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數據赴港二次IPO市值超1200億,股價4年翻8倍的“神話”能否再現
被高瓴、黑石、華平們追捧了大半年的IDC產業,正式迎來了第一只國內行業龍頭股——萬國數據。
2016年,萬國數據第一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成為繼世紀互聯、藍汛(CCIH)之后第三家在美國上市的中資第三方數據中心運營商。萬國數據股價4年間翻了8倍,今年年內漲幅更是超過50%,創造了IDC這個行業罕見的增長紀錄。
如今回港二次上市,這只龍頭股在國內資本市場的火爆程度,甚至一點都不輸螞蟻金服。機構提前認購超10倍,創始人電話幾乎被打爆,所有的老股東、前10名的投資機構都進行了追加投資,其中既有國際級的長線大基金,也有國內頗有實力的大資本。
今天(11月2日),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數據中心運營商萬國數據正式登陸港交所。剛剛,萬國數據在港交所開盤價為81港元,較其發行價上漲0.15%。截止發稿前,萬國數據股價漲至82.85港元,市值超1200億港元(折合約154.8億美元),較其美股市值(134億美元)高出了300億港元。
憑借超1200億港元的市值,萬國數據成為IDC企業回港二次上市第一股,從市值來看僅次于美國數據中心龍頭Equinix和Digital Realty Trust,是全球市值第三大的數據中心供應商。
在美股如魚得水的萬國數據為何要赴港二次上市?
萬國數據創始人兼CEO黃偉告訴記者,萬國數據之所以回港二次上市首先建立在市場條件成熟的基礎上,阿里的率先回歸成功突破了“同股不同權”制度的約束;此外,網易、京東等接著回港二次上市的公司表現也好,受到了全球投資者的追捧,這使得公司股票的流動性大幅提高。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面對越來越不確定的國際政治風險,在中美兩地資本市場同時部署,能夠很好的保護股東利益。
最重要的是,香港市場終于成熟了,能夠正確認知和對待IDC這個行業了。
更大利好來自于趨勢,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新基建在中國的火熱,一口氣點燃了數據中心行業的發展態勢。
那么,作為國內IDC行業龍頭股,萬國數據在港交所能否再次重現納斯達克4年翻8倍的戰績呢%3F
圖為萬國數據香港上市上海現場
1、萬國數據當年“賭”對了
這場從今年5月份就開始籌備的二次上市計劃,在萬國數據內部被命名為“茉莉花計劃”,5個月緊張有序的籌備后,萬國數據的上市進程幾乎沒有耽誤一天時間。
對于二次上市這件事,萬國數據創始人兼CEO黃偉整個人顯得很放松,“第二次上市不像第一次那么慌張,流程熟悉了,過程非常順利”。
從上市時間來看,萬國數據正好挨著目前最火熱的螞蟻集團。但黃偉一點也不擔心投資者都被螞蟻集團吸過去,螞蟻跟萬國數據正好是上下游企業,阿里云又是萬國數據最大的客戶之一,螞蟻好萬國數據會跟著好。不管在哪個資本市場,不管港股還是美股,黃偉認為資本市場最終歡迎的是質量高的公司。“只要你是質量高的公司,就無需擔心窗口期的問題。”
黃偉的這種從容背后,除了經驗,還有萬國數據業績支撐。
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萬國數據是目前國內市值最高的IDC運營商,美股市值是世紀互聯(市值30.3億美元)的4倍、秦淮數據(市值50.1億美元)的2倍以上。
從收入規模來看,2019年萬國數據實現營收41.22億元,略高于世紀互聯(37.89億元),遠高于秦淮數據(8.53億元)。
從市占率來看,萬國數據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中立數據中心運營商,按收入計算,2019年在運營商“中立市場”的市場份額為21.9%。
然而,同大多數IDC企業一樣,萬國數據財務表現依然處于虧損狀態。2017-2019年間,萬國數據的凈虧損額分別為3.27億元、4.3億元和 4.42億元;經調整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分別為5.12億元、10.47億元和18.24億元。
尚未盈利的萬國數據為何能夠取得如此高的市值%3F 回港之后能夠獲得這個資本市場的認可?
