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航天完成近2億元A輪融資,精準對標SpaceX,瞄準“液體可回收復用火箭”
1994年NASA推出了“技術轉移計劃”,并拿出了每年預算的20%用來支持商業合作伙伴協助研發新技術,這開創了“太空商業”的新市場。
維珍銀河、藍色起源、SpaceX等民營航天企業相繼誕生,入局太空商業市場,也催生了新的“太空淘金熱”。
但要想實現商業化,傳統火箭的成本結構顯然不能滿足高頻次的發射,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創新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方案成為了民營航天企業們的共同探索。
1月18日,瞄準“液體可回收復用火箭”的深藍航天宣布完成近2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真成投資領投,德同資本、歐瑞資本、銀河系創投、卓源資本共同投資。
本輪融資資金將繼續用于星云-1液體火箭的研制、火箭可回收重復使用技術的驗證及發射準備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后續,深藍航天將會持續加強星云-1整箭研發、雷霆系列發動機研制、3D打印增材制造工藝及可回收重復使用能力的測試與研究。
深藍航天CEO霍亮也表示:“利用回收復用運載火箭構建下一代空天往返運輸系統,是人類開發宇宙空間資源和走向“深藍”的關鍵之一。”
圖:深藍航天CEO霍亮
而目前,有且只有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下稱SpaceX)擁有入軌級可回收運載火箭技術。截至2022年1月7日獵鷹9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49顆星鏈衛星,SpaceX已經實現了79次火箭復用飛行,101次起飛級成功著陸,單枚運載火箭的起飛級最多重復使用達到11次。
SpaceX液體可回收復用技術的實現,從量級上改變了火箭發射的成本機構,太空商業也才真正有了可能性。
這些耀眼的成就在短時間內無人超越,與此同時,國人也難免心存期待:中國何時能夠掌握可回收運載火箭技術?
深藍航天正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精準對標Space X
深藍航天自成立以來聚焦液體可回收復用運載火箭方向。從技術來看,深藍航天對標首個實現入軌級運載火箭回收復用的SpaceX,采用液氧煤油垂直起降技術路徑。
霍亮在接受獵云網的采訪中也透露了團隊在技術路徑選擇上的思考:“從商業化角度來看,垂直起降更符合商業化的要求,在可接受的成本和時間內可以實現大規模發射,而從現實實踐來看,SpaceX也已經先例證明這項技術的可實現性。”
事實上,液體火箭發動機在火箭回收領域有著顯著優勢,特別是針栓式液體火箭發動機,其推力可靈活調節,具有多次重復啟動能力。
深藍航天選擇了針栓式液體火箭發動機作為自己的研究攻關方向。目前已成功研發“雷霆-5”液氧煤油發動機——該發動機真空推力達50 kN,通過100千瓦級電機調節氧化劑和燃料泵轉速,可實現50%-100%推力調節,并成功應用于“星云-M”火箭的米級、百米級VTVL試驗。針栓式噴注技術可以在調節推力的過程中抑制不穩定燃燒,減少震蕩,以實現平穩的推力調節功能。
此外,雷霆系列發動機使用液氧煤油作為燃料也具有獨特優勢,該種推進劑組合可以提供更高的密度比沖、更大的運載能力,并且使用操作安全性更高、工程上更成熟可靠。
除了針栓式發動機、液氧煤油燃料外,深藍航天在火箭發動機制造技術上也采用了創新性的3D打印技術。霍亮告訴獵云網,傳統發動機制造技術的市場供應商受限,而3D打印技術市場供應商更多,來源廣泛,可以大幅縮短產品制造流程和零件數量,降低成本也降低了故障概率。
據介紹,“雷霆-5”發動機全機85%重量的零件都由3D打印技術制作,是國內首型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針栓式液氧煤油發動機。
圖:“雷霆-5”發動機試車
深藍航天此輪融資的領投方真成投資創始合伙人李劍威對其技術路徑也表達了認可:“深藍航天沒有為了迎合投資人的關注去做固體火箭,也沒有追逐風口上的液氧甲烷等燃料類型,而是專注在可回收技術,在供應鏈上做了大量的革新,擁有獨立的供應鏈能力。”
在飛行試驗上,深藍航天也精準對標Space X的研發歷程。
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研發歷程具有“由小到大、由簡入繁”的特點。首先,SpaceX研制了小型可回收測試火箭“蚱蜢”(Grass Hooper),進行低空、低速的懸停與著陸測試,這一過程在此之后被稱為“蚱蜢跳”。從最初僅僅跳起1.8米,到第四次試驗實現百米級VTVL(80米),第八次試驗實現公里級VTVL(744米),SpaceX獲得了大量火箭VTVL回收技術有關數據,為下一步更大規模的測試版獵鷹9號火箭VTVL飛行積累了經驗。
而深航藍天在攻克了核心技術后,縮短了這一歷程。
國內首家實現垂直回收試驗的火箭公司
2021年7月,深藍航天完成了首次垂直起飛和垂直降落(VTVL)自由飛行,即被稱之為“蚱蜢跳”的運載火箭垂直回收飛行試驗;10月,深藍航天再次成功完成百米級VTVL垂直回收試驗;并將按計劃執行“星云-M”試驗箭的公里級高空垂直起降回收飛行試驗,以及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雷霆-20” 的整機試車。
