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公布高考分:馬云丁磊認為專業比學校重要,俞敏洪表示不同意
6月23日,內蒙古、上海、安徽、江西、廣西等9省(區)相繼公布了高考分數,而志愿填報的大戲也拉開帷幕。
“在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距離不是問題,而專業代表未來。你在感興趣的專業里面,找一個專業里面最TOP的學校。”網易創始人丁磊在一場直播中發表了他的看法,認為專業>學校>城市,同時還唱衰了一波會計金融等專業,表示看好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等。
對于丁磊的觀點,有人認同有人質疑,認同的人以冷門專業不好就業為由,質疑的人則坦言“找工作的時候還是看學校”、“生物醫學、材料科學就是天坑。”
據公開資料顯示,丁磊是1989年參加的高考,他當時的成績只比重點大學分數線高出一分,清北沒戲了,他選擇報考了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這所大學建立于1956年,在地理位置上不敵北上廣深,在辦校歷史上不敵北大清華,但好在他學的是通訊專業,還經常到計算機系蹭課,據最新ESI的學科排名顯示,電子科大計算機科學位列世界前百強。丁磊把握住了計算機這門技術,為自己后來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丁磊選擇通訊專業是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丁磊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6歲的他已經接觸到了無線電雜志的電視機電路圖,并利用這個電路圖,做出了一臺電視機,全家成為縣城里面最早擁有電視機的家庭。這些經歷也讓他對無線電行業產生了濃厚興趣。
畢業后的丁磊,被分配到寧波市郵電局,做了兩年程控交換機維護的工作。他毅然決然辭去體制內工作,瞄準互聯網信息技術領域,在大城市深圳、廣州又積累了幾年經驗,最后,在26歲的時候創辦了網易。
但在丁磊安裝出一臺電視機的年紀,劉強東還在干農活、割豬草。劉強東是宿遷的文科狀元,但選學校和專業的目的性很強。第一,他要去大城市,因為他從小都沒有走出江蘇,所以他想去北京和上海;第二他要做官,好歹也要回宿遷當個縣長。所以,他在班主任的建議下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社會學,本以為這是個當官的專業,結果發現,這曾被稱為是人民大學最難就業的專業。
而馬云曾在2013年高考前發過一條微博,他說選專業其實比選學校更重要。選自己熱愛但看來沒用的東西會增強一生素質,選有用的專業也許會你多一項技能。畢業難找工作,但生第一份工作往往不會是你最后的工作,而第一份工作養成的習慣和訓練會影響你未來的成功。因此,畢業后選個好師傅比進哪個大公司,好薪水顯得更為重要。
八年過去了,這條微博還在被不斷轉發。但在評論區那些上了些年頭的留言里,依然有人說想報某一門專業卻受到阻撓,有人讀著不喜歡的專業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怕選的專業自己學不進去,出來還是“廢物”,有人哭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熱愛什么。
然而,比起專業、城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更看重大學。
據俞敏洪自述,他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二年參加的考試。但因為高中才開始接觸英語,基礎薄弱,導致他英語最后只考了33分,而這一年的高考英語錄取線是40分。英語差了7分,他高考落榜。
1979年,俞敏洪選擇再次參加高考,這一年,他的英語成績是55分,本以為達到了去年的分數線就萬事大吉,卻不料這一年的江蘇省英語的分數線達到了60分。英語差了5分,他再次落榜。
事不過三。俞敏洪開始專攻英語弱項,在母親的幫助下進入江蘇江陰縣英語教學水平最高的中學,開始補習英語。1980年,俞敏洪第三次參加高考。據傳,當年的英語考試時間是兩個小時,他用40分鐘交了卷,英語老師當時就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你是最有希望考北大的!”老師覺得,他這么快就交卷肯定沒有考好。但查分結束后,在那個滿分100分的年代,俞敏洪的英語達到了95分。
與英語成績的“相愛相殺”的搏斗,為俞敏洪的志愿填報埋下了伏筆。最終,他選擇了北京大學西語系。作為中國頂尖學府的北大,讓俞敏洪認識到了全國各地優秀的同學和出色的老教授,聆聽了大量名人的演講,“他們為我打開了新的世界。”俞敏洪回憶。他在訪談中表示,“去了北大后,我的社會關系遍布全世界。”
也因如此,在大學與專業之間選擇,俞敏洪說自己一定選擇大學,“因為大學的氛圍、大學的氣質、大學的歷史,其實能更加決定一個人能把自己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他認為,要盡可能聽從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志向和興趣結合起來,選不會被科技的進步所取代的東西。對于興趣點不明顯的,理工科的同學考慮基礎科學,文科考慮哲學、政治學,因為這種專業范圍比較廣,以后轉向任何一面都相對來說方便。
當然,這些商業大佬們的選擇都有自身的考量和時代的局限,最終如何選還是應該結合自身實際。而且很容易發現,除了馬云分數不高之外,其他人的成績都很好,也是因為有高分這個前提,才給了他們挑挑揀揀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