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武商吞得下嗎 ?33億當蘇寧的接盤俠
偏安一隅60多年,湖北省最老牌的商超集團武商終于決定進軍全國商業市場,首站南昌。
9月13日晚,鄂武商A(000501.SZ 下稱“武商集團”)公告稱,擬斥資33億元,收購南昌蘇寧廣場地塊在建商業項目,收購完成后,擬繼續推進項目建設,打造南昌標桿性重奢商業綜合體。
需要指出的是,這是武商集團第一次嘗試在湖北省外收購大型商業項目,而且是以加杠桿的方式來完成。半年報披露,公司賬上貨幣資金17.67億元。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武商集團計劃以上述收購資產抵押,向興業銀行申請貸款不超過19.8億元。
這筆跨省巨額收購能為湖北商業龍頭武商集團帶來多大收益?其還能在眾強林立的零售百貨行業中吃下多大的蛋糕?
接盤蘇寧
重金接盤南昌蘇寧廣場,壓在武商集團身上的擔子并不輕。
標的項目位于南昌市八一廣場核心商圈,周邊文化館、體育場、高端寫字樓、高端商場等基礎設施林立,且無縫接駁地鐵1號線與2號線的換乘站“八一廣場站”,區位優越,但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商業綜合體。
2017年7月,蘇寧以總成交價24.35億元拍下了八一廣場附近的5宗地塊,擬打造南昌首個蘇寧廣場。東湖區政府當時還給出了一系列的出讓條件。其中一條是,必須投建單體建面不少于15萬平方米的重奢購物中心、4萬平的五星酒店,且引入至少20家國際一二線高端品牌。
蘇寧集團在南昌蘇寧廣場的設計規劃、招商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陸續實現了25家奢侈品牌落地,為南昌走上高端商業之路夯實基礎。原本一切也都按部就班的進行中,但資本市場總是風云詭變的。自去年傳出危機以來,蘇寧開啟了賣資產、賣股權的自救之路。
作為蘇寧集團旗下重要的板塊,蘇寧置業也在尋求處置資金,穩定現金流。今年6月16日,因為蘇寧置業有一筆30億的信托貸款到期未還,導致大股東張近東所持有的蘇寧易購5.4億股被凍結。
此前,蘇寧置業被曝出售員工宿舍、商票逾期、旗下物業公司的股權質押給了碧桂園等消息,連剛拿下不久的西安項目也轉手賣給了張近東兄弟張桂平。
如今蘇寧置業持有的蘇寧南昌廣場項目也找到了接盤方——武商集團,南昌的高奢夢自然也落到了武商身上。
根據公告,武商集團將沿原規劃,引入國際眾多一二線奢侈品牌,大多系首進江西市場;還將為項目配置餐飲、休閑娛樂、高級超市等綜合購物體驗場景,將該項目打造成江西省標桿性大型商業綜合體。
在此之前,武商集團在“老家”武漢重奢商超市場幾乎一家獨大,打造了一眾高端購物中心,在高端品牌經營上具備成熟經驗。對于此筆交易,蘇寧方面表示:“為了對南昌市民的承諾,蘇寧在實現25個高奢品牌的落地后,將此接力棒交給武商繼續履行,武商也是一個非常具有商業情懷的集團,勇于走出湖北,我們也相信最終的商業成果將有利于推動江西商業的發展和升級。”
但如今身處“異鄉”,首次走出湖北省的武商集團,還有不少難題擺在其面前,其一是能否快速適應重奢市場幾乎空白的南昌市場環境,其二是能否復制成功商業經營經驗,其三是商業開發長周期高投入,武商集團要花費可能遠不止33億。
半年報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武商集團實現營收37.01億元,其中購物中心業態營業收入17.27億元,超市業態營業收入17.44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4.5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武商集團要拿出33億交易金額并不容易。上半年,該公司總資產242.82億元。其截至報告期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17.67億元,遠不足以覆蓋本次交易的對價。這也解釋了武商集團為何要加杠桿貸款19.8億元。要當蘇寧的接盤俠,并不輕松。
四面楚歌,武商出省?
武商集團是湖北省最大的綜合性商業企業,其前身是1959年9月29日建成營業的中蘇友好商場(后更名為武漢商場),與人民大會堂等著名建筑一道作為國慶十周年的獻禮建筑,也是當時全國十大商場之一。
改革開放初期,這批新中國剛成立時建設的商場紛紛面臨老舊的狀況。1983年,在買一輛自行車都要憑票的時代,武漢商場率先提出要拿出巨資改造大樓。
武商集團原董事長毛冬聲曾說:“我們在國外的畫報里面看到,國外的商業是什么樣的,那是燈火輝煌氣派得不得了,我們要改造就得改造成這個樣子。”
1985年9月,新裝修的武漢商場回歸。第二年,創下2億元銷售額。也就是在這一年,武漢商場率先實行股份制改革。1992年,鄂武商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商業第一股。
從武商集團的業務布局看,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內,有購物中心及超市兩大業態,由10家購物中心、71家超市組成,均坐落于武漢、襄陽、十堰、仙桃、黃石、老河口等核心商圈。其購物中心項目中有80%為自持物業,資產實力可見一斑,但其擴張腳步從未邁出過湖北省。
來源:官網
武商集團在武漢扎根60多年,是當地最為老牌的商業企業,但近幾年業績增長放緩。除了武商集團,武漢還有三家本土實體商超巨頭,分別是武漢中商(000785.SZ 現名居然之家)、中百集團(000759.SZ)和漢商集團(600774.SH)。它們在武漢都有著數十年的歷史,對本土區域的理解和消費者的挖掘都達到了極致,曾一度掌控著武漢的零售市場。
遭遇疫情黑天鵝的2020年,湖北零售市場受挫,武漢本土實體零售巨頭營收凈利均大降。1990-2013年,23年間武商集團營收翻了42倍,年復合增長率17.5%。但從2013年開始,武商不復之前高速增長的勢頭,營收基本維持在170億元上下,業績增長幾乎陷入停滯。
圖源:wind
其他三家也面臨著和武商集團一樣的困境:陷入業績增長瓶頸、股價長期低迷。漢商集團2013-2019年,其營收年復合增長率只有2.4%;中百集團2016年-2019年營收維持在159億元左右;武漢中商2011年-2018年的營收則維持在40億元左右。
圖源:wind
但近兩年,武漢中商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都大有趕超其余三家之勢。2021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武漢中商營收66億元,凈利潤11.22億元;武商集團營收則為37億元,凈利潤4.52億元。武漢中商迎頭趕上“老大哥”武商集團,主要是由于直接引入了外部資本加持。
2019年,武漢中商被居然之家借殼上市,背后的股東包括云峰基金、阿里巴巴、泰康人壽等。據愛企查數據,居然之家注冊資本增至652億元。并表后,其年營收增長了一倍不止。
圖源:wind
武漢本土的實體商超最近幾年生意難做,業績增長遇阻,原因何在?
