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CVC都投了什么?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CVC被投資圈視為VC的接盤俠,即VC根據CVC產業布局提前孵化項目并在項目成長期通過溢價股權或并購形式引入CVC,然而近幾年CVC與VC格局正悄然發生微妙變化。
美國制裁華為之前,像華為這樣的大企業更多依靠全球供應鏈采購模式開展業務,而制裁讓國內大型科技公司認識到供應鏈安全重要性,于是紛紛成立自己的投資部門或投資機構,并開始加大對中早期項目的投資。
對于高門檻和渠道壟斷性較強賽道而言,CVC其實比VC更具專業性。
懂行業、有渠道、有技術、有資金,CVC投中早期項目其實更有優勢!我們對幾個重要領域頭部CVC在2021年的投資情況進行盤點;理清脈絡,看清方向,2022跟著CVC一起去深海捕魚。
01滄海橫流方顯本色的CVC
CVC是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的縮寫,意為公司型風險投資。因此與純財務投資的VC不同,從CVC大部分的投資決策中一般可以窺見其母公司的戰略意圖。與VC近30年發展歷程相比,CVC是近10年才慢慢發展起來并越來越活躍的一種投資模式。
近五年來,CVC投資占整個風投市場的份額在20%-30%之間,并且隨VC市場波動情況而變動,但投資下降幅度明顯好于VC機構。
從CVC的主體公司來看,上市達到了432家,占比58%,其中A股319家,港股68家,美股42家;非上市公司315家,占比42%。
提到CVC人們往往首先想到以騰訊、阿里、百度、小米、字節跳動、美團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的確中國互聯網CVC近年的投資表現十分活躍,投資額占到整個CVC投資的21%,其后是制造業、傳媒以及生物醫藥,占比分別為15%、9%、6%。
經過10年摸索與成長,國內CVC越來越成熟,為了更好開展投資工作,企業除在內部設立投資部門外,還往往通過作為LP投資私募基金、成立控股投資機構等形式進行投資,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例如美團有自己投資部同時,還有“美團龍珠資本”。雖然美團龍珠資本是家獨立于美團的投資機構,但王興和美團在項目投決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我們選取了互聯網、新能源電池、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以及生物醫藥五個領域CVC投資情況進行梳理,幫助大家理清這些領域的投資趨勢與動向。
02越賠越投的互聯網公司
在CVC投資中互聯網企業一向十分活躍,占據了CVC投資21%的份額。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發布,互聯網企業集體虧損,并在第四季度開啟了裁員模式。互聯網企業開始“不景氣”,對外投資理應大幅減少,然而從投資數據來看互聯網CVC依然強勁,并且越賠越投。
1.投資勢頭有增無減
根據IT桔子發布的統計數據,2021年以騰訊、小米、阿里、字節跳動、B 站、百度、美團、京東為代表的8家互聯網,截止今年11月合計參與投資591起,總參投金額接近3,500億。去年這8家互聯網企業對外投資額為2,678.12億,今年比去年投資額增加了821.88億,增長率達到了30%,互聯網CVC巨頭的投資勢頭可謂有增無減。
其中,領跑互聯網CVC投資已達10年之久的騰訊,在今年以1,448億元,全年252起投資的傲人成績繼續蟬聯互聯網CVC冠軍。相比上一年,騰訊對外投資額增加了30.4%,投資次數增加了一倍,并且騰訊一家的投資額占就到了互聯網CVC總投資的41%。
2.緊跟政策風向
BATJ為代表的頭部互聯網CVC在圍繞自身產業鏈進行投資和布局的同時,近年來越來越向財務投資人方向發展,在產業鏈外還熱衷于投資熱門賽道。通過近兩年BATJ投資行業對比,可以嗅到投資風向轉變的信號。
騰訊2020/2021年投資TOP5行業對比
通過騰訊以及阿里2020及2021年對外投資TOP5行業對比,首先可以明顯看到政策作用對這兩家企業投資方向的改變。2020年騰訊在文娛、游戲、教育上的投資占到當年總投資的54%,然而隨著《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出臺,騰訊在教育上的投資大幅減少。
3.賠錢也要繼續投投投
