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智行,完成“登月之旅”的一大步
11月6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小馬智行發布了首條自動駕駛系統產線,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軟硬件集成式系統的標準化生產,并已開始小規模生產。
這一事實不僅是其公司的階段性發展成果,從行業角度來看,也具備里程碑式的意義。
同一天,小馬智行還宣布獲得 2.67 億美元的投資。目前,小馬智行已融資超過 10 億美元,估值超過53億美元,早已成為國內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行業里程碑:標準化生產
自動駕駛行業日趨成熟。
2013年開始,國內試圖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已經在一番調研之后得到了“自動駕駛著這件事可行”的肯定回答。隨后,很多企業開始涌入,他們開始做和車相關的東西、做和工程方面的工作,開始專攻技術、探索成本與投入之間的平衡。
3年后,也就是2016年,自動駕駛車企得到了空前的關注,行業在快速發展,很多資源進入這個行業,行業也在不斷發生整合、洗牌,并發生革新。
自動駕駛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它的終極目標就是盈利。
而橫梗在盈利面前的難題有兩個:一是規模化,二是無人化。
關于第一點,規模化,已經慢慢照進現實。
小馬智行新系統PonyAlpha X的生產打通了從供應鏈管理、硬件模塊設計驗證與測試生產、汽車改制總裝、整體質檢、下線標定到道路測試各環節,建立起了自動駕駛軟硬件集成系統標準化和信息化的生產流程。
通過細化工藝路徑,小馬智行新系統的整個生產流程包含40多道生產工序,1000多件裝配器件,最終再經歷200多項質檢項目才得以下產線。質檢還需要進行功能測試、環境測試和壓力測試,例如振動、高低溫、防水、噪聲、實際道路測試等。
“這是我們第一次開始用一條完備的生產線,在這套生產線上,其實從整個供應鏈的進貨到所有的傳感器,到所有的零件,都需要進行檢測,到最后的組裝”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彭軍博士在發布會現場表示。
可以說,小馬智行自動駕駛系統的標準化生產,不僅是其公司的階段性發展成果,從行業角度來看,也具備里程碑式的意義。
“過去幾年。智能網聯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到今天這個時間節點,我個人來看,應該是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從原型車的驗證,逐步朝產業化發展的過程。”在他看來,今天應該就是一個產業開始逐漸成熟、逐漸向商業化邁進的開始。
不過,小規模生產距離真正規模化還有距離。
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樓天城表示,自動駕駛技術的規模化要求能在足夠大的范圍內實現自動駕駛,降低成本,滿足商用需求。“這個‘足夠大’,它不是幾百、幾千輛車,或者幾個城市的布局,而是幾百、幾千個城市,甚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因此,在彭軍看來,目前自動駕駛行業正處在開始脫離原型車驗證和體驗的階段,實現生產規模化和技術無人化成為下一階段整個行業發展的重點。
而無人駕駛的另一個難題,無人化,也正不斷摸索前進。
無人化其實就是做到真正跟人無關,包括車里沒有人,遠程也不需要人的狀態。這與當前的發展依舊還存在一定距離。
樓天城認為,無人化,首先肯定要提升安全性。安全性包括至少兩點:
一是對長尾場景的覆蓋。“我們到不同城市的市中心、復雜場景下測試,是為了收集更多長尾信息。高速上出現摩托車、人的情況大家可能都見過,但概率可能是一年見一次吧。但在市內可以收集很多長尾效應的場景,讓車輛在困難的地方訓練。”
二是車輛的深度集成。安全車輛需要達到車規級安全,需要車輛冗余,這也是跟OEM合作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只有很深度的合作,才能夠在冗余、真正車規上有重要的突破。
無人化還在進程中,目前,各大無人駕駛車企做的更多的還是在于用戶體驗的上面,比如,如何讓用戶感受到安全。
小馬智行的內交互界面PonyHI和PonyDash分別面向乘客和測試安全員,除了為了更好的出行體驗外,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收集意見反饋,推進研發測試。
彭軍表示,打造一個更好的用戶交互的界面,讓用戶乘客感受到雖然是無人駕駛,但是能感知到外面的所有事物,明確乘坐是安全的。“通過產品的設計,讓乘客能夠感受到這種安全的體驗,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一點。”
