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造車,我更關注小米系統性能力的提升
1
2021年3月29、30日,小米集團在北京召開春季新品發布會,在這次發布會上,雷軍正式宣布,小米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
由于智能電動汽車是當前全球商業界最熱門的產業之一,也是最寬廣的一個商業賽道,其相較小米當下主營的手機等消費電子品類也有著更大的市場空間。如果小米造車成功,將給小米公司的營收、利潤與市值帶來較大規模的提升。所以,小米造車的消息一經發布,便迅速在行業內引起極大反響。
當外界都將目光聚焦在小米造車的新聞時,筆者卻認為此次春季發布會上呈現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被外界大大忽視了,就是小米展示出了之前從未展示過的一種系統性能力。
在長期商業研究過程中有一個發現,就是判斷一家企業的未來發展,基于能力邏輯是比基于戰略邏輯更準確的一種判斷方式。因為,戰略只是對外宣告了企業的一種未來可能性,是否能夠執行落地尚是未知數,而真正決定企業長遠發展的不是戰略,而是企業是否具備將戰略執行落地的能力。
2
2010年小米公司創建,2011年小米發布第一臺手機,今年是其成立11周年,智能手機正式發布10周年的時間。熟悉小米公司的讀者都了解,小米在發布首臺智能手機之后的10年時間里,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大起大落。
首先是在2011-2014年的四年時間里,小米公司以摧枯拉朽之勢顛覆了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競爭格局,成為當時國內風頭無二的現象級企業,但于2015、2016年卻突然遭遇嚴重的銷量危機,一度跌落低谷。
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便從最高峰跌到最低谷,根源在于小米當時在硬件研發、供應鏈與線下渠道等領域都存在著嚴重的能力短板。在小米遭遇挫折,生死存亡之際,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開始親任小米手機部負責人與中國區負責人,狠抓小米在產品、供應鏈與線下渠道等領域的能力提升,經過一系列“補課”后,最終在2017年觸底反彈,并于2018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完成上市,重新回歸到增長軌道。
雖然于2018年重新回到增長軌道,但小米當時在各個業務環節的系統性能力還難談行業領先。因為反映一家智能手機企業系統性能力的最好縮影便是這家企業的產品節奏,如果我們看到一家企業在產品節奏上步步領先,那么意味著這家企業正處在良好的運作狀態,而我們看到一家企業在產品節奏上青黃不接,則意味著這家企業尚未調整到最優狀態。
在2019-2020年,小米的產品節奏難談有序。當時其新推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就是將Redmi品牌獨立,實行小米與Redmi的雙品牌策略。其中,Redmi不再定位為小米品牌的中低端產品線,而是作為獨立品牌,向上覆蓋更多的價格段,繼承原來的小米品牌,堅持“高品質、極致性價比”的定位,做年輕人群喜歡的智能手機,同時在戰術上對標榮耀,避免榮耀對小米品牌的糾纏。
而小米品牌相當于重新創業,其擺脫價格的限制,定位探索前沿科技,追求極致體驗,全力以赴沖刺高端手機市場。在目標用戶上,除了面對手機發燒友,小米品牌也開始重點考慮那些購買力較強的商務用戶需求,核心對標華為品牌。
在具體的戰略執行上,小米集團當時很難做到Redmi品牌與小米品牌的齊頭并進。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小米品牌與Redmi品牌同時貿然上行,一旦Redmi接不住小米品牌的銷量,對小米整體將是致命打擊;另一方面是小米公司當時的研發、供應鏈與渠道能力,很難支撐Redmi與小米兩個品牌同時推出多款旗艦產品。所以,整個2019年,小米公司主要精力用于推動Redmi品牌的上行,承接過去小米品牌的銷量,而小米品牌在2019年的戰略重點則放在了產品線的優化與庫存清理上。
經過2019年一年的努力,Redmi品牌的獨立運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分別在500-1000元、1000-2000元與2000-3000元三個核心價格區間,形成了Redmi數字系列、Redmi Note系列與K系列三個主力產品線,這三大產品線與榮耀品牌形成全方位PK。其中,Redmi K系列與榮耀的數字系列和V系列直接競爭,Redmi Note系列與榮耀的X系列針鋒相對,Redmi數字系列與榮耀的Play系列在千元以下的低端市場廝殺,很好地牽制住了榮耀。尤其是K20、K30系列的成功,讓Redmi品牌挺進之前從未涉足的2000-3000元價格區間,并站穩腳跟,成功承接住原小米品牌的消費人群。
在Redmi品牌站穩腳跟后,小米品牌在2020年才開始正式發力,按照全新的品牌定位推出了第一個高端旗艦手機系列小米10。盡管小米10系列在2020年的銷售表現不俗,但只是依靠小米10系列的小米10、小米10 Pro兩款旗艦手機,還是在高端市場略顯單薄,并且小米10系列在產品上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例如產品過重帶來一些不太好的用戶體驗。