今年三季度互聯網企業財報普遍出現了大幅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外投資所造成的虧損。今年上半年,騰訊收獲了包括京東物流、每日優鮮、滴滴、快手、水滴、知乎等在內的13家IPO企業,但這些明星企業的上市給騰訊帶來的并非高額投資回報,而是股價一跌再跌,“浮虧”直接影響到了騰訊今年的業績。
此外因投資造成巨額虧損的還有百度。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百度虧損達189億元,登上了互聯網公司虧損榜Top2,而愛奇藝無疑為百度的巨額虧損貢獻了一半力量。此外,知乎、快手也會百度的虧損添了磚加了瓦。
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響游戲產業近兩年來尤其火爆,于是騰訊今年前三季度一口氣投了92家游戲公司,字節跳動更是以40億美元的大手筆在今年年初收購了沐瞳游戲,然而隨著監管以及版號暫定等因素影響,游戲行業今后恐不樂觀。
03拼命挖“護城河”的寧王
寧德時代在回復深交所問詢函時公布了近年來對外投資情況,截止2021年9月30日,寧德時代已投資75家企業,合計認繳金額達154.6億元。此外,9月對澳大利亞AVZ Minerals進行戰略投資后,寧王11月又大手筆投資了阿維塔、哪吒兩家新能源車企,并5億投資了鋰電池電解液生產商永太高新,出手不可謂不闊綽。
總體而言,寧德時代對外投資無不緊密圍繞其上下游產業鏈進行,截止今年11月,原材料生產和加工產業投資了24家企業;設備企業投資了7家;下游客戶合作相關投資企業27家。
今年,寧王最為吸睛的投資大戰當屬對加拿大鋰業公司Millennial Lithium Corp的并購。今年9月,加拿大鋰業公司對外表示寧德時代已同意以3.77億加元(約合人民幣19.2億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然而這場并購在11月被美洲鋰業截胡。這場豪奪背后,是寧德時代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安全的擔憂,無論是原材料漲價亦或是斷貨,對于寧王而言都很要命。
除了讓各方看呆的礦石資源爭奪大戰外,寧王幾乎半個身子跨進了造車圈!11月,寧德時代與長安汽車、閩東電力等投資方完成了對阿維塔新能源車的新一輪投資,出資7.7億元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此前,寧德時代投資了包括哪吒汽車、極氪汽車、愛馳汽車、北汽藍谷、拜騰(被申請破產)以及芬蘭的VALMET汽車在內的多家新能源車企。與此同時,作為鋰電池另一新興應用領域,儲能也成為寧德時代重點布局的領域之一,目前已投企業包括國網時代、晉江閩投電力、永福股份、時代星云、寧德時代科士達等。
僅僅抓牢上游渠道和下游客戶還遠遠不夠!寧德時代的投資還分布在鋰電池智能裝備制造、充換電、自動駕駛、芯片、半導體等多個領域,但投資“套路”卻非常有章可循——緊盯新能源電池以及新能源車未來發展趨勢,未雨綢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寧王還是眾多知名私募基金的LP,先后投資了博裕四期(廈門)、北京高瓴裕潤在內6家基金,合計投資額達23.48億元。還與地方政府以及包括華電集團、長江三峽集團、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在內的多家國有能源集團合作,算上在各領域的項目投資,寧德時代已砸出了超2,000億元的投資。
04不站隊的北汽、蔚來
今年,新能源車依舊如火如荼,汽車產業投資依然熱火朝天。在此背景下,無論北汽產業投資基金還是蔚來資本,戰績頗豐。今年,北汽產業投資基金連中三元,中熔電氣、長遠鋰科、中鐵特貨先后在A股主板上市;經緯恒潤11月30科創板過會通過;比亞迪半導體12月1日在港股的審核狀態變更為“已問詢”;尚太科技、時代高科等多年被投企業正接受IPO輔導。此外,北汽產業投資基金此前已收獲天宜上佳、寧波容百、有方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
蔚來資本“陪跑”的多家企業也在今年獲得新一輪融資,其中未來工場獲得淡馬錫、凱輝基金等多家機構5,500萬美元投資;帷幄whale獲得由淡馬錫領投的5,000萬美元B輪融資;圖達通獲得淡馬錫、貝塔斯曼等機構投資的6,400萬美元B輪融資;能鏈集團獲得由招銀國際領投的1億美元。
企業的產業基金不是應該服務于企業的核心業務和戰略布局嗎?為何各汽車領域的產業基金屢屢投出上市公司和獨角獸?蔚來資本管理合伙人張君毅說過的一段話,似乎可以給出答案:“蔚來資本的創立及運營與蔚來汽車是完全獨立的,蔚來資本在投項目時常常會保持中立,所投項目不僅能夠服務于蔚來汽車,更能夠服務于吉利、北汽、長城等其他車企,只有打造大產業大聯盟,所投企業才有發展機會”。