萬國數據創立于2001年,在創業的前7年,萬國數據都是一家徹頭徹尾的IT服務企業。彼時,萬國數據租用第三方數據中心來為金融機構提供災難備份解決方案和外包方案。
到了2009年,由于嗅到了中國數據中心的商機和潛力,萬國數據決定投身數據中心行業,自己做重資產。
“尤其互聯網到2007年,很多公司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增長,數據中心主要的驅動力已經由企業轉變為互聯網,所以我們發現數據中心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而且當時主要是三大運營商在做,我們也看到獨立的民營數據中心具有機制、服務以及效率上的一些優勢。”萬國數據創始人兼CEO黃偉告訴投中網。
中國的數據中心市場可分為運營商網絡中立數據中心及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一直以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及中國移動等國有電信運營商是國內數據中心市場最大的玩家。然而,電信運營商發展數據中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捆綁銷售網絡服務,一般具有排他性,而中立的數據中心運營商可以允許客戶與所有三家運營商連接。
事實證明,黃偉當年“賭”對了。
首先,獨立的第三方數據中心運營商確實成為市場上不容忽視的中堅力量,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其次,云計算廠商和互聯網公司開始成為租用數據中心的主力軍。
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服務市場的總規模為334億元,其中運營商中立市場達188億元,占總市場的56.3%。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未來四年,中國運營商網絡中立數據中心服務的需求預計將以31.8%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經過11年的發展,截至2020年6月底,萬國數據運營42座自建數據中心,總機房面積達25.7萬平方米,以及在建中的17座數據中心,總機房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此外,萬國數據還與GIC共同運營三個合資數據中心,凈機房面積約為1.17萬平方米。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萬國數據已經服務超過670家客戶,包括網易、字節跳動、拼多多、美團、快手、滴滴等頭部互聯網企業,阿里云、騰訊云、亞馬遜AWS、微軟Azure、華為云等各大云服務提供商。
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是萬國數據的前兩大客戶,兩家公司合計貢獻了55%的總簽約面積。
黃偉指出,未來兩到三年,數據中心的主流客群仍然以互聯網公司和云計算廠商為主,隨著5G網絡的快速部署,其對數據中心需求的驅動逐步會展現出來,未來可能會更巨大。
在黃偉看來,數據中心的布局要緊跟科技趨勢,網絡、5G、芯片等技術變革對數據中心產品演進起到牽引作用。
而目前,云服務商、互聯網公司及金融公司是萬國數據的三大客戶,截止2020年6月底,萬國數據71.8%的簽約面積來自云服務商,17%來自互聯網公司。
賭中了上一個10年讓萬國數據躋身全球IDC市值第三,下一個10年,黃偉還能繼續贏嗎?
圖為萬國數據香港上市,香港現場、上海現場、新加坡現場三地連線
2、數據中心是個規模生意,后半程靠規模靠并購
萬國數據成立已滿19年,半路出家從事數據中心業務也不過十年的時間。
在招股書中,萬國數據將世紀互聯、光環新網、寶信軟件、數據港等第三方中立數據中心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及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列為自己的競爭對手。而Equinix、 KDDI和NTTGlobal Data Centers等國外數據中心運營商主要為國際客戶提供服務,與萬國數據的競爭程度較低。
從默默無聞的“插班生”到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數據中心運營商,萬國數據究竟踩對了哪幾個關鍵點?
