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學生奶:問題奶頻發,伊利也曾中招,調制乳替代純牛奶
小小一盒學生奶,成為很多家長的心頭刺。
從2000年算起,為改善中國中小學生營養狀況的國家學生奶計劃已推廣20年。但期間關于學生奶在具體推廣中的質疑聲幾乎從未間斷。對學生奶價格、品種、訂購方式、質量不滿的家長們,在社交平臺上各種吐槽。此前河南政協委員關于取消學生奶的呼吁更是獲得了一片叫好聲。
而企業端,伊利、蒙牛等幾大乳企對我們關于學生奶的采訪則三緘其口。在乳企內部,學生奶被定義為公益項目,有知情人士透露,乳企對學生奶項目的經營目標是只要不虧就行。大多數企業學生奶毛利率只有2%到3%,還有一些處于略虧狀態。
在學生奶串聯起的整個鏈條上,似乎鮮有滿意的一方。2013年,由于監管不到位、管理制度落后導致學生奶問題頻出,監管部門從農業部變更為中國奶業協會。然而,7年后的今天,關于學生奶的幾大槽點,依然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
槽點一:調制乳為什么替代了純牛奶?
家住廣州的“七太太”今年把孩子送去小學。9月中旬開學第一周,她就被氣壞了,在電腦上敲出一篇措辭嚴厲的文章,指責兌水、加糖、加香精和添加劑的牛奶,卻被學校安排在孩子的日常飲食中,作為每日營養品。而這種奶在她們家一直被關在“黑名單”里。
圖/視覺中國(牛奶加工)
幾天后,情緒依然激動的“七太太”向我們發問:“到底是什么人在訂奶?訂奶的人懂不懂營養學?明明有純牛奶,學校為何要給孩子喝亂七八糟的調制乳?”
讓“七太太”難過的是,她用幾年時間才培養出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但毀掉它,一個星期就夠了。“孩子覺得學生奶甜,比媽媽買的純牛奶好喝,以后就再也不愿意喝純牛奶了。”
河南信陽一家小學一位遇到同樣問題的學生家長,選擇向當地政府部門反映情況。“疫情復課第三天學校讓訂學生奶,為何不是純牛奶,而是各種口味勾兌的飲料?”
眾多家長對學生奶的第一個質疑是,為何不選純牛奶?在他們眼中,調制乳的營養價值偏低,蛋白質和鈣的含量與純牛奶無法比,充其量只能將其劃分到飲料陣營中。
不過,三元相關負責人說,“家長們把調制乳和乳飲料搞混了。”調制乳的生牛乳含量不得低于80%,采用滅菌工藝制成,營養價值比乳飲料高,后者是牛奶加水,再加上香精、糖、增稠劑等配料而成。
中國奶業協會的公開資料顯示,學生奶包含生牛乳、純牛奶、調制乳三大類,要求以生牛乳為原料加工,不能添加復原乳、營養強化劑,且蛋白質等指標標準高于國家標準。如調制乳的蛋白質含量不得低于2.4g/100ml,而國家標準是2.3g/100ml。
雖然符合標準,但調制乳的營養價值卻低于市面上的純牛奶。“七太太”稱,讓孩子喝牛奶主要是補蛋白質和鈣,普通純牛奶蛋白質達3.0g/100ml的比比皆是,學校發的學生奶只有2.5g/100ml。
從營養價值層面看,給學生補純牛奶肯定比調制乳好,比如日本為在校學生補的就是純牛奶。國家學生奶計劃推廣之初,主推的也是純牛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遭遇了孩子不愛喝的難題,推廣不下去,最終慢慢演變成以調制乳為主。
圖/視覺中國(超市牛奶種類)
北京普天盛道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雷永軍告訴我們:“我之前去調研,很多學校門口的垃圾桶里都堆滿了學生奶,孩子們不愛喝純牛奶。我自己做牛奶,我家孩子也是如此,愛喝巧克力、草莓的。”
中國奶業協會曾經向日本學者取過經,“孩子不喝純牛奶怎么辦?”對方用很驚訝的目光看著他,覺得提出這個問題很奇怪,“給學生發了就得喝,為何會不愿意喝?”
