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藍根被瘋搶背后:有企業因疫情股價漲3倍,中成藥市場預期不一
板藍根這幾天感受了一把“冰火兩重天”:藥店賣斷貨;但相關概念股短暫增長后熄火。
近日,因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白云山復方板藍根顆粒具有體外抑制藥效,讓白云山一炮而紅。不僅其產品成為市場搶手貨,股價也一路高漲,一度成為輿論熱議焦點。
10月16日,白云山在A股迎來了久違的一次漲停。同日,港股白云山也大漲13.28%。僅僅一天,白云山A股總市值合計增加近100億元人民幣,股價行情一片大好。
不過很快,白云山就給狂熱的投資者澆了一盆冷水。10月18日,白云山發布公告,稱其復方板藍根顆粒的銷售,預計不會對其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有關媒體報道所涉及的相關結論只是實驗結果,即鐘南山院士團隊針對白云山和黃公司復方板藍根顆粒開展的抗新型冠狀病毒體外篩選的實驗結果,后續還需對該產品開展進一步相關工作。
不僅如此,公告還稱,目前板藍根在國內市場已是充分競爭的產品,板藍根顆粒、復方板藍根顆粒已獲批準的文號數量眾多,板藍根產品不是該公司或其附屬企業的獨家生產品種。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板藍根顆粒共有981個批準文號。復方板藍根顆粒共有147個批準文號。
由此,白云山的股價很快反轉。10月19日,白云山A股和港股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A股市值縮水18.2億元,港股市值縮水25.2億港元,合計減少約40億元。為此,有股民戲稱,我參與了白云山股價“一日游”。到第二日,白云山股價依舊沒有向好趨勢。截至10月20日午間收盤,白云山A股和港股股價通通下滑。其中A股下跌3.24%,報收31.99元,港股下跌1.88%,報收19.82港元。
流水的病毒,鐵打的板藍根
每逢疫情,板藍根總是被搶購的“主力軍”。
2003年非典時期,白云山板藍根開始出現于公眾視線,并一度遭到群眾囤積。因此,當年非典時期,“鐘南山”“小湯山”“白云山”這三“山”,深刻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
白云山和黃公司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介紹,2003年春節剛過,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讓全國都措手不及,板藍根一下成為炙手可熱的稀缺資源,成了全社會的搶購對象。那時候,到生產地拉貨的車輛普遍排起了長達數公里的長龍。
板藍根也因非典時期的“盛況”,一躍成為千禧年后最負盛名的“神藥”。
不過,板藍根最早用于疫情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1988年時的上海甲肝爆發。板藍根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規模的中草藥熱潮,一度因為其易種植、省配置、甜口味的特點獲得青睞。1988年在上海甲肝大爆發時,經由上海官方認可后更是如此。
價格低、制備簡單,而且符合民眾對于中醫藥“清熱解毒”這一概念的認知。因此,幾乎每一次有大型傳染病,板藍根就一定會被“瘋搶”。就如1994年的紅眼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H7N9禽流感等傳染疾病爆發的新聞下,總能看到板藍根的身影。
資料顯示,其實作為不斷被實踐檢驗過的廣譜抗病毒藥物,板藍根對于流感病毒、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乙型肝炎等的確具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于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黑天鵝的作用下,板藍根再次被“拎出來”,成為搶購的重點。
在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板藍根就曾作為廣藥集團馳援全國抗擊疫情的防護物,進行了大筆捐贈。彼時,作為全國最大的板藍根生產企業,廣藥集團旗下白云山和黃中藥負責人曾對媒體透露,其一家的產品就占據了全國六成市場份額。
不僅如此,在今年3月,有多家媒體曾報道,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草藥店紛紛出現“搶購潮”。以板藍根、金銀花為代表的中成藥由于太過暢銷,而面臨缺貨。
原以為占據板藍根最大市場的白云山在今年上半年能取得不錯成績。不過,事實是白云山今年市場表現并不盡人意,反而受到疫情影響,經營成績更不理想。
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白云山實現營業收入304.70億元,同比下滑8.61%,實現歸母凈利潤17.64億元,同比下滑30.75%。
而在第二季度,白云山的經營業績更是每況愈下。數據顯示,公司第二季度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擴大至49.12%。與此同時,公司上半年的毛利率也較去年同期下滑了2.56個百分點,銷售凈利率僅為6.19%。
個中緣由,或許可以從白云山10月18日發布的公告中得出。公告顯示,白云山和黃公司是白云山持股50%的合營企業,不納入公司的合并范圍。其對白云山和黃公司采用的是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進行核算。
