之前,“賦能”這個詞兒還沒有被投資人們大張旗鼓、巧合連天的運用。

        書的原版題名為《The 3G way》,出版于2014年夏天,和君資本的副總經理南春雨——亦即本書的翻譯,將3G資本的投資方式概括為:賦能。不久前我將書從頭翻了兩遍,對3G資本能提前中國VC/PE 20年的時間將投后管理做得如此深度、到位,而深有感觸。

        第二件事,2017年4月,作為媒體從業者,我不免俗地和其他同行朋友一起報道了高瓴對百麗的531億港元Buyout。這是一起奠定高瓴式投資的里程碑案例,當年分析高瓴價值投資的文章隨處可見。

        別誤會,我承認有些故意賣弄時間的巧合,收購案和書的出版沒啥關系。真正巧合的是,36kr一篇分析高瓴資本的文章中披露過一個細節,在百麗案之前,張磊專門拜訪了3G資本,后者最名于世的就是獨到的投后管理之道。

        而百麗一案盡乎是3G資本投資模式的中國翻版:先尋找成熟企業標的,控股收購后著重投后管理——也就是管理層大換血,輸入新的管理模式。還有一個小八卦是,2019年底,張磊在自家書房中錄了一段視頻,《3G資本帝國》赫然出現在書架上。

        第三件事,2017年下半年我拜訪了某外資基金,聽大佬講述了基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故事歷程。當時拼多多已經勢如黑馬,大佬亦是拼多多第三輪融資的投資人之一。于是我問了大佬一個平凡的問題——您是怎么拿到份額的?

        “我打了通電話”,大佬說。

        這句話聽的我深以為然,主要也不是第一回或是第二回聽到了。在2017年上下,很多投資人靠“電話”(有時會直接帶人)順利投到寶,這些投資人一般都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創始人除了錢之外真正的需求。

        比如直接了當地先解決創始人在創業中的難題,這一招直到今天也屢試不爽。

        上面講的三件事兒,幾乎滿足了VC/PE對投后管理大致模樣的理解。當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VC為了搶項目,“打一通電話”是他們最核心的投后管理;高瓴張磊的價值投資模式太重,不是一般有錢人能學得來的。

        2017年是一個時間節點,無論如何投后賦能這個詞兒算是火了。

        Teenage sex


        兩年前在一場線下投資人活動里,我曾聽到一個投資人講述他對投后的理解,聽的我深以為然。

        他用teenage sex來形容投后,“人人都在談,但沒多少人知道該怎么做,人人都以為大家都在做,于是大家都聲稱自己也做了”。沒錯,這段話本是15年左右用來概括大數據的,這位投資人用在投后上竟無傷大雅,畢竟三人成虎這樣的事兒在創投圈也不算稀奇。

        在《管理的實踐》這本書里,德魯克有個經典三問: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我們的事業將是什么?我們的事業應該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 What will be our business, What should be our business)

        投后管理,無論是作為“募投管退”中的一項,還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相信,一定有一部分VC/PE從業者直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為什么要投后管理。不同的原因,觸達了不同的發展支線。

        于是我真拿“究竟什么是投后管理”問了一圈機構,倒是沒有抱著“弄個大新聞”的心態,只是好奇面對項目,機構們是如何給自己定位的。

        經緯中國向來很坦誠,表示“做投后還是因為要搶項目”。另一家投后團隊超過70人的中科創星合伙人李浩告訴我,他們做投后基于一種判斷,“未來投后賦能將占據投資機構,尤其是早期機構50%以上的實力。”

        也就是說,投后管理并不是、也不應該是單純的為企業犧牲奉獻,雖然我也的確收到了諸如“投資人就應該幫企業成長”的反饋。

        依我從聊下來的機構大佬和PR的口徑中可以感受到,絕大多數機構以為給創業者提供越來越精細的投后服務為榮。然而實實在在在做投后服務的同事們卻存在著微妙的態度。

        硬科技投資人Joy和我說,他們投后同事都被叮囑過,出去要堅決保持一切以創始人至上的統一口徑。

        負責過投后的譚詠對我坦言,他理解的投后更像是一個成本部門該有的產物,“花自家的錢,為創業者干活”;后來他以投后過于事無巨細且晉升無望為由,選擇離職。

        在一家清華系基金工作的投資人趙寧向我透露,自從他們投了出來創業的教授后,“我們的投后就跟保姆似的24小時跟著伺候。”

        一家基金規模超百億的機構品牌總監說,LP重視GP投后的程度影響著他們是否決定投資的決策。

        大家都在做投后,但投后究竟是為了給創業者當保姆,還是作為機構的成本部門不受重視?這就更像teenage sex,誰都在說,誰也說不清。

        “女友和媽”


        聊了一圈下來,大盤子的基金投后基本有兩條共性:人海戰術、部門越來越精細。數字能體現一部分,眾所周知的是經緯的投后部門細分到了10個;源碼推出過至少28套投后服務產品。

        而如果以中科創星為例,其投后團隊人數超過70人,目標今年沖到100。他們向被投企業提供名叫‘四程六幕’的產品賦能體系。“四程”指硬科技企業的四個主要發展階段,即初創期(企業產品驗證)、開拓期(商業化突破)、快速發展期(規模增長)、成熟期(第二增長曲線);基于不同階段的企業發展訴求,進行針對性的“六幕”服務——投行服務、品牌宣傳、創業培訓、政策咨詢、人才獵聘、產業發展,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找人、找錢、找客戶”的關鍵堵點。

        但投后應該人越多越好嗎?投早期的盈動資本投后總監盧杏娟給了我一個有點復雜的答案。

        “理論上,人數應該越來越多,因為投資的項目每年都在增加,投后的事務也越來越多。但并不是人數越多越好,企業要求降本增效,基金內部管理同樣也需要,早期機構的投后團隊的成員都是身兼數職。目前我們投后也沒有擴充成員的打算。”

        目前盈動資本投后團隊10人,據了解在同類基金中屬于相對配置齊全的。

        人海戰術的確是深口袋才有的資本,對此我向這些機構提出了一個問題:投后團隊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了(從給項目選址,到幫項目融資,再到替項目提前找出可能會存在的困難),那么項目自身的價值何在?