我們獲悉,2013年中國奶業協會接手學生奶后,曾從營養角度出發,調研學習發達國家全面推廣純牛奶的可行性,但最終反饋的結果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喝純牛奶,覺得沒味兒。一些學校領導甚至主動要求企業多開發新口味,有的要求一天換一種口味,最終調制乳的比例越來越高。比如河北唐山的一所學校,每周兩天發放調制乳,另外兩天是純牛奶,還有一天是酸奶。
多位業內人士坦言,目前在學生奶市場上,調制乳占大頭,學生們也愛喝。上海睿農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侯軍偉給出了具體數據:調制乳在學生奶中占比高達60%,純牛奶最多只有40%。這與中國乳業已形成的消費慣性也有關系,中國乳業就是靠調制乳起家的。
讓學生喝調制乳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業內人士稱:“喝總比不喝強,如果不要調制乳,學生奶的量很快就會下來,很多孩子就不喝了。這會影響到整個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執行。”據了解,2018年春季,中國學生飲用奶日均供應量為1845萬份,覆蓋6萬所學校。
河南花花牛乳業相關人員表示,各大乳企在推廣學生奶時,都不會過多強調純牛奶。三元則表示,不同地區接受程度不同,發達地區飲奶意識會相對強一些。
在實際執行中,調制乳還算好的,有些地方直接把乳飲料當成牛奶發放給學生。國家發改委就曾發文批評,有些地方甚至將蛋白質含量僅1%的含乳飲料作為學生奶供應。
槽點二:“問題奶”屢禁不止,乳企則喊不賺錢
不過最讓家長揪心的還是“問題奶”。
學生奶推廣20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有質量問題曝出。最近一次是今年7月,有消費者反映廣州風行乳業生產的學生奶在保質期內變質,喝起來味道發酸,要求企業賠償一千元。但廠方拒絕這一賠償方案,稱該盒牛奶變質為運輸或保存不當造成,與公司無關。
圖/視覺中國(牛奶宣傳)
2019年3月,江蘇興化發生過期學生奶事件,供應方江蘇太子奶乳業的學生奶最終被叫停。此前,該企業還曾發生過7萬杯學生奶大腸桿菌超標事件,所幸是在產品出廠檢驗時發現問題,及時將“問題奶”銷毀處理。
如果回溯更久遠的年代,“問題奶”的出現頻次更高。2013年,河南被曝出維維學生奶存在質量問題,孩子飲用覺得惡心,從盒子里擠出來像“豆腐渣”。
“問題奶”事故為何頻發?對此,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很多出現問題的學生奶都是地方政府維護地方企業利益導致的,他們采購的不是國家推廣的學生奶,是當地學生奶。“學生奶得不到認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頻繁出現各種安全問題,如不達標問題。”
中國學生飲用奶計劃官網顯示,目前全國共有117家企業有學生奶的生產加工資質,日處理生鮮乳總能力超5萬噸。其中,大多數是地方乳企,如蘭州雪頓乳業、貴州南方乳業、河南中荷乳業、山東萊河乳業、江西牛牛乳業等。
而一些地方出于稅收、就業等層面考慮,會維護地方企業,在學生奶招標等過程中設置硬性條件,層層設卡,不讓資質更好的大企業進入招標系統,或者即便進去了,通過拖延賬期嚇走了一些供應商。
雖然地方乳企通過關系等拿到了學生奶項目,但由于利潤偏低,一些中小企業很難通過學生奶賺錢,最終只能鋌而走險。宋亮說,一些不賺錢的企業,為了壓縮成本,就會降低產品質量,最終出現安全問題,影響到學生奶的整體形象。
但即使全國性乳企,有時也不能讓家長放心。比如2010年4月23日、24日兩天內,陜西周至縣、漢中市洋縣分別發生小學生在食用當地“蛋奶工程”配發的牛奶和雞蛋后,出現腹痛、嘔吐等不良反應的情況,部分就醫后好轉。事后據新華社調查,周至縣出現不良反應的學生都是飲用了供應商的核桃奶后,出現食物中毒癥狀;洋縣學生則在食用伊利袋裝奶和雞蛋后,出現不良反應。
一年后的4月22日,陜西榆林市又出現250多名學生在食用學生奶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對此,當地解釋稱,不排除與空腹喝奶及心理因素有關,比如在特殊環境下,心理“互相感應”也能誘發“疾病”。
從供應方角度,學生奶也像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為這是一個不怎么賺錢的項目。雷永軍稱,學生奶的出廠價普遍比其他產品低20%到30%。多家乳業沉默不言的背后,就是因為學生奶性質偏公益,利潤低。
“做學生奶的企業普遍不賺錢,都處于微利狀態,有的是微虧。”雷永軍稱,大多乳企學生奶項目的毛利率只有2%到3%,大的企業更低。很多企業稱“做學生奶是出于社會責任,經營目標是持平,不虧就行”。
2%到3%的毛利率對毛利率在30%以上的乳企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在伊利財報中,學生奶是放在扶貧項目里的。三元相關負責人則透露,三元學生奶覆蓋全國近百萬中小學生,但售價嚴格遵循學生奶飲用計劃規定,保證質量的同時,價格還必須低于市場同類產品的零售價,所以學生奶本身偏公益,利潤微薄。
據雷永軍觀察,乳企學生奶毛利之所以低,主要是因為要求高、成本高,僅一盒牛奶的原料成本就有1.5元,包裝用的是利樂苗條磚,加上運輸、損耗等,就在2元以上了。“學生奶都是定量生產,定價是按照成本核算的,經銷商一盒利潤只有一兩角。”
由于成本高、銷量相對不多,學生奶售價通常高于普通純牛奶,這也成為家長吐槽的點之一。比如“七太太”對學生奶的評價就是“不值”,她的孩子拿回家的200ml裝學生奶,平均2.08元一盒。她隨意在網上選購了一款進口純牛奶,200ml全是生牛乳,蛋白質3.4g、鈣120mg,單價只要1.81元。
“七太太”訂的學生奶還算便宜的,石家莊有學校一盒2.7元,平頂山有學校能到3.25元,還有高達4元的。
槽點三:自愿訂奶變強制攤派?