回溯萬國數據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2014年是萬國數據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年。
2014年8月,萬國數據獲STT GDC大額注資,并與STT GDC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同年,阿里巴巴和騰訊首次成為萬國數據的客戶。
STT GDC是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旗下ST Telemedia的全資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STT GDC是經驗豐富的戰略數據中心提供商,直接或通過投資于數據中心運營公司在新加坡、泰國、印度、英國及中國擁有數據中心組合。STT GDC同時也是全球數據中心龍頭Equinix的第一大股東。
在此次公開募股前,STT GDC持有萬國數據總投票權的33.8%,與萬國數據創辦人、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黃偉一道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目前STT GDC在萬國數據董事會占據3個席位。
2016年上市后,萬國數據正式開啟并購之路。
萬國數據創始人黃偉曾表示,“數據中心本質上是一個規模生意,你沒有規模,你的競爭優勢是大打折扣的。”
圖:萬國數據2017年以來的并購事件(來源:招股書 制圖:投中網)
2017年,萬國數據的總簽約面積超過10萬方,到了2019年,萬國數據的總簽約面積超過20萬方。截至2020年6月底,萬國數據客戶的總簽約面積超過33萬方。
從規模來看,2017-2019年,兩年時間里,萬國數據的簽約面積翻了一倍,而在2020年上半年,萬國數據的簽約面積增長超過50%。
萬國數據規模激增與大舉“買買買”密不可分。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20年6月底,萬國數據共收購17個數據中心項目(包括土地),耗資約58億元 ,新增機房面積約27.4萬方(包括規劃中的)。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萬國數據出手多達10次。此外,投中網發現,早期萬國數據傾向于直接收購數據中心,后期則傾向于直接收購土地自建數據中心。
而萬國數據本次IPO募集資金中約86億港元(占募集資金凈額的65%)將用于數據中心開發,約40億港元(占募集資金凈額的30%)將用于戰略收購。
萬國數據借助資本大舉擴張并不是特例,目前已經上市的第三方數據中心運營商,無一例外通過并購的方式實現規模快速擴張。
數據中心屬資金密集型業務,資本的持續加碼為萬國數據的持續擴張撐起了“保護傘”。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萬國數據已經獲得了7.5億美元(折合約50億人民幣)的股權融資。此外,萬國數據還獲得國內銀行超過200億元的意向授信支持。
圖:萬國數據2017年以來的融資記錄(來源:招股書 制圖:投中網)
放眼國內運營商中立市場,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吸金能力,萬國數據均遙遙領先。然而,如果對標全球數據中心的龍頭企業,萬國數據還有很高的成長空間。
目前,成立于1998年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Equinix是全球數據中心的老大哥,成立于2004年的Digtal Realty Trust公司位列第二。2020年上半年,兩家公司分別實現營收29.15億美元和18.16億美元。
從數據中心的規模來看,截至2020年上半年,Equinix已在全球建成210個數據中心,機柜利用率為 79%,DigitalRealty Trust已建成275個數據中心,而萬國數據目前僅擁有42座數據中心。單從規模來看,頭頂“國內賽道龍頭”光環的萬國數據與前輩們有著不小的差距。
圖:全球知名數據中心運營商(投中網整理)
相應地,兩家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讓其他競爭對手難以企及。從美股的表現來看,Equinix目前的市值達648億美元,是萬國數據的4倍以上,Digital Realty Trust市值約為388億美元,是萬國數據的2.9倍以上。
但是,在黃偉看來,盡管萬國數據目前的市值排在第三,但跟國際第一第二的差距有望在五年內追平。
