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甩賣閃存業務,韓美廠商競爭加劇,國內存儲市場或迎新機
繼出售基帶芯片業務、連接芯片業務接連出售后,英特爾再次做出了割肉之舉。
10月20日,韓國海力士宣布與英特爾達成一項90億美元的協議,前者將收購后者的內存芯片業務,其中包括固態硬盤業務、NAND閃存芯片產品、晶圓業務以及英特爾位于大連的生產工廠。此舉意味著英特爾徹底退出閃存市場。
一位芯片行業人士對我們表示,存儲業務并不是英特爾的主營業務,而且其全球業務一直在分拆,所以賣掉并不奇怪。而另一位分析師則表示,韓美將繼續在存儲芯片中處于引領地位,但接下來國內存儲芯片企業或將迎來機遇。
英特爾輕裝上陣,集中資源發力CPU
對于英特爾來說,閃存業務可能正是一根雞肋。
根據2020年最新研究數據顯示,全球NAND Flash市場排名中,排在前六位的是三星、鎧俠(東芝將存儲業務出售給貝恩資本后的改名)、西部數據、美光、SK海力士和英特爾。在這其中,英特爾的市場份額最小,僅為11.4%。
排名前五的廠商除了三星以外,其他四家的主營業務都是存儲業務,而三星的存儲業務也一直是其主要盈利點之一,受重視程度較高。
反之,這塊業務在英特爾的存在就更模糊些。2020 Q1存儲部門的營收達到13.8億美元,Q2則達到1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盡管2020上半年表現有所增長,但存儲業務占整個英特爾當季收入的比例也不過是6.97%和8.62%,并不是英特爾的核心業務。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以來,存儲業務連年虧損,分別是2016年5.4億美元、2017年2.6億美元、2018年500萬美元,直到2019年才開始轉虧為盈。
同時,英特爾已經在自己的核心CPU領域有所落后。今年7月,英特爾表示下半年的業績將遜于預期,并進一步推遲了7納米芯片技術的推出,并表示將委托給第三方代工廠進行生產,該消息也引起業界一片嘩然,英特爾股價應聲下跌了逾15%。友商們如臺積電和三星已經在5nm、3nm上有所進展,另一邊AMD憑借Zen架構也在蠶食英特爾的市場份額。
“英特爾的CPU在這一代已經延遲了,甩掉一些非核心業務輕裝上陣,他們需要更集中資源在CPU上。”上述行業人士稱。
業界分析,即使出售閃存業務,英特爾接下來會從第三方廠商購買NAND Flash芯片。
韓國企業把持市場份額過半,國內存儲芯片廠商或迎來機遇
存儲芯片的運用非常廣泛,手機、平板、筆記本、服務器都缺不了它。而存儲芯片目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DRAM(動態隨即存儲器,用于緩存),另一類就是此次英特爾出售的主要業務NAND Flash(閃存,用于數據存儲)。
在全球NANAD Flash市場排名前五的名單中,韓國把持了最大的份額。三星和海力士加起來就超過了43%,再加上海力士收購英特爾閃存業務,這一比例勢必將超過50%。
而在DRAM領域,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則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光是兩家韓國企業的占比就超過了75%。
韓美競爭的態勢之下,韓國更為激進,而隨著英特爾的退出,美國企業則在其中地位更為后退。一位分析師向AI財經社表示,隨著英特爾退出閃存業務出售給韓國海力士,國內在該領域可能將迎來一次機遇。
此前,國內在存儲芯片市場處于一片空白。直到近兩年才有了零的突破,目前紫光集團下的長江存儲、合肥長鑫和兆易創新三家是國內存儲芯片領域的主要廠商。
圖為長江存儲128層系列產品設計
但他們仍然是行業的追逐者。2019年9月,長江存儲宣布量產64層3D NAND,但并未發表具體擴產計劃。業內預測,2020年底晶圓產量能夠達到每月6萬片的規模,占全球產量的5%。業內專家認為,64層3D NAND看似與國際大廠128層只差了兩代,實際上差距不止如此,2020年底是否能達成產能6萬片/月十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