        很可惜,問了一圈,要么覺得我是杠精,要么告訴我“這是我的工作”。

        也不是沒有有趣的收獲。首先,我知道現在VC們在用自己的專長,將投后服務盡可能標準化、產品化。其次,一些機構正在做投后減法,比如a機構是“投一個,退一個”,以保證投后管理的效率最大化;b機構選擇性提供投后服務,只針對重倉型項目,目的是提高項目估值,謀求好的退出。

        當然,不是所有機構都在做投后——即使他們說自己在做。趙寧傳授了我一套粗暴法則來辨認一家機構是否在認真做投后。

        趙表示基金分兩種,一種靠賺管理費為生的,一種以賺carry為目的的,前者通常不會舍得拿錢養個投后班子,相反后者更愿意承擔風險做投后。

        一個國資背景下的產業資本老大就曾私下對我透露,他們的投資策略是先確定自己押中兩三個項目——能給LP交差,其他的放開來投。據我所知,這家產業資本加上保潔阿姨團隊不過10人,沒有余力專門做投后。

        當然我不認為人們真的相信投后是一種奉獻,這一行注定了底色是現實主義色彩。但還是回到那個問題:投后管理應該是什么?我搜集到的素材里,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分兩個派系:

        1) 投后管理應該直接與退出/LP掛鉤;

        2) 投后管理應該對創業項目負責。

        這兩個派系中間橫亙的是一道鴻溝,商學院同學應該都比較熟悉,也就是agency conflict(代理沖突)。這就衍生出了一道哲學命題:當投后出現agency conflict,機構該選陪伴創業者長跑,還是堅定擁護LP利益?

        對善于分析利弊的投資人來說,不知道這道題的難易程度,是否可以比肩“女友和媽”。另外誰又能確定說為LP負責的真這么想?說陪創業者長跑的真這么干?

        誰都別想在太陽底下找到答案。

        投后的割裂


        盧杏娟和我分享了她的一個投后案例:“盈動資本在投資小電科技之前,投資了創始人前一個項目「空格」,當時唐永波剛從阿里離職創業,起步階段在我們的辦公室里辦公,后續遇到了發展瓶頸進行業務轉型,我們全程參與了他的轉型全過程——幫他研究行業發展、打磨商業模式、把控融資節奏等等,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小電科技的天使投資人,順利等到了這個獨角獸。”

        這樣的案例,基本上每家基金都能脫口而出那么一兩個。然而我們都知道,這能說明投后的重要性,但無法證明投后的必要性。

        說回德魯克,他的經典三問之后就是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在我淺薄的理解范圍內,目標管理指代了能夠幫助實現目標的工具與程序,自我控制則是指管理者需要反省上述目標與程序是不是合理。

        這亦是我的疑問:投后的邊界在哪里?將投后精細到流水線程度是否合理?

        德魯克是這樣說的,我大致總結一下。

        1) 我們無法完全依靠制定程序來規范行為,正確的行為從來都不能被“程序化”;

        2) 只有在早已經過判斷和檢驗的重復性作業上,程序才能夠派得上用場;但能否在看似例行公事的程序中,迅速分辨是否依程序而行,需要根據判斷來做決定;

        3) 把報告和程序當作上司控制下屬的工具,這是最普遍的無用方式。

        對應到如今的投后管理上,我覺得亦能得到三個問題:

        1) 投后管理是否需要被標準化與可復制?如果需要,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依賴標準化與可復制?

        2) 標準化的投后服務,究竟多大程度上提供了有效的投后服務?在個性化的投后服務面前,付出的代價與產生的效能是否能維持正向比?

        3) 在投后管理中,冰冷的數字或者回報是否能夠全權代表投后的專業性?

        以上三個問題我或多或少從一些機構那里拿到了答案。毋庸置疑,效能最大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將盡可能多的工作標準化、可復制化,但大基金的投后故事注定是不可復制的,中小基金除了奮力直追但望洋興嘆也別無他法。

        投后管理,至少現下這個階段,是有門檻的。

        在現實世界,投后正面臨著更高的期待:究竟幫項目方提高了多少估值,是否幫基金找到了更好的退出,能不能有效且實際地幫助基金募資等。反之,如果做不到以上這些,看上去就是無效投后了。

        譚詠告訴我,在他的投后工作中他常常感受到無奈與難以產生價值感,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投前與投后的割裂,“有時你會發現項目在面對投資經理和面對投后,是兩副面孔。很多時候你也很難與創始人溝通,他太專業了,這意味著他也太受限了。”

        不難理解。我們都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和趙寧聊天的末尾,他反問了我一個問題,問的我深以為然:同樣是投資行為,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和一級市場一樣,選擇好的企業標的,再以更高的價格退出,為什么二級市場的投資鮮少需要投后?

        “偉大的企業與平庸的企業之間,相差的又何止是保姆式的投后呢?”

        應要求,譚詠、趙寧、Joy為化名。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博望財經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博望財經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聯系(微信公眾號ID:AppleiTree)。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图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亚洲乱淫久久|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色图.com|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观看久久|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 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图色40p|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