不過在訂奶這件事上,部分家長幾乎沒有選擇權。河南省信陽市某小學學生家長反映,學生奶本是自愿訂購行為,但班主任對不訂購的學生會指名道姓批評,家長們敢怒不敢言。
圖/視覺中國
而河南周口一小學開學第二天,老師就在群里通知訂奶,強調最好全部訂,并在群里接龍統計名單。有家長聲稱,如果不訂,學校會扣班級考核分,老師也會批評沒訂奶的學生。
“我家是賣牛奶的,都要訂學生奶。”一位江蘇鹽城響水縣某小學的學生家長說,學生奶出發點是好的,但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讓自愿成了強制,家長們對此頗有意見。
“我家孩子不愛喝學生奶,去年下學期訂的奶,天天拿回家也沒人喝。這學期我告訴老師不訂了,有十多個家長也跟著說不訂。”一位河北唐山的家長說,在他提出請求后,老師讓加微信私聊。第二天,他被告知,校長說如果不訂奶,孩子只能看著別人喝。
2019年3月河南周口一小學就有一組視頻刷爆朋友圈:視頻中的學生被分為兩類,訂奶的和沒訂奶的。前者坐在座位上喝奶,沒訂的則擠在黑板前,看著同學們喝。視頻發布后,引發廣泛熱議。
當地教體局后續調查給出的解釋是,不存在“罰站”行為,班主任因忘記訂奶名單,為防止錯發,讓訂奶的學生留在座位上,并且為了讓訂奶家長了解飲奶情況,拍攝視頻發在家長群里,沒有考慮到未訂奶學生及家長的感受,確實思慮不周,造成不良影響,給予班主任停職反省、寫檢查的處分。
也有一些家長試圖和學校商量讓孩子帶奶去學校喝,收到的答復是拒絕。“學校訂的奶不好,自己帶還不行,這不是強制訂奶嗎?”出于校方的壓力以及孩子的身心健康考慮,不少家長最終妥協,訂了學生奶。
“我們學校總共1500人,有1200人訂奶,80%以上都在喝學生奶。”不久前,河南周口商水縣希望小學校長曾在公開場合提到這組數據。但他在說這句話時,似乎并沒有考慮到沒訂奶的300名學生的心情。
第一批沒訂學生奶的學生,如今已長大成人,卻對當年發奶的場景記憶猶新。一位學生稱,他上小學時正好遇到學生奶,要花錢訂,全班都買了只有他沒買,家里不富裕,父母不同意花這筆錢。“每到課間發奶的時候,我都會坐立難安,看著老師分奶,一天一個口味。那時,老師還會數盒子,盯著訂的學生喝。”
“強制訂奶的現象很普遍,學生奶計劃應該針對偏遠地區,現在卻變成了攤派任務,最終加劇了矛盾。”宋亮告訴我們。
他強調,學生奶的投放區域有待商榷,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營養過剩,沒必要再推廣學生奶,最好應該往偏遠地區推廣,那里的孩子營養大多跟不上;并且推廣學生奶應該全部由政府補貼,不應該讓學生家長出錢,這樣就不會頻頻出現各種亂象。
據了解,目前學生奶主要有兩種訂購情況:第一種是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主要針對全國600多個貧困縣實施,由政府采購、免費發給學生;第二種是自主征訂,這種需要學生家長掏錢。
對于外界的質疑,學校方卻不認為自己是在強制訂奶。前述江蘇鹽城某小學校長就告訴AI財經社:“都是學生自愿的,不存在強制訂奶的情況。我們學校總共有1400多名學生,學生奶訂購的數量是266份。”
前述提到的河南省信陽某小學,當地區教體局調查后的結論是,未發生強制訂購學生奶等違規行為,只是個別班主任可能存在宣傳不當的行為,造成了少數家長誤解,已責令學校開展自查,杜絕類似有損聲譽的事件再次發生。
鑒于學生奶的槽點太多,河南有政協委員甚至提議取消學生奶,一時間獲得了不少家長和老師的點贊。
不過從長遠看,取消學生奶似乎并非良策。二戰后日本掀起“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運動,后來小學生每天喝牛奶還進入了法規。三元相關負責人強調,針對亂象問題加強管理就行,不能因個別亂象的存在就否認整個學生飲用奶計劃。
這就涉及到所有槽點的靶心——相關部門如何通過從嚴管理,讓乳業、教育部門在學生奶這件事上不敢大意,也不敢“亂做文章”。