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炮轟團車造車“刷新創業者底線”,后者CEO聞偉回應:別把自己當先知
團車造車,以一種意外的方式“人盡皆知”了。
1月16日,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在社交平臺評論并轉發了團車CEO聞偉的一篇采訪稱,“實在忍不住還是要大嘴一把”,稱后者“大概率是騙子”、“真是刷新了創業者的底線”。
隨后,意猶未盡的李想用近3000字的長文,進一步駁斥了團車造車的不合理之處。
1月17日,團車CEO聞偉在社交平臺回應稱,“沒想到萬里長征的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馮思翰被反懟不就是當初看走了眼噴得太早?所以誰也別把自己當先知,也別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而這一充滿火藥味的回嗆,也讓這場罵戰進一步升級。
截至目前,李想并未有進一步回應。
市值較上市首日縮水91%,團車于12天前剛剛官宣造車
公開資料顯示,團車CEO聞偉并非是跨國汽車企業的高管出身,他是一位連續創業者。聞偉早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專業,后來進入上海三菱電機公司從事渠道銷售工作,從2000年開始他一連做過4次創業均失敗了,第五次創業是2009年他發現有人在社群里集結,再去4S店砍價買車,于是他創辦了團車網。
起初,團車是以汽車團購服務為主,通過組織團車的在線購買相同品牌和型號的消費者,去線下的經銷商門店購買新車,團車利用集團購買和線下活動組織積累的運營能力建立了特許經銷商網絡。
2016年第四季度,團車將單一品牌汽車團購業務升級為多品牌汽車展銷會業務,并在2017年將汽車展銷會業務擴大到三線及以下城市。2018年第二季度,團車啟動了基于三線及以下城市渠道下沉的虛擬經銷商交易業務和基于大數據運營的DSP業務。
2018年11月,團車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TC”,發行價為7.8美元,開盤價7.5美元,較IPO發行價下跌3.85%。截至收盤,其股價微漲0.38%,報7.83美元,市值達6.18億美金。
三年多后,團車的股價為2.75美元,市值5560萬美元,市值縮水91%。
值得一提的是,1月13日,團車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2021年第三季度,團車網凈收入6110萬元,同比減少38.9%;第三季度毛利潤為4680萬元,同比減少35.1%。這家以車展為主營業務的汽車零售平臺經營狀況正在受到挑戰,團車網急需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或許是想要提振股價,或許是想要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又或許正如聞偉所言要把握“行業機會這個共性”,1月5日,團車正式宣布進軍新能源造車領域。
隨后,在1月14日團車北京總部,聞偉接受了小范圍媒體采訪。他表示,”團車決定造車的最大動力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這個團隊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包括商用車、物流車。
在聞偉描述中,這個團隊幾乎無所不能,而且是帶著半成品車型來的,第一款車將從這些半成品車型里選一款,“第一款車采用成熟方案、成熟技術、成熟供應商,產品本身質量、品控是完全成熟可控的”,定價10萬元-20萬元區間,2022年金九銀十就能預售了。
在采訪中,聞偉主動提起李一男入局造車的公司主體——牛創新能源。他表示,“把一款車量產所用資金我們測算是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牛創拿到5億美元,我們可能是他的1/10。”
也就是說,聞偉計劃用5000萬美元,用“18-24個月”造出其第一款車。作為對比,小米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
聞偉甚至直言,團車本身是美股上市公司,而且目前非常感興趣的投資方不少,各地方政府對造車項目的渴望也可以成為解決方案之一。
李想炮轟團車造車,更以近3000字長文進一步駁斥后者
聞偉的一番言論,成功引起了李想的注意,并最終收獲了李想的強烈不滿。
李想表示,“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能的創業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騙子。居然還有人可以毫無廉恥的把這種觀點對外公開講出來,真是刷新了創業者的底線。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隨后,李想更是以近3000字的長文,進一步駁斥團車CEO聞偉的相關言論。
在長文中,李想詳細解釋了什么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他認為,“任何一家創業公司必須要先完成從0-1的驗證,才能從1走向10。”
李想表示,“我們造車三傻(注:蔚小理)是2021年完成了從0-1的驗證期,大家各自在自己細分市場吃到了3%左右的市場份額……中國過去的六七年,智能電動車的創業者很多,300多家剩下不到10家,三個互聯網的外行成為了新勢力里銷量跑在前面的,而不是那些汽車行業的高管創業者,最核心的原因是李斌、何小鵬、李想作為連續創業者,對于節奏的把控和心力。這一輪失敗的最慘的創業者往往是跨國汽車企業的高管,他們大多上來就想做從10-100的階段,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蘋果的命(人和資源),得了蘋果的病(胡亂招人和花錢)。”
而結合聞偉在采訪中的敘述,他并沒有透露與團車合作的“外部團隊”的來頭。而團車在汽車行業也僅有銷售經驗,并無造車經驗。
于是,團車最終能否成功量產一輛汽車,只能交予市場來驗證。
但也希望,團車造車不會陷入“我們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系,3個月能再做一款”的困境,更不要拿“各地方政府對造車項目的渴望”來兜底。
猜你喜歡
李想自嘲理想汽車是摳廠:不花錢貼牌,高端車音響選裝價動輒幾萬
李想口中的“摳廠”似乎延續了他明貶低實褒的一貫風格,7月7日,李想也曾發文稱,“多么難的事情其實研發團隊都能做到,而且效率極高,只是他們缺少一個臭不要臉的產品經理”。李想回應司機是低等級地位低言論,其名下公司44家
李想對此回應稱:一定要配合上一句。我要表達的是:在很多大型車的產品定義里,首先以照顧后排的老板為目的,司機的重要級別是最低的,所以可以犧牲司機的舒適性和體驗。李想卸任理想子公司法人代表,汽車銷量增速放緩,新增新能源汽車銷售業務
6月15日消息,據信息顯示,6月13日,上海理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李想退出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職位,均由呂任明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