連花清瘟成新寵
除板藍根被瘋搶以外,雙黃連和連花清瘟在疫情期間也是消費者的“心頭好”。
1月31日深夜,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文宣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正在開展臨床研究。不僅如此,報道還稱,2003年非典時期,上海藥物所左建平團隊率先證實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SARS冠狀病毒作用。
幾乎就在這條微博發出的瞬間,各大電商平臺的雙黃連口服液均被售罄下架,甚至連“獸用”版的雙黃連口服液也被一掃而空。不僅如此,各個社交媒體上,也迅速出現多地民眾聚集排隊在藥店搶購雙黃連口服液的視頻和照片。
受到雙黃連口服液能抑制病毒消息的影響,哈藥股份、太龍藥業、人民同泰都創下了5天4板的記錄。不過,作為國內最大的雙黃連口服液生產商,占據國內雙黃連口服液33%的市場份額的福森藥業卻沒有占到這個便宜。
福森藥業在港股上市,在人民日報消息出來后的第一個交易日,福森藥業股價大漲41.11%,報收8.1港元。可惜的是,這一這樣的漲幅僅維持了一天,緊隨而來的就是股價的斷崖式下跌。短短五個交易日,就抹去了2月3日高達41.11%的漲幅。
隨后股價一直下行,到3月25日,達到最低點,僅有3.22港元每股。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五個月,福森藥業股價也一直沒有起色,幾乎保持在3.5港元每股以下。直至8月底至9月中旬才迎來一個小高峰。
和板藍根、雙黃連的代表企業面領虧損、股價下滑不同的是,連花清瘟的代表企業以嶺藥業似乎混的風生水起。
和傳統中成藥不同,連花清瘟是2003年非典時期研發治療流感的創新中藥。經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P3實驗室研究確認,連花清瘟可以有效抑制SARS病毒。在此之后,中國中醫科學院實驗證實,連花清瘟還對流感病毒H3N2、副流感病毒I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因此,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連花清瘟膠囊/顆粒就被列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推薦用藥之中。這意味著,連花清瘟膠囊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現的第一批推薦用藥。
而后,2020年4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批準連花清瘟膠囊/顆粒在原批準適應癥的基礎上,增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型、普通型”的新適應癥。
連花清瘟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冠病毒肺炎治療用藥。其背后的企業,以嶺藥業也因此獲益匪淺。
據了解,連花清瘟膠囊已在巴西、印度尼西亞、加拿大、莫桑比克、羅馬尼亞、泰國、厄瓜多爾、新加坡、老撾、吉爾吉斯斯坦、菲律賓、科威特和毛里求斯分別以“中成藥”、“藥品”、“植物藥”、“天然健康產品”等身份注冊獲得上市許可,往海外發展邁出了一大步。
在業績上,連花清瘟也為以嶺藥業帶來了不菲的收益。財報顯示,2019年度,公司連花清瘟產品實現營業收入17.03億元,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29.24%。2020年上半年,連花清瘟產品實現營業收入20.24億元,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45.11%,較去年同期增長50.35%。此外,以嶺藥業2020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1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7.05%。
對此,以嶺藥業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稱,“今年上半年連花清瘟產品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實現快速增長,尤其是二季度單季同比增幅近500%。往年二季度是連花清瘟淡季,但今年淡季不淡。連花清瘟作為抗疫明星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二季度國內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但仍因復工復學復產及作為‘治感冒抗流感’需求回歸等因素影響,連花清瘟銷量同比仍然取得較好成績,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連花清瘟在傳統流感和感冒市場份額得到極大提升。”
這一經營狀況也反應到了股價上。自疫情以來,以嶺藥業股價一路高漲,并在4月16日達到最高值,報收37.9元每股。相較于年初漲幅超300%,隨后雖然稍有下降,但始終保持高位狀態。
不過自8月后,整個醫藥板塊整體回落,以嶺藥業也難逃其中。10月19日,以嶺藥業股價下跌3.96%,報收27.68元每股。其市值為333.19億元,相較于4月時的最高點,市值已減少約12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