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億商業航天引發新一輪GP爭奪戰
隨著商業航天萌芽,北京、西安、武漢、成都等城市競相布局前景可觀的商業航天產業鏈。今年4月份,就連薇婭的直播間,都開始賣火箭了。而今,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航天實力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梯隊。當然,這也給資本市場投資人注入了一次新的興奮劑。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同樣是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首次把“航天航空事業”納入了新基建范圍。
在國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以及“互聯網+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的影響下,中國航天,尤其商業航天,在技術與市場的共同驅動下,正在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此之后,有關商業航天的融資與產業布局消息不斷傳來,在全球此行業呈現一支獨秀的局面。
4月24日,微納星空宣布完成了數千萬元A3輪融資,投資方為中信建投。據介紹,本輪融資將用于布局互聯網通信衛星產品研發和飛行試驗,加速通信衛星制造業務增長。
5月14日,商業衛星公司九天微星宣布完成2.7億元B輪融資,由航空工業中航資本旗下基金中航產投、北京國富資本聯合領投。九天微星表示,將用此輪融資在河北唐山和四川宜賓分別建設互聯網衛星平臺、載荷自動化產線,同時強化寬帶通信系統研發能力,加速地面終端產品投產。
據哈工創投不完全統計,除去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2019年全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至少披露了24筆融資,總金額在15億元左右,同比下降35%。2019年,商業航天公司Pre-A輪到B輪比例增多,資金明顯向頭部企業聚集。此外,資金多流向了衛星制造和衛星發射這兩個產業鏈上游環節,這意味著國內商業航天產業仍處于基礎建設階段。
事實上,全球商業航天公司大多都仍處于前期投入期,且無論是火箭制造還是衛星生產、星座搭建都是重資產運營,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對外部融資依賴較大,一旦融資不暢,就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比如今年疫情給很多商業航天公司帶來挑戰,美國等其他國家已經開始出現商業航天公司“破產潮”的跡象:由于疫情給整體經濟帶來影響,這些公司很難從外部投資者那里獲得注資,于是紛紛宣布破產或裁員,例如,美國明星商業航天公司OneWeb便因為運營成本高企,外部融資不暢,于2020年3月底尋求破產保護。
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商業航天公司的“破產潮”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卻是一片熱火朝天。
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為8362.3億元,同比增長23.5%。有業內人士預計,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兩年內迎來萬億級市場規模,需求量將穩步提升。
目前,包括紅杉資本、經緯中國、中金資本、順為資本、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君聯資本、源碼資本、高榕資本、IDG、基石、險峰、明勢資本、中科創星、國科嘉和、賽富等眾多知名投資機構都已相繼布局。
而企業方面,除了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國有企業,以藍箭航天、星際榮耀、九天微星等為代表的商業火箭和衛星制造領域民營企業也相繼加入競爭格局。
換言之,(商業)航天賽道的火熱和行業價值攀升,正在引發新一輪的資本爭奪戰。
近8萬家航天相關企業,陜西、四川最多
航天能力與實力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彰顯,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航天產業,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從冷戰時期直到本世紀初,一直都在不斷發展。
從產業市場規模來看,2019年,全球航天產業經濟規模大約3660億美元左右,其中火箭和衛星的相關收入占到整個航天經濟的74%。不過,過往航天產業,主要依靠國家力量實現,無論是最早的美俄,還是后起之秀的中國,都以國有企業和單位為核心實現產業發展。
近幾年,在我國以民營創業型企業為主的商業航天市場中,大致分為航天器制造業、地面站和終端設備制造、發射服務業、航天應用及服務、其他服務等細分領域,其中大多公司聚焦在火箭制造和發射服務、衛星制造與運營、遙感服務與數據分析,尤其商業火箭和衛星制造領域,正在逐步成型,成為我國航天產業的核心中堅力量。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我國航天相關企業的注冊量也在呈現不斷增長趨勢,其中2018年和2019年企業注冊量激增,2018年共注冊20700家,同比增長了101%,2019年一共新注冊43400家,同比增長109.7%,是2010年注冊量的19.7倍。
目前,我國共有7.9萬家航天相關企業,大多分布在陜西、四川、廣東、湖北等地。其中,陜西省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共有2.56萬家。四川省排名第二,1.27萬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200家,而上市公司約30家。尤其在今年科創板注冊制利好下,許多民營商業商業領域企業紛紛有了上市計劃或動作。
價值萬億的航天“風口”經緯、君聯、源碼本、五源,就連碧桂園也在搶先布局
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公認是2015年,以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為標志,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正式起步。不過,民營商業航天歷史上的第一筆投資,始于2014年。
2014年,由尚未大學畢業的學生胡振宇創辦的名為“翎客航天”的市場化火箭公司,獲得815萬元投資。隨后,長光衛星、藍箭航天、天儀研究院、零壹空間等民營企業先后獲得融資。直到2018年,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天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發射了自己的第一枚火箭,包括主流媒體、創投機構再度對商業航天投入了較高的關注度。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5年至截至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發生投融資事件約200起,行業累計融資超百億元,相關投資機構達到250家。其中經緯中國、順為資本、國科嘉和、中科創星等公司表現活躍。
據中國航天報數據,2019年以來,我國商業航天企業融資主要集中在火箭企業和衛星企業,且行業平均單筆融資規模較大。
2020年11月,銀河航天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由南通開發區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領投,混沌投資、經緯中國、中金資本旗下中金基礎設施基金等跟投,老股東順為資本、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君聯資本、源碼資本等持續跟投。公司投后估值近8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互聯網領域第一只獨角獸企業。
2020年9月,民營火箭企業藍箭航天宣布完成 12 億元人民幣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碧桂園創投、經緯中國、基石資本旗下上市公司聯合領投,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湖州賽源政府基金,以及光速中國、歌斐資產、延福投資、沄柏資本、湖畔國際、融創投資的投資,老股東魯信創投、弋盛投資、聚卓資本繼續追加投資。據公開消息,這是該公司獲得的最大一筆單輪投資,過往融資總額約為26 億元,這一數字在民營火箭企業中排名首位。
2020年3月,愛思達航天科技完成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老股東浙大聯創領投,久友資本、北京奕秋資本跟投,老股東深創投、海河紅土繼續追加投資。愛思達自2018年3月成立以來,已完成多輪融資,獲得了陸石投資、鼎暉、浙大聯創投資、深創投、海河紅土、久友資本、北京奕秋資本在內的多家國內知名投資機構投資。
根據摩根士丹利報告,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達到1萬億美元;其中,衛星互聯網預計將占市場增長的50%甚至70%。
毋庸置疑,航天產業本身就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長期戰略價值,更是大國間兵家必爭之地。當下,商業航天對于從業者、創業者和投資人,正在形成一片新的星辰和宇宙,新一輪的市場爭奪戰已經來臨。
猜你喜歡
榮耀Magic V3正式發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新一家商業航天獨角獸誕生,微納星空完成10億元C1輪融資
本輪融資由元禾重元-無錫經開尚賢產投基金領投、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跟投、老股東青島匯鑄安芙蘭繼續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