眾所周知,合資車企、進口車企以及造車新勢力所組成的車企大軍數量超過百家,市場活躍度高的車企起碼在20家以上,市場集中度相對分散。然而汽車是典型的規模經濟生產企業,車企的產業基金如果采用華為哈勃保障供應鏈安全的思路與模式,不僅“投不起”而且“養不起”,換而言之單個車企投入研發成本高、風險大但使用量卻有限,因此“不站隊”成為車企產業基金一大特色,經??梢钥吹綆准臆嚻笸兑粋€項目。
車企的產業基金為何能與其他車企合投項目?與其他行業CVC不同,車企產業基金除所屬企業做為LP之外,通常還進行外募。北汽產業投資基金雖然是北京汽車集團全資二級子公司,但該基金中北汽集團的自有資金只占大概三分之一,其余LP包括北汽集團的戰略合作伙伴以及地方政府等。蔚來資本則由蔚來汽車、高瓴、紅杉中國和長江產業基金聯合發起設立,首期美元基金LP主要來自海外保險機構、海外退休基金、母基金、家族基金以及知名跨國企業集團。2019年12月,保時捷旗下風險投資公司保時捷創投(Porsche Ventures)作為LP投資了蔚來資本。
除在自身產業基金中引入外募資金之外,無論造車新勢力中的蔚來、理想、小鵬還是包括上汽、廣汽、北汽、奇瑞、長安、比亞迪等在內的大量傳統車企還作為LP投資于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以及知名私募基金。今年11月2日,比亞迪出資1億參與發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北汽則早在去年11月就投資了小米長江產業基金。
由此可見,車企產業基金投資過程中并非競爭關系,而是競和關系。車企產業基金越來越像一只杠桿,用自身生產線、專業性以及所積累的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政府產業基金乃至同行資金與資源共同孵化和扶持未來產業技術。
在投資方向上,相比之前的大三電即電池、電控、電機以及自動駕駛技術,今年最為顯著的變化在于對于汽車芯片的發力,此外這兩只基金還在綠色出行服務以及車聯網上積極展開布局。在投資輪次上,北汽產業投資基金和蔚來資本均以A、B輪企業為主,特別是蔚來資本經常連續多輪投資同一企業,體現了產業基金對自身企業產業鏈以及未來技術的扶持。
05調同曲不同的華為與小米
2019年美國對華為制裁吹響了手機廠商自投芯片的號角。從某種角度講,在2019年4月成立的哈勃投資公司可以說是華為應對西方技術管制迫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措施。根據烯牛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短短不到3年時間,華為哈勃共投資了50家與半導技術相關體企;小米長江的投資項目更是達到了60家,投資近億的項目超過12家。
雖然華為哈勃和小米長江瘋狂投資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自身供應鏈體系安全的考慮,但由于半導體產業研發周期長、投資巨大、投資風險高等特點,其實并不足以激發華為、小米等企業如此果斷的巨額資金投入,其背后其他深層次原因則在于政府產業支持以及市場需求,因此無論華為哈勃還是小米長江都以各自企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進行布局,具有明顯的“所投即所需,所需即市場”特點。
1.調子相同——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
華為常務董事CEO余承東曾坦言道:“當時只選擇芯片研發領域,而忽視了重資產的芯片制造領域是個錯誤”。痛定思痛之后,華為通過成立全資投資機構華為哈勃的形式,開始對半導體產業上游材料、設備以及半導體制造工藝技術上進行全面布局。
從華為哈勃以及小米長江所投半導體企業來看,涉及半導體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IC設計、EDA、封裝測試、設備、材料,而這也與去年國內半導體產業整體投資情況相吻合。去年,半導體材料、設備、檢測封裝、制造投資占比有了明顯提升,其中材料與設備投資占比為19.2%,相比19年提升了將近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兩家企業此前在半導體領域研發基礎的不同,在進行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時兩者偏重明顯不同。華為哈勃因為有海思,因此不再投高端芯片、高性能計算芯片企業。小米2014年開始研發澎湃芯片但以失敗告終,因此小米在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時,將芯片設計、研發、制造作為一個重要投資方向。