而進入2021年以來,小米品牌開始在產品上展現出了不同往年的卓越產品力。其先是于2021年1月1日正式上市了搭載驍龍888處理器的小米11,該新品一經上市便持續熱銷。據小米集團副總裁常程透露,僅僅21天,小米11銷量便突破100萬。
小米11的發布只是前戲,真正展示小米11系列實力的是接下來的2021年春節發布會上,小米又推出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與小米11青春版三款小米數字系列的旗艦手機新品。并且這一代小米11系列的四款旗艦手機,均徹底解決了小米10系列存在的產品過重等問題,稱得上是小米真正沒有任何瑕疵的一個手機產品系列。
其中,小米11 Pro以“安卓機皇”標準打造,在性能、相機、影音等方面都做到了最頂級的體驗,堪稱行業“旗艦天花板”。它全球首發5000mAh第二代納米硅氧負極超大電池,首次加入IP68防水,并全球首發迄今最大尺寸的1/1.12英寸GN2手機相機。
小米11 Ultra則將手機計算攝影的能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讓手機相機性能第一次有能力挑戰傳統相機,堪稱高端旗艦機里的“安卓之光”。它是全球首款三主攝手機,采用了GN2影像傳感器,擁有全行業最大的1/1.12英寸超大底。憑借超凡的影像系統,小米11 Ultra一舉問鼎權威測評機構DXOMARK相機總分、拍照、視頻三冠王,同時拿下夜景、變焦、廣角的分項測試第一名。
4款小米11系列的旗艦手機已經足夠驚艷,但更讓用戶驚喜的是,小米還在春季發布會推出MIX系列的旗艦手機小米MIX FOLD。
小米MIX FOLD是小米首款折疊屏手機,也是小米在2018年10月25日發布小米MIX 3之后,時隔近2年半的時間再次推出量產機型。其采用超大8.01英寸內折2K+分辨率柔性屏幕,外屏為6.52英寸,是目前尺寸最大,也是行業首款擁有掌上PC模式、AI會議助手功能的折疊屏手機。除此之外,小米MIX FOLD還采用了一億像素相機,首發澎湃C1和液態鏡頭兩項重磅技術。值得一提的是,澎湃C1是小米第一款自研的ISP專業影像芯片,為小米MIX FOLD帶來了強大的影像能力。
為了充分發揮出小米MIX FOLD的大屏與折疊屏的優勢,小米還特意定制MIUI對小米MIX FOLD進行適配。例如展開后的大屏支持左右分屏、浮窗等操作,應用間也可以直接拖曳圖片、文字、視頻等文件,實現信息的快速傳輸,顯著提高操作效率,從容應對多任務處理需求。另外,小米折疊屏MIX FOLD還首發一鍵隱身功能,該功能開啟后,手機所有應用默認不能獲取位置、錄音、拍照等權限,進一步加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
四款小米數字系列的高端旗艦手機,再加一款小米MIX系列的超高端旗艦手機,這是小米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產品盛況。能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強大的研發能力與供應鏈能力的支撐。
小米自創建以來就一直堅持技術為本,在近些年更是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以2020年為例,研發總投入近百億人民幣。在研發上的飽和投入,讓小米在影像、有線/無線快速充電技術、AI、IoT平臺、智能工廠與自研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建立了在全球業界的領先優勢,這支撐了小米多款高端旗艦產品的同步研發。2021年,小米研發投入預計將再增長30%以上,累計超過130億元 ,并招募超過5000名工程師。
除了研發能力與供應鏈能力的補強,一家智能手機企業在同一時間密集發布多款旗艦手機,還需要強大的渠道能力支撐。因為,企業如果沒有源源不斷將產品銷售出去的渠道體系,一下子發布如此多款旗艦手機,這些手機之間將會形成內部競爭,一旦部分機型滯銷形成庫存,對于企業將是一場巨大災難。小米敢在同一時間發布多款旗艦手機,得益于小米已經形成了行業最為均衡的線上線下結合,國內與海外相結合的立體化渠道體系。
首先在海外市場,小米集團已經進入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市場收入人民幣1224億元,接近整體營收的50%,并且還保持著34.1%的同比增長速度。
在國內市場,線上銷售一直是小米的傳統優勢,自不用多說,而借助大型購物中心在各地興起的機遇,小米利用自己豐富的產品組合優勢,前瞻地聚焦在購物中心進行渠道布局,讓小米在線下實現了彎道超車。而受困于較為單一的產品組合,例如OPPO、vivo等其他智能手機企業則很難在購物中心這一渠道生存。
據悉,截止2021年4月3日上午,小米在沈陽大悅城已經開業了全國第5000家小米之家。并且小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還表示,在2021年讓小米之家遍布全國每個縣城。前不久,小米宣布已經完成了江蘇、河南兩個大省的所有縣的小米之家覆蓋,接下來將會越來越快地有更多省所有縣完成小米之家全覆蓋。
在小米品牌發布一系列旗艦智能手機的同時,并沒有影響到Redmi品牌已經進入正軌的產品節奏。在2021年2月25日,Redmi品牌也一次性發布了Redmi K40、K40 Pro與K40 Pro+三款K系列旗艦手機,較K30系列的兩款旗艦手機進一步提升。據悉,K40系列開售僅23天,國內銷量便突破100萬臺。