圖:2021年10月,深藍航天再次成功完成百米級VTVL垂直回收試驗
短短三個月,從米級到百米,深藍航天創造了中國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試驗最大飛行高度103.2米。
其中“星云-M”1號試驗箭,已經歷了三次地面靜態點火測試和十米級、百米級VTVL試驗,總計工作時間超過200秒;所配套的“雷霆-5”發動機成為國內第一型經過多次實際飛行重復使用的液氧煤油發動機,累計工作次數超過10次、累計工作時間約600秒,歷經不同飛行軌跡的大范圍推力調節考驗,展示了對重復使用的適應性。
深藍航天也成為了國內唯一一家實現液氧煤油垂直起降可回收復用的火箭公司。這也是美國以外的團隊第一次完成有工程價值的垂直回收試驗。
李劍威在采訪中也表示,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也是真成注資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李劍威便開始研究商業航天領域,也曾出手凌空天行等商業航天企業。但李劍威坦言,曾一度不看好中國的商業航天。
在李劍威看來,只有讓火箭發射成本有量級式的下降,才具有商業化意義。“國內不少民營航天企業一度走了彎路,做固體火箭或者不可回收的液體火箭,去和國有體系競爭意義不大,而深藍聚焦的液體可回收方向,同時在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的供應鏈上面進行了有效的創新和突破,極大的降低了成本,恰好有效補充了國有體系,找到了自己明確的定位。”
通過對SpaceX發展歷程的研究,李劍威判斷:“深藍航天目前正相當于SpaceX在2013年的階段,從非共識到共識形成的關鍵轉折點。”
視頻:SpaceX與深藍航天火箭VTVL試驗對比
歐瑞資本合伙人葛原也表示:“商業航天和商業火箭目前的格局充滿著變量,但是深藍航天的可回收復用技術創新,尤其是3D打印發動機乃至未來整箭的3D打印將成為我們預知中的成功定量。”
銀河系創投管理合伙人徐芳表示:“中國商業航天的政策紅利已經打開,要開發未知的浩瀚宇宙,低成本、可回收是最優的解決方案,我們也認為在深藍航天身上,有著其他創業者所不具備的獨特的商業敏感度和高度專注的研發精神。”
“成為太空運輸產業的推動者”
通過這兩次試驗,深藍航天已經實現了民營液體運載火箭全流程:回收液體火箭(總體設計、控制系統、箭體結構、動力系統和變推力發動機)、地面設備設施、總裝測試流程、發射流程、回收復用流程均得到了檢驗,是深藍航天全方位實力的有力展現。
霍亮向獵云網透露,2022年,深藍航天還將進行公里級VTVL飛行試驗,包括執行“星云-M”試驗箭的公里級高空垂直起降回收飛行試驗,以及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雷霆-20”的整機試車。
據了解,“雷霆-20”發動機將會以9發并聯的方式用于“星云-1”運載火箭,起飛推力超過15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到2噸以上,并且在遠期有重復使用20到50次的設計目標。
以三次試驗完成SpaceX八次試驗才達到的技術水平,一旦完成,國內商業航天行業或將迎來新的拐點。
圖:深藍航天“星云-M”1號試驗箭VTVL飛行試驗現場
2014年,國家政策性打開商業航天之口,出臺《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為商業航天帶來結構性機會,全產業鏈逐漸蓬勃發展。
相比美國2000年開始商業航天的探索,從時間維度來講,中國只走了三分之一的時間,正處于起步階段,但商業航天無疑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進一步促進商業航天的發展。
根據網絡數據顯示,2020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10202億元。隨著我國航天技術逐步提升以及下游應用場景更加豐富,我國商業航天市場將逐步完善,預計到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24060億元。
政策支持加上巨大的市場,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入發展紅利期。
但霍亮也非常明白,踏入商業航天領域必然是一個長周期的創業。從技術創新到管理模式都需要系統性的革新。
圖:深藍航天團隊
然而當仰望星空,去月球、去火星開發資源的愿景需要有人來實現。“以這個愿景倒推回來,我們必須首先實現往返運輸的能力。”
這也是深藍航天長遠發展的目標,即成為太空運輸產業的推動者,拓展人類進入太空的能力,一步步實現將火箭“飛機化”,實現高可靠性、低成本、發射方式靈活的“新型火箭夢”。
猜你喜歡
加速可回收火箭商業化進程,深藍航天獲無錫高新區投控集團領投B2輪融資
本輪資金將主要用于加強技術研發、擴大生產規模、優化供應鏈管理以及加速市場推廣。新一家商業航天獨角獸誕生,微納星空完成10億元C1輪融資
本輪融資由元禾重元-無錫經開尚賢產投基金領投、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跟投、老股東青島匯鑄安芙蘭繼續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