“我們盡管是第三,跟他們還有一定差距,但這個差距在未來5年有可能越來越小,甚至我們有機會去超越。”
黃偉解釋道,國際巨頭現在每年的增長速率是10%,而萬國數據過去四年的復合增長率在45%左右,如果萬國數據未來五年保持 30-35%的復合增長率就能超過第二名DLR。在戰略上,萬國數據未來也會拓展海外市場,但重點還是國內市場,因為國內市場的成長速度比任何一個地方都快。
“我們對未來五年還是蠻樂觀的。”黃偉對投中網展示了萬國數據的決心。
圖為萬國數據創始人黃偉(中)、萬國數據CFO Daniel Newman(右)
3、4年翻8倍,萬國數據的股價“神話”能否再次重現%3F
IDC產業的淘金熱,從去年熱到現在都沒有停過,不管小團隊在這里淘金,大PE也開始關注IDC這個賽道。
這個千億級的市場吸引了黑石、貝恩資本、基匯資本、摩根士丹利、高瓴資本等頂尖PE跑步入場。
根據科智咨詢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IDC業務市場規模超過1500 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超過3200億元,同比增長28.8%,這一增速遠高于美國數據中心市場。
圖:數據中心領域融資事件(部分)
伴隨著數據中心投資熱,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也隨之瘋漲——萬國數據、數據港、世紀互聯股價半年內接近翻倍,創業公司如秦淮數據也趁熱打鐵成功赴美上市。
有業內人士評價道,“外資現在勁兒比較猛,尤其他們愿意付出一個高價,先占坑,然后再慢慢做。”
資本為何都看上了數據中心這門生意%3F
目前來看,IDC收益率顯著高于傳統物業收益率。戴德梁行胡峰告訴投中網,IDC的IRR通常為10-20%,其中批發型IDC的IRR多處于10-15%,零售型IDC的IRR通常處于15-20%。
此外,這個被資本盯上的生意具有非常高的人效。
2019年,萬國數據1100名員工創造了41.22億元的收入,人均創收達375萬元。而在今年上半年,萬國數據1220名全職員工創造了25.83億元的收入,人均創收約212萬元。
然而,這門生意并不是誰都能做了的。
在黃偉看來,數據中心這門生意在技術、產品設計、運營、平臺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壁壘,這些能力都不是那么容易被趕上和復制。隨著行業選手深耕節奏的加快,行業門檻只會越豎越高。
目前來看,數據中心運營商的發展絕非“一蹴而就”。
從成立時間來看,目前國內主流的第三方中立數據中心運營商成立年限均在10年以上。其中,萬國數據創立于2001年,世紀互聯成立于1996年,光環新網成立于1999年,寶信軟件成立于2000年,數據港成立于2009年。
除了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經驗的積累,想做好數據中心還需要專業的人。
招股書顯示,萬國數據董事會陣容堪稱豪華。在這份董事會名單中,我們看到了STT董事Sio Tat Hiang,STTGDC首席執行官Bruno Lopez,前CyrusOne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ary J. Wojtaszek,奧蘭國際主席兼獨立非執行董事Lim Ah Doo,TPG中國區合伙人孫強,熠美投資創始人合伙人Judy Qing Ye等。
其中,公司董事Bruno Lopez擁有逾25年電信和數據中心行業經驗,曾擔任吉寶數據中心(Keppel Data Centres)首席執行官及執行董事,目前擔任STT GDC首席執行官;董事Gary J. Wojtaszek曾掌管CyrusOne九年,并成功帶領CyrusOne進行分拆及上市。
而公司創始人黃偉在中國數據中心行業擁有19年的經驗,在創辦萬國數據前,曾擔任私募基金海富投資董事,以及證券之星高級副總裁。
黃偉告訴投中網,這些董事是萬國數據的無價之寶,扮演著“外腦”的角色。一方面,這些董事的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經驗對公司的海外擴張大有幫助;另一方面,董事們在公司治理層面經驗豐富,可以幫助公司規避道德風險、業務風險、國際政治風險等經營風險。
不過,盡管IDC風口火熱,吸引大量資金涌入,但這個行業終歸是一個長跑生意,“最后比拼的是綜合能力和規模。
猜你喜歡
三六零Q2安全業務同比高增98.76%,第二增長曲線已成
安全業務實現營收9.08億元,其中第二季度收入6.54億元,同比增長98.76%,環比增長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