除了智能手機這個核心品類,無論小米品牌還是Redmi品牌,也都已經在電視、筆記本與IoT設備品類上建立了扎實的產品基礎。以此次春季發布會為例,小米便發布了小米筆記本Pro、小米手環6、小米路由器AX9000等多款AIoT新產品,堪稱小米史上新品最多的一場發布會。而在2月25日的Redmi品牌發布會上,小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也發布了RedmiBook Pro 14、15筆記本電腦,Redmi MAX智能電視86"和Redmi AirDots 3無線耳機等眾多新品。
3
過去,當行業人士提到小米公司時,往往評價其是一家具有眾多差異化創新的企業,但很少有人會評價其是一家具有系統性能力的企業,系統性能力的短板讓小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沒有獲得足夠安全的位置。
不過,從2021年開始,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小米,其已經從一家依靠模式創新致勝的企業,正式進化成為一家在系統性能力上極為均衡的行業領導型企業。這種系統性能力的提升,幫助小米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與AIoT等消費電子基本盤業務上獲得了足夠的安全系數,這才使其有精力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上進行投入。
據最新披露的2020年財報,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1.46億臺,穩居全球第三,高端智能手機的銷量已突破1000萬臺。同時,小米電視連續8個季度穩居銷量中國第一,小米AIoT平臺的設備連接數突破3.25億臺,小愛同學月活用戶達到8670萬,繼續在智能生活領域領跑。
除了在基本盤業務的安全地位,小米在資金、人才、產業資源、用戶、管理與文化等多個維度上的能力,也都是小米進入新能源電動汽車業務的底氣所在。
例如,在資金方面,截止2020年底,小米集團手握1080億元的現金余額,并且每年還有著源源不斷的正向現金流。智能電動汽車是一個高資金門檻的產業,較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更為充沛的現金儲備,一方面為小米造車解決了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也成為小米未來從競爭中勝出的兵力優勢。
在人才方面,小米過去10年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上的深耕,讓其在軟硬件與互聯網領域積累了1萬多人的杰出研發團隊。
對于智能電動汽車來講,雖然電動化是其最核心的特征,但由于新能源造車企業在動力電池上大多依靠寧德時代、LG與松下等上游供應商,所以在電動化具有較大的同質化 ,而智能化和互聯網化才是決定智能電動汽車差異化的關鍵。而在這方面,小米是目前國內最具實力的企業,其對基于硬件的互聯網服務模式理解極為深刻,擁有業內最豐富的軟硬件融合經驗,大量的關鍵技術積累也可以復用,同時還擁有業內規模最大、品類最豐富、連接最活躍的成熟智能生態,這些能力將是未來小米汽車區別于其他競品的核心競爭力。
在產業資源方面,小米與國內外很多主流的芯片、面板與代工廠商等上游供應鏈資源有著緊密的合作,這些供應鏈資源中有大量企業能夠與小米汽車共用,這不僅解決了小米汽車在上游供應鏈領域的合作問題,還有助其獲得其他新能源汽車廠商無法比擬的成本優勢。
在用戶獲取層面,小米是一個以粉絲文化著稱的企業,在有著全球無數米粉的信賴和支持,同時也有著遍布國內與海外,線上與線下的立體化渠道體系。用戶與渠道層面的優勢,將有可能助力小米汽車一經發售后便獲得指數級的增長,進而獲得在汽車產業至關重要的規模經濟優勢。這種規模經濟優勢,是當前很多產能與銷量緩慢爬坡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很難比擬的。
最后,小米歷經過去10年在智能手機這一競爭最慘烈行業的歷練,組建起了一支能力出眾、充滿活力的管理隊伍,沉淀出了極為成熟的治理機制、管理體系與企業文化,已經從最早的雜牌軍進化為裝備精良、戰斗力雄厚的正規軍,而相對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大量經營粗放的新勢力,小米的正規軍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
當前,小米已經是一家收入達2459億元,凈利潤達130億元,市值達6666億港幣的大型消費電子企業巨頭,在如此大規模業務基礎上,僅憑當前業務很難再實現快速增長。而此時小米進軍智能電動企業業務正當其時,其將徹底打開小米未來發展的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系統性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幫助小米在智能手機等基本盤業務上不再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小米造車業務提供很多助力,這是小米敢于造車的最大底氣。
歷史總是由勇敢者去創造,如果小米造車成功,其未來將形成一個由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與智能電動汽車所組成的,在全球范圍都絕無僅有的綜合性智能生活生態,這個生態一旦實現,小米將在中國商業史上再次書寫下濃重的一筆,這值得我們在下個十年去持續期待。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