一是外資商超和國內競爭對手不斷涌入武漢零售市場。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等外資商超相繼入駐武漢,國內永輝超市、華聯等也紛紛落戶武漢。即便是它們可能壓不過“地頭蛇”,但只要進入了武漢零售市場,多多少少都能吃下一口蛋糕。
即便是一貫由武商集團把控的高端市場,也迎來了不少“攪局者”。北京華聯SKP、武漢華潤萬象城、武漢大悅城、新洲陽邏萬達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即將落地武漢,屆時也將引入一眾國際高奢品牌。武商在重奢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或將被打破。
二是各大互聯網公司對于社區團購的資本運作,銷售商品以生鮮為主,初期通過低價補貼策略,甚至虧本銷售搶占市場,對實體商超的到店客流和銷售均造成沖擊。疫情過后,武漢居民線上消費的習慣養成,則對實體商超影響更大、更深遠。
三是零售行業近幾年衍生了新零售、社交電商等新業態,向傳統零售發起挑戰。受消費升級與轉變的影響,零售業態布局、品牌級次都發生了變化。商超零售品牌企業有很多,但大多沒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力、社區氛圍等,難以吸引消費主力軍年輕人的注意力。此外,部分零售巨頭各種新店開張下的同質化競爭,也讓商超企業們負擔加重。
外部競爭環境的改變,自身業績增長受阻,武漢本土四大實體商超巨頭亦在求變。在業務轉型上,各大實體商超均推出了線上業務,“潮流”、“跨界”、“年輕”、“數字化”等關鍵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上市公司財報中。商超百貨不再是簡單地購物,更多地導入娛樂、人際交往、沉浸式購物體驗等多種元素,將賣商品轉變成賣生活方式。邊界在不斷拓展,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客群。
在戰略發展上,武漢中商選擇了引入外部資本,武商集團則是要走出湖北。
零售行業求變
疫情黑天鵝之下,社區團購等模式崛起,實體商超生存空間進一步遭擠壓,不少超市上市公司陷入虧損困境。永輝超市(601933.SH)今年半年報顯示,凈利潤虧損10.83億元,同比降低158.41%。這是永輝超市上市11年來首現業績虧損。
同樣深陷虧損泥沼的還有人人樂(002336.SZ),其半年報顯示,凈利潤虧損3.65億元,同比下降157.84%。自2014年開始,人人樂已連續7年半扣非凈利潤為負,合計虧損達26.35億元。
不僅僅是永輝超市和人人樂。擁有大潤發和歐尚的高鑫零售,截至2021年3月底的十五個月業績報告顯示,營收1243.34億元,同比減少2.01%;凈利潤35.72億元,同比減少15.42%。
業績壓力之下,不少商超巨頭開始關店、收縮新業務。7月8日,人人樂公告稱,因部分門店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等,公司決定關閉19家門店。
8月27日,永輝超市公告稱,第二季度擬關閉68家店,其中13家Bravo店因銷售業績差、門店租賃合同到期及物業方違約等原因關閉,9家mini店、10家超級物種店及36家永輝生活店因虧損及公司經營調整等原因關閉。
永輝mini店主打社區生鮮,曾揚言要開到1000家,超級物種店則是對標盒馬鮮生,但最終都成為了業績拖累。
最近在國內零售市場上跑馬圈地,大筆收購的似乎只有武商集團接盤南昌蘇寧廣場項目。此外,武商集團正在打造的武漢夢時代廣場,總投資預計在120億元左右,總建筑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是武漢目前在建綜合體中單體面積最大的一個,建成后將是中國最大的購物中心。其是集零售、科技館、海洋館、冰雪樂園、主題樂園為一體的超大型綜合體,目前該項目已經封頂,有望明年全部完工。
中誠信國際在《信用評級報告》中表示,收購南昌蘇寧廣場項目或將有助于鄂武商湖北省外業務布局,擴大商業零售業務規模。但該項目投資規模較大,加之公司目前仍有較大的項目投資需求,公司債務規模將進一步上升。同時,標的項目為公司首個省外投資項目且體量較大,公司或將面臨來自地域差異、跨省經營以及培育期較長等方面的挑戰。
一邊在武漢本土夯實重奢購物中心龍頭地位,另一邊在謀劃跨省接盤南昌蘇寧廣場,武商集團的步子邁得很大。但實體商超不做改變,注定是要被消費者拋棄,即便是身上深深烙著城市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