2.曲目不同——立晶圓廠向左物聯網向右
對哈勃的投資路線進行梳理可以看到:由于華為計劃自己建立晶圓廠,從海思的Fabless模式轉為IDM模式,因此在半導體材料、制造、封裝測試上的投資企業多達14家,占比達32%。第三代半導體企業投資了包括天域半導體、天科合達、山東天岳在內的7家公司。第三代半導體生產步驟主要包括單晶生長、外延層生長以及器件/芯片制造,從目前投資情況來看,哈勃投資在第三代半導體的主要生產步驟均有布局。
與此對比,小米長江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主要圍繞AloT領域,換而言之也是圍繞自身核心產品供應鏈以及企業發展戰略進行的布局。在物聯網、智能家居以及可穿戴設備共投資了19家企業,占比達到35%。在智能汽車領域上,小米廠家不僅投資了具備車規級IGBT、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等技術的比亞迪半導體,還在今年9月投資了一家汽車級芯片領域無晶圓廠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研發商——云途半導體。此外,還投資了包括納芯微、黑芝麻智能在內的7家與汽車相關半導體企業。
3.將被投企業融入生態體系
依托于大型半導體終端企業,華為哈勃及小米長江基金展現出與產業基金與財務基金最大的不同之處:除了給予被投企業資金支持外,這兩各基金還能在業務上與被投項目進行深入合作,將其納入企業的供應商體系,在訂單甚至在技術上給予支持。
在產業鏈可控策略下,華為不僅100%出資成立了華為哈勃基金,并且在投資過程中,華為業務部門的話語權占重要比例。華為業務部門參與華為哈勃投資決策一方面保障了被投企業與華為業務的協同;另一方面由于半導體技術門檻高,專業性極強,兼具理論、研發與市場能力的一線業務人員對項目更具判斷力。從其投資企業情況也可以看出,哈勃投資的公司大多處于B輪之前的早期階段項目,并且戰略投資占了90%以上。雖然哈勃投資的公司與其各自領域中的龍頭企業存在差距,但由于公司處于初創期,因此能夠更好的融合到華為半導體供應鏈體系,并且在最小成本下實現華為的供應鏈可控目標。
與華為的‘戰略扶持’式投資相比,小米長江的投資風格更偏向市場化,但這并不代表小米長江與被投企業的關系僅停留在財務投資。小米生態鏈一直是小米所提倡的模式,2017年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成立之前,小米已投資77家智能硬件生態公司,其中5家已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獨角獸企業。小米及其投資的智能硬件公司可以為小米長江所投企業提供市場訂單同時,還能讓項目方在研發階段就可以與企業進行充分磨合,從而形成生態效應。
06買買買的復星醫藥開始“瘦身”
一直熱衷于買買買的復星醫藥今年開始瘦身了!一年內出售五家優質資產進行資金回籠,交易完成可獲得約41.32億元資金。2021年不僅復星醫藥開始“瘦身”,包括百克生物、方盛制藥、立方制藥、先聲藥業、勃林格殷格翰、禮來、武田等多家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相繼出售股權、資產或解散子公司。
4月復星醫藥擬以5.5億元價格轉讓佛山禪曦100%股權和債券,佛山禪曦資產為佛山禪醫健康城綜合體項目,即康養地產;5月復星醫藥又發布一則公告, 擬以5.53億元出售臺州浙東醫養投資75%股權,被出售公司主要資產是在建的臺州浙東醫院;8月擬向天津金耀轉讓其持有的天津藥業集團25%股份,轉讓金額約14.32億元,該公司主要從事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制劑、中成藥、中藥材、化工原料的產品制造、加工及銷售。
隨后復星醫藥又出售了兩家診斷公司,以15.96億出售金石醫檢查100%股權和亞能生物29.02%股權,這兩個公司已開展的診斷項目均包括HPV基因檢測、地中海貧血癥在內的遺傳疾病的監測和篩查。完成交易后復星醫藥不再持有金石醫檢所股份,并且亞能生物股比將由50.1%降至19.9%。值得一提的是,亞能生物股是復星醫藥2020年4月才進行投資的一家企業,與以往復星醫藥在初創期和成熟期買入并長期持有的一貫作風形成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