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任正非還在,華為就不會造車
即便華為高層在多個場合下屢次澄清,但華為“下場造車”的傳言依舊不絕于耳,除了與整車廠在業務層面的合作外,還相繼被傳將入股北汽極狐、注資小康股份等。
6月28日,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Marketing與銷售服務部總裁遲林春再度否認華為造車的傳聞,但這一次,他的表述更為強烈。
“任總(任正非)還在就不造車?!边t林春在論壇上公開表示,“任老板(任正非)明確拒絕投資任何一家車企,投資就意味著造車行為了,所以投資哪怕1%也不行”。
對此,遲林春解釋稱,華為不造車,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
其一,華為的ICT業務在歐洲市場存在巨大的商業利益,其中,德國是華為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業務最重要的市場,而德國的支柱產業是汽車產業,如果華為造車,則會與當地車企產生直接競爭。
其二,遲林春特別強調,汽車與手機終端不同,目前華為不具備造車的實力。
一直以來,華為對造車的態度就非常堅決。
今年5月24日,華為發布聲明稱,華為不造車,這一長期戰略在2018年就已明確,沒有任何改變。產業界需要的不是華為品牌汽車,而是華為三十多年積累的ICT技術能力,來幫助車企造好面向未來的車,即為車企提供基于華為ICT能力的智能網聯汽車部件。
“我們選擇了北汽、長安和廣汽三家車企作為戰略合作伙伴,支持它們打造各自子品牌。用了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車,經華為授權才可以使用HI標識,代表Huawei Inside。”華為表示。
2020年,華為還曾在其內網發布《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以防該戰略的松動,決議表明,“以后誰在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尋崗位?!?
2019年5月29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作為華為公司面向汽車行業的研發和商業實體,聚焦以ICT技術為客戶提供高價值、高可靠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車云產品和解決方案,幫助車企造好車,引領汽車進入數字智能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