此外,無人化的本質其實是技術的提升。“首先是車身的軟硬結合和穩定性要有一個更好的提高,一套更加穩定的無人駕駛系統,讓軟硬結合得更加緊密,會成為我們在無人化實驗的后盾。”
彭軍表示,未來一兩年內,小馬智行會有一定新的進展。目前,公司也正在做一些準備,比如需要和各地方政府在一些法律法規方面的做一些探討和突破。
與車企合作:結合聰明的大腦與健壯的身體
小馬智行是如何做量產化的?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性的原因:與車企的合作。
可以說,小馬智行在和車企合作方面可以說在行業里是最為密切的,目前已經和豐田、現代、廣汽等國內外一流車企合作過。
今年2月份,小馬智行拿到了豐田汽車的四億美元投資。此外,PonyAlpha X系統也會批量搭載在雷克薩斯RX450h混動版車型上。
彭軍認為,這是豐田提供的“強健身軀”與小馬智行打造的“聰明大腦”之間的完美結合。
在小馬智行看來,自動駕駛公司是“聰明的大腦”,傳統車廠是“強健身軀”,二者有機結合才會真正在未來大規模實現自動駕駛量產化的目標。
“和車廠的深度合作,能夠讓我們這代產品真正做到軟硬一體化。因為做一代產品的時候,我們是在做一個機器人,實際上大腦是需要和身體做緊密的聯系的,而且在真正控制這輛車的過程中間,實際上有很多的交互,比如說控制的精度、傳感器和車的結合、整個車內所需要做到的供電、需要做到的散熱等等。”彭軍表示。
曾在谷歌做自動駕駛的樓天城對此感受頗深,他也曾表示,那時候,車輛的線控支持很差,需要自己來改,而當時也根本沒有激光雷達,全都要自己做。但現在情況不同,車企擅長汽車生產和改裝,所以車輛的深度集成顯然要跟車廠來做。
“傳感器在這些年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現在有很多傳感器廠商出現,可以跟他們合作。在生產方面,我也理解當時Waymo的選擇,但今天我們做虛擬司機,是跟車輛相關,我覺得應該跟業界或者很多廠家合作來完成。”
實際上,這些年很多像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都在以各種形式進入這行業,很多主機廠包括豐田在內,也都在不斷打造屬于自己的“聰明大腦”,紛紛成立和擴大自己的軟件團隊。
彭軍坦言,他們和傳統車廠也在探索各自的定位,車廠看重他們在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小規模量產上累積的經驗,這些對產業發展都是有巨大幫助的。
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競爭對于團隊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應該說競爭其實是一件極大的好事,或者說當下都不叫競爭,自動駕駛本身市場還沒有完整出現。大家的入場能夠很好推進、推成這件事,共同促進自動駕駛。餅還不存在,還沒有到競爭的狀態,今天有更多家進來,對這行業來說其實有非常大的好處。”
樓天城表示,他覺得接下來兩三年時間,行業的馬太效應會更多凸顯出來。也就是說,很多資源會向頭部聚集。
無人駕駛在路上
2016年底,彭軍與被code界稱為樓教主的樓天城一起創辦了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希望用自動駕駛技術產生更多的價值。
四年過去,當下小馬智行已經成為國內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今年小馬智行已獲兩輪融資。今年2月份,拿到豐田汽車的四億美元投資后,小馬智行完成新一輪融資4.62 億美元,累計融資近8億美金,估值超過30 億美元。
11 月 6 日,小馬智行宣布獲得 2.67 億美元的投資,目前,小馬智行已融資超過 10 億美元,估值超過53億美元。
在已有的對外宣傳中,小馬智行也都拿出了實打實的成績:
目前已經在弗里蒙特、爾灣、廣州、北京4 個城市進行測試,上海的測試工作也即將落地 ,國內外測試的乘用車輛超百臺。
除了乘用車領域,小馬智行還進軍貨運領域。在疫情期間,小馬智行在加州爾灣市和弗里蒙特市進行自動駕駛的貨物運輸。
我們都知道,無人駕駛是一條道阻且長的路,但這又是一條充滿誘惑、風景絕佳之路,各路企業在這條賽道上競爭、合作,促使無人駕駛成熟落地。
在行業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也會不斷涌現新的技術、新的挑戰,使行業不斷迭代升級,也從而考驗著這條路上的一眾車企。
樓天城表示:“自動駕駛的關鍵是不斷迭代、改進,發現路上哪個地方做得不好,然后收集、改進、進一步測試,這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此外,當前供應鏈的還未足夠成熟的集成能力也制約著無人駕駛的發展。至于下一步的產業鏈可能突破的點哪里?樓天城認為是:激光雷達和芯片技術。
縱觀行業。無人駕駛正在路上。而這也考驗著小馬智行如何面對行業里不斷出現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