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實控人?第一創業遭股東輪番減持,有的已套現10億
又雙叒叕有股東要減持第一創業(002797.SZ)了。
近日,第一創業公告稱,公司股東航民集團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38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不超過1.28%。這是自其2019年5月股票解禁之后,第4次減持第一創業。
在第一創業前五大股東中,像航民集團一樣頻繁減持套現的股東并非少數,這也導致第一創業的第一大股東之位被“讓來讓去”。其中,現第二大股東一年多時間已經減持套現約10億元。
事實上,伴隨著大股東倒騰股權的同時,第一創業也處于持續多年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有牌照加持的金融股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為什么在第一創業這里好像不香了?
1
三大股東頻繁減持,有的已套現10億
1月12日,第一創業公告稱,其第5大股東航民集團計劃在半年時間內減持不超過5385萬股公司股份。
此公告發布之后,第一創業股價承壓,近幾日盤中數度跌停,截至1月15日報收8.07元/股,本周以來累計下跌約13%。
此次是自2019年5月股份解禁之后,航民集團第4次拋出減持計劃。第一創業分別于2019年5月、2019年12月、2020年7月發布的三份減持公告顯示,航民集團這三輪累計減持6973.5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7%),合計套現約6.41億元。
制圖:券業觀察
航民集團并非減持第一創業股票數量最多的股東。
事實上,2019年5月13日是第一創業多位首發原始股東限售股的解禁日,除了航民集團,還有彼時的前三大股東:華熙昕宇投資、首創集團、能興控股等。此后華熙昕宇、能興控股也開始頻繁減持,這也導致第一創業的前三大股東之位一度變“輪崗制”。
(2019年5月13日解禁前,第一創業的股權狀態)
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第一創業的第一大股東為華熙昕宇,持股比例為15.18%(持股數為5.32億股),但此后多次減持。到2019年11月5日,華熙昕宇持股比例降至13.23%,已經變成第一創業的第二大股東,首創集團接過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但華熙昕宇仍未停下減持腳步,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華熙昕宇的持股比例已降為7.74%(3.25億股),僅為一年前的一半。通過公開數據發現,華熙昕宇2019年-2020年的減持計劃中,累計減持股份數量為1.35億股,按減持均價計算,共計套現約10億元。
能興控股則直接由原本的第三大股東減持降至目前的第六大股東。2019年5月13日解禁前,能行控股持有8.49%股權(2.97億股),到目前持股比例僅為3.54%(1.49億股),累計減持1.48億股,按減持均價計算,共計套現約9.8億元。
2
首創集團和券商卻偏愛第一創業?
與上述三位股東的頻繁減持不同,首創集團成了一股清流,不光不減持還在增持。
2019年11月“被”成為第一大股東之后,首創集團到目前仍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2.72%。券業觀察發現,在2020年7月13日,其曾增持第一創業7000萬股。首創集團由地方國資控股。
同時,首創集團還持有首創證券63%股權,2020年曾有市場傳言,首創證券將與第一創業合并。不過第一創業已辟謠稱傳言不實。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創業在2020年7月22日曾以6元/股的價格發行股數7億股,合計融資42億。
在最終獲配的9名發行對象中包含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浙商證券5家券商,以及兩位國資背景北京企業——首農食品、國瑞國改基金,持股鎖定期為6個月,2021年1月22日解禁。也就是說,第一創業又一波解禁大潮即將來襲,按照15日收盤價8.07元/股估算,解禁市值合計高達51億元。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其中,中信證券認購4500萬股,在幾個券商中獲配數量最多,解禁市值為3.67億元;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分別購買3333.33萬股,解禁市值分別為2.72億元;浙商證券獲配3000萬股,解禁市值為2.44億。
此次增發配售后,第一創業的前十大股東也煥然一新。首農食品、國瑞國改基金更是沖進前五大股東之列。
第一創業上一波解禁時間為2019年5月13日,多位股東相繼在解禁后的3個月內迅速啟動減持計劃。1月22日之后,歷史會重新上演嗎?
3
第一創業為何頻繁遭股東減持?
第一創業在2019年報中披露,第一創業“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公司的經營方針及重大事項的決策無任何單獨一方能夠決定和實質控制”。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多次股權轉讓、增資,第一創業已經持續多年無實際控制人狀態。一般來說,公司無實際控制人不好的一面就是容易引起控制權的爭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萬科的控制權之爭。但是,第一創業幾大股東卻接連減持股份,反倒有互相讓位的意味。
根據公開消息,第一創業2019年凈利5.13億元,同比增313%;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5.60億元,同比增長61.64%。業績整體向好的背景下,卻遭大股東輪番減持,確實讓人費解。
根據公司1月12日相關公告披露來看,股東航民集團減持系出于“主業升級、產業布局調整“等原因。
針對大股東密集減持,股價萎靡的情況,不少投資者的焦慮情緒也在上升。在東方財富股吧平臺中的互動中,第一創業稱“股東根據自己生產經營需要正常減持”。
來源:東方財富網股吧論壇
對此,記者也致電求證,第一創業方面回應一切以公告為準,未予明確置評。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股東減持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司出現了內在價值高估,大股東可能會借著好行情減持股票,可以落袋為安。另一方面,利用股票減持套現來進行其他投資也是一種選擇,還可以在低位選擇重新買入股票。”
第一創業股權變動頻繁的背后,或許還有些歷史遺留問題。
2008年,證監會對證券行業提出“一參一控”規定,具體為“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
公開資料顯示,第一創業的前身是佛山證券,1993年設立。1998年改制時首創集團入主,成為佛山證券實控人及控股股東,而后于2002年將其更名為第一創業。首創證券2019年年報顯示,首創集團持股比例高達63.08%,同為第一大股東。因此,首創集團同時為首創證券和第一創業的控股股東。
在“一參一控”大背景下,首創集團逐步減持第一創業股份,并不再參與第一創業的增資擴股。首先,首創集團向航民集團出售公司13.81%股權,但仍維持相對控股。而后,邀請華熙昕宇參與增資擴股,后者成為第一創業的大股東。
2016年第一創業于深交所上市,華熙昕宇當時以15.41%的持股比例,為第一創業第一大股東;首創集團持股13.27%,為第二大股東。這樣相對穩定的股權結構一致持續到2019年5月解禁潮來襲,首創集團又“被”成為第一創業的第一大股東。
盡管第一創業聲稱自己無實控人,但市場仍有聲音擔心其是否會再次碰觸“一參一控”紅線。
面對股東的輪番減持,第一創業投資者已經有了些許情緒。而不久之后,第一創業又將有一批限售股解禁,是否又